以下內(nèi)容,皆為我自己所打,既不能代替全書,亦不足以反映木心先生的觀點。徒為個人所節(jié)錄,或為興趣所在,當然八千余字,難免掛一漏萬。若有錯誤,也是錄者疏忽。 文學回憶錄 你看木心《文學回憶錄》,斬釘截鐵,不解釋、不道歉、不猶疑。他平視世界文學史上的巨擘大師,平時一切現(xiàn)在的與未來的讀者,于是自在自由,娓娓道出他的文學的回憶。 ——梁文道 古人類最大的快樂是什么?唯物主義稱始于勞動,唯心主義稱始于性愛。都不然。古人類最大的快樂是戰(zhàn)爭勝利之后:打敗敵人,求生存,得延續(xù),必有唱歌歡樂。久而久之,眾聲中和諧者,易牢記,易傳播,久而久之,詩出。 勞動是苦的,做愛是靜悄悄的,唯戰(zhàn)爭勝利是大規(guī)模的,開放的,故有聲,聲有歌,歌有詩。(006) 這種史前期希臘神話,是否定之否定,是獸性的,動物性的。被忽略的“史前期”告訴我們,人性是如何來的:有獸性的前科。(009) 神話,是大人說小孩的話,說給大人聽的。多聽,多想,人得以歸真返璞。(014) 我曾為文,將尼采、托爾斯泰、拜倫,都列入飛出的伊卡洛斯。但伊卡洛斯的性格,寧可飛高,寧可摔死。 一定要飛出迷樓,靠藝術(shù)的翅膀。寧可摔死。 欲望,是要關(guān)起來的?,F(xiàn)代迷樓,更難飛出,需要更大的翅膀。 瓦萊里文,將水仙比作女性,作《水仙辭》,意即賦予女孩子的自戀、貞潔。第一句美極了,傳誦一時: 你終于閃耀著了么?我旅途的終點。(033) 人類弱,又不安分。要了解人,又不讓人了解自己。不穩(wěn)定,不正常。動物性是穩(wěn)定的,正常的。最早的文學,即記錄人類的騷亂,不安,始出個人的文學。所有偉大的文藝,記錄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與騷亂。 人說難得糊涂。我以為人類一直糊涂。希臘神話是一筆美麗得發(fā)昏的糊涂賬。因為糊涂,因為發(fā)昏,才如此美麗。(036) 美術(shù)史,是幾個藝術(shù)家的傳記;文學史,就是幾個文學家的作品。(051) 耶穌說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他深深理解人性:有起誓,就有背誓。這樣地看到底,透徹,而且說出來。 可是世界誓言不斷,耶穌歸耶穌說,人類歸人類做,也是一種景觀。(082) 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 “原來”兩字,請不要忽略。在座有人在愛,有人在被愛,很幸福,也很麻煩。最后一句話:“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薄撔叛觯d是完成的;耶穌對人類的愛,是一場單戀。(106) 我愛兵法,完全沒有用武之地。人生,我家破人亡,斷子絕孫。愛情上,柳暗花明,卻無一村。說來說去,全靠藝術(shù)活下來。 幸也罷,不幸也罷,創(chuàng)作也罷,不創(chuàng)作也罷,只要通文學,不失為一成功。清通之后,可以說萬事萬物——藝術(shù)家圓通之后,非常通。(152) 《楚辭》,其于屈原,絕于屈原。 宋玉華美,枚乘雄辯滔滔,都不能及于屈原。唐詩是琳瑯滿目的文字,屈原全篇是一種心情的起伏,充滿辭藻,卻總在起伏流動,一種飛翔的感覺。用的手法,其實是古典意識流,時空交錯。 他守得住藝術(shù),非藝術(shù)的界限。(152) 你只要能找到精華中的精華,那整個精華就是你的。如果辨不出精華中之精華,那整個精華你都不懂。(156) 今天談哲學家,開門見山,這座山,是中國最大的山。一般書生之見、市儈之間,乃至學者、專家、大儒,都說老子消極、悲觀、厭世。 我說,正是這一代一代的愚昧無知、剛愎自用,才是老子悲觀、厭世、消極。(172) 孔丘的言行體系,我?guī)缀醵挤磳Α谎砸员沃核胨茉烊?,卻把人扭曲得不是人。所以,儒家一直為帝王利用——但我重視孔丘的文學修養(yǎng)。(194) 孔子,既不足以稱哲學家,又不足以稱圣人。他是一個庸俗的高級知識分子,奇在內(nèi)心復(fù)雜固執(zhí),智商很高,精通文學、音樂,講究吃穿。他欲望強盛,種種苛求,世界滿足不了他,他一定要把不可告人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告人。 所以虛偽,十分精致地虛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君子死不免冠,君子遠庖廚,秋穿什么衣,冬穿什么麂皮,三月不做官,惶惶如也。父親做壞事,兒子要隱瞞,罵人,賭咒,等等——如果仔細分析他的心理,再廣泛地印證中國人的性格解構(gòu),將是一篇極有意思的宏文。 “五四”打倒孔家店,表不及里。孔子沒死,他的幽靈就是無數(shù)中國的偽君子。(194) 嵇康的詩,幾乎可以說是中國唯一陽剛的詩。中國的文學,是月亮的文學,李白、蘇東坡、辛棄疾、陸游的所謂豪放,都是做出來的,是外露的架子,嵇康的陽剛是內(nèi)在的、天生的。(231) 但丁生于1265年,九歲遇到貝雅特麗奇,從此愛情主宰了他的靈魂。未通音訊,又九年,但丁再遇到她,仍無語。后來貝雅特麗奇出嫁,三十五歲死時,一直不知道但丁愛他?!缎律肪褪菍戇@一段愛——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一段無望的愛情,“愛在心里,死在心里”。(247) 《神曲》涵蓋甚大,中世紀哲學、神學、軍事、倫理。以現(xiàn)代觀點看,《神曲》是立體的《離騷》,《離騷》是平面的《神曲》?!渡袂肥且粓鲐瑝?,是架空的,是但丁偉大的徒勞。 文學不宜寫天堂地獄,宜寫人間。(247) 所以,沈約的主張,流弊是后人的文字游戲,小丑跳梁,一通韻律便儼然詩人。當然沈約不負這個責。縱觀中國詩傳統(tǒng),有太多的詩人一生為了押韻,成了匠人,相互贊賞,以為不得了,這是很滑稽的。(255) 我不過是一箭飛過空中, 落在地上找不到藏身之處。(摩泰那比) 凡是純真的悲哀者,我都尊敬。人叢悲哀中落落大方走出來,就是藝術(shù)家。麥阿里并不是真的苦命。真的悲哀者,不是因為自己窮苦。哈姆雷特、釋迦、叔本華,都不為自己悲哀。他們生活幸福。悲觀,是一種遠見。(336) 中國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觀念是倫理的,寓教于戲,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于名教、風華、民情。有了這種觀念,容易寫成紅臉白臉、好人壞人,不在人性上深挖深究。兒女情長,長到結(jié)婚為止;英雄氣短,短到大團圓,不再犧牲了。作家沒有多大的宇宙觀、世界觀,不過是忠孝仁義,在人倫關(guān)系上轉(zhuǎn)圈圈。(351) “風雪夜,聽我說書者五六人,陰雨,七八人,風和日麗,十人,我讀,眾人聽,都高興,別無他想?!? 我是日本文藝的知音,知音,卻不知心——他們沒有多大的心。 日本對中國文化是一種誤解。但這一誤解,誤解出自己的風格,誤解得好。(379) 真正偉大的作品,沒有什么好評論的,評論不過是喝彩。那年希臘雕刻來紐約展覽,我看了,啞口無言。(391) 哲學很容易戰(zhàn)勝過去與未來的罪惡,但現(xiàn)在的罪惡卻很容易戰(zhàn)勝哲學。 老人總愿勸告別人,借此安慰自己已不做壞榜樣了。 我們對自己的好行為感到害羞,如果天國證明了我們的動機。 沒有人真是像他們自己所想象的那么幸福和不幸。(拉羅什??疲? 湯顯祖自己在書信中有言: 智極成圣,情極成佛。 中國古代是知道的:佛比圣高。圣是現(xiàn)實的,佛是超脫的。(415) 宗教不在乎現(xiàn)實世界,藝術(shù)卻要面對這個世界,譬如: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宗教。 放下屠刀,不成佛,是藝術(shù)。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是宗教。 苦海無邊,回頭不是岸,是藝術(shù)。 宗教是面值很大的空頭支票,藝術(shù)是現(xiàn)款,而且不能有一張假鈔。宗教說大話不害臊,藝術(shù)家動不動臉紅,凡是宗教家大言不慚的話,藝術(shù)家打死也不肯說,宗教說了不算數(shù),藝術(shù)是要算數(shù)的,否則就不是藝術(shù)。 藝術(shù)難,藝術(shù)家也不好意思說。(432) “性”,通常是器官在活動,沒有“人”?!督鹌棵贰凡蝗唬鞴偕谏砩?,還是寫成了人,幾乎是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藝術(shù),《金瓶梅》要靠你自己找出他的藝術(shù)。(438) 文學不是描寫真實,而是創(chuàng)作真實——真實是無法描寫的。上帝是立體的藝術(shù)家,藝術(shù)家是平面的上帝。耶穌是半立體的,十字架只有正面才好看,側(cè)面不好看,非得把耶穌釘上去才好看。 藝術(shù)家要安于平面。尼采和托爾斯泰都不安于平面,想要立體,結(jié)果一個瘋了,一個癡了。(448) 到底是堅強不屈好,還是撒手不管好? 我看不活,棄世,也是一種堅強。 我說過“以死殉道易,以不死殉道難”,說得太含糊?!把场笔莿釉~,“道”是名詞,“死”是助詞。以死得道,是“殉”;不死而得道,也是“殉”;死而不得道,是“犧牲”,不死也不得道,是行尸走肉。牛羊死,有什么道不道。 然而以死殉道者看不起不死者,不死者又看不起死者……兩者都沒有得到。 真的以死而殉道,一定理解尊重那不死而殉道者;真得道而不死者,也一定理解死而殉道者。 這是上帝說的,不必注。對學生講,可以注此一注。(454) 自信,必須要的,這可測試一個人高貴卑下。見名人,要見其人,不見其名。歌德去見拿破侖,拿破侖站起來,向群臣說:“看,這個人?!? 這是當年耶穌出現(xiàn)時,羅馬總督彼拉多說的話,尼采拿來作書名(《瞧,這個人》)。 大多數(shù)人是只見其名,不見其人。(480) 歌德是偉人,四平八穩(wěn)的——偉人是庸人的最高體現(xiàn)。而拜倫是英雄,英雄必有一面特別超凡,始終不太平的。英雄,其實是搗蛋鬼,皮大王,搗的蛋越大,扯的皮越韌,愈發(fā)光輝燦爛。(513) 狄更斯的小說結(jié)尾,失散或久別的親友又在一起了,總是夜晚,總是壁爐柴火熊熊然,總是蠟燭、熱茶,大家圍著那張不大不小的圓桌,你看我,我看你,往事如煙,人生似夢,昔在,今在,永在。(533) “這里躺著的是一個姓名寫在水上的人?!保℉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on water)這是他(濟慈)的墓志銘。 我最喜歡司湯達的墓志銘: “活過,寫過,愛過?!保?25) 講文學史,三年講下來,不是解決知識的貧困,而是品性的貧困。沒有品性上的豐滿,知識就是偽裝。(545) 總之,一個文學家,人生看透了,藝術(shù)成熟了,還有什么為人生而藝術(shù)?都是人生,都是藝術(shù)。(546) 什么是藝術(shù)家?要把天才用到生活上而不配,去用在藝術(shù)上者,就是藝術(shù)家。(548) 沒有長夜痛哭過的人,不足語人生。(托馬斯?卡萊爾) 現(xiàn)代文學,我以為好的作品將道德隱得更深,更不做是非黑白的評判。(556) 一個文學家、藝術(shù)家如果被人歸類為什么什么主義,那是悲哀的。如果是讀者、評家誤解的,標榜的,作者不過受一番委屈。如果是作者自己標榜的,那一定不是一流。 王爾德不錯的。但一標榜唯美主義,露餡了。你那個“唯”是最美的嗎?人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現(xiàn)實主義,他光火,但有教養(yǎng),說:“從最高意義上,是?!保?62) 福樓拜一定嫉妒巴爾扎克,一如芬奇嫉妒米開朗琪羅。 巴爾扎克是動,福樓拜是靜的。巴爾扎克,米開朗琪羅,多產(chǎn);福樓拜,芬奇,是少作的。 巴爾扎克和米開朗琪羅是精力的,苦行的,隨便生活的;福樓拜和芬奇是精致的,講究的。 巴爾扎克偉大,福樓拜完美。 巴爾扎克的生活一點也不愉快。他是文學勞動模范。(567) 年輕人無私無畏,其實私得厲害、畏得厲害,只有那點東西,拿掉就沒有了。年青人談人生,談世界,其實說的是自己。年青人可以學音樂,畫畫,跳舞,但寫小說不勝任。(571) 藝術(shù)的功能,遠遠大于鏡子。藝術(shù)映見靈魂,無數(shù)的靈魂。亞當出樂園,上帝說:“可憐的孩子,你要到地上去,有高山大海,怕不怕?”亞當說:“不怕?!? 上帝說:“有毒蛇猛獸?!眮啴斦f:“不怕?!? 上帝說:“那就去吧?!眮啴斦f:“我怕?!? 上帝奇怪道:“你怕什么呢?”亞當說:“我怕寂寞?!? 上帝低頭想了想,就把藝術(shù)給了亞當。(586) “如果你愿意,那么一起走。不愿意跟隨,那我一個人走?!彼ㄎ籂杺悾┱f。他把生命直接放到詩里。(603) 他(馬拉美)是美文學,清醒,頹廢,如果李商隱懂法文,一定與馬拉美傾談通宵。二十歲前,我曾一味求美,報紙也不看——受他影響。宋詞。馬拉美。后來醒過來了——一個男人不能這樣柔弱無骨。是骨頭先醒過來。(605) 蘭波,無法對付的。永遠那么自信、狂妄。他,馬雅可夫斯基,葉賽寧,是世界不寵他們,他們自己寵壞自己,都是自戀狂。(606) 我看魯迅雜文,痛快;你們看,快而不痛;到下一代,不痛不快——而今燈塔在動,高度不高,其間不過一百年。 個人遭遇時代,有人手舞足蹈,有人直接介入。我以為,遭遇大事要先退開。退開,可以觀察。誰投入呢?有的是。(620) 我讀書的秘訣是:看書中的那個人,不要看他的主義,不要找對自己胃口的東西,要找味道。 在我看來,康德、叔本華、尼采、瓦格納不是四個人,而是一個人,都通的——或者說,這“一個人”有時悲觀,有時快樂,有時認真,有時茫然。試問,哪有一個人從小到老都悲傷,或從早到晚哈哈大笑的?我們說說家常話:尼采的意思其實是,生命是悲觀的,但總得活;要活,就要活得像樣!尼采有哈姆雷特的一面,也有堂吉訶德的一面,我偏愛他哈姆雷特的一面,常笑他堂吉訶德的一面。 現(xiàn)在讀尼采看來是太難了——很多人是在讀他堂吉訶德的一面。(625) 藝術(shù)家、詩人的悲哀痛苦,分上下兩個層次,一個是思想的心靈的層次,對宇宙、世界、人類、人性的絕望,另一個是現(xiàn)實的感覺的層次,是對社會、人際、遭遇的絕望。(637) 中國人向來要求文學有益于名教,都落空。文學所能起的道德作用,僅就文學家自身而言,一般讀者的好或壞,不是文學教出來的——藝術(shù)有什么好呢?對藝術(shù)家本人有好處:寫著寫著,藝術(shù)家本人好起來。(640) 藝術(shù)是不哭,也不笑的。(657) 從前所謂“哲理詩”,其實都是神的贊美,感恩,所以古代的哲理詩,我們現(xiàn)在是不能承認的。 西方一切歸于神,中國一切歸于自然,我以為兩邊都落空。其實遇到哲理詩,可以先咳嗽一聲,然后再去看。今后,有哲理詩來了,它一定不標榜自己的信仰、哲理,像個小孩不知道自己的天真。 三位詩人(密茨凱維奇、斯沃瓦茨基、克拉辛斯基),一位是英雄,一位是愛美的藝術(shù)家,一位是愛神的信徒——加起來就是波蘭的浪漫主義。浪漫主義都有愛國、愛美、愛神這么三種特征。(669) 一個藝術(shù)家,從愛國出發(fā),又回到愛國,還是比較一般的通俗的愛國——肖邦的愛國,層次高了。他怎么愛法?我代他表達: “我愛波蘭,我更愛音樂。”(670) 藝術(shù)是點,不是面,是塔尖,不是馬路。大藝術(shù)家,大天才,只談塔尖,不談馬路的。(674) 受了影響,不要怕自己不能獨立。我曾模仿塞尚十年,和紀德交往二十年,信服尼采三十年,愛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多年。評這點死心塌地,我慢慢建立了自己。不要怕受影響。 “智者,是對一切都要發(fā)生驚奇的人。”(688) 最高一層天才,是早熟而晚成的——不早熟,不是天才,但天才一定要晚成才好。有的晚而不成。(692) 大思想家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的短句,而不是他們的體系。(698) “耶穌重臨”是比喻,不是事實。他來不來,與我無關(guān)。他的才智性情使我著迷。我不是基督徒,不想進天國,人間已寂寞,天堂是沒有沙的沙漠——天堂里不是已經(jīng)有很多人嗎?但丁、浮士德……真要是面對面,多不好意思——葉慈是希望耶穌來的。托爾斯泰和高爾基談道:啊,耶穌要是來了,俄國這班農(nóng)民怎么好意思見他? 我的看法,是耶穌來了,還是從前的耶穌——人類卻不是從前的人類了。所以耶穌還是不要來好。 零零碎碎地耶穌,不斷會來的。(699) 他(葉慈)說:“一個老人不過是卑微之物,一件披在拐杖上的破衣裳?!保ā逗较虬菡纪ァ罚? 古典藝術(shù)順服自然。二十世紀藝術(shù),一句話:人工的藝術(shù)。我在六十年代熱衷于頌揚人工的藝術(shù),七十年代忙于活命,沒多想,八十年代到美國,大開“人工”的眼界,就厭倦了,也看清自己天性中存著古典主義的教養(yǎng)。但我贊賞古典,不是古典的浪子要回家。我是浪子過家門,往里看看,說:從前我家真闊氣。(701) 小說家不是上帝,上帝也不寫小說。作家好像天然地有回答讀者的任務(wù),真可怕。(707) 我同意他的意見:人體好就好在是肉。不必讓肉體升華。所謂靈,是指思想,思想不必被肉體拖住。讓思想歸思想,肉體歸肉體,這樣生命才富麗。(715) 一個死掉的孩子的鞋子,還要給他的弟弟穿,這個世界真悲哀。(梭羅) 迷路,先找路,找不到,不找了,憑兩只腳走,走回了家。(梭羅) “五四”以來,中國夠分量的評論家一個也沒有?。〕隽艘粋€戰(zhàn)士,魯迅先生,出了一個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沒有評論家,苦在哪里呢?是直到現(xiàn)在,不是誰好誰壞的問題,而是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問題,都沒有弄懂。(738) 不要因為莎士比亞而不看易卜生,也不要因為易卜生忘了莎士比亞。永恒是長長的一連串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短短的一小段永恒。應(yīng)該放在什么位置上,謂之“精深”,在妥當?shù)奈恢蒙戏诺煤芏啵^之“博大”。(745) 意志,是不盡的欲望,厭倦,欲望沒有盡頭,人的一生充滿痛苦。 是佛家思想的歐化——而且說了一半。他(叔本華)講的是佛家講的“人間苦”,另一半,清凈、超脫,叔本華不講,講下去,就成宗教。他的哲學,不講救世一套。(758) 禪宗的悟,本也是天才的事,許多人也學禪,硬參,哭死啦,哭得有人變了瘋子,有人做了騙子。(774) 幾乎每個哲學家都要落到自己的陷阱中,拿一個觀點去解釋一切,就豁邊了。 我有比喻: 思想是個杠桿,它需要一個支力點。思想求的支力點就是各種主義,靠這些主義為支點,思想家的杠桿翹了翹——世界如故。(777) 我以為更好的說法,是我們悲傷,是因為哭,因為哭,我們更悲傷。 他們,心理學家們,是把魚拿到桌上來觀察。我們,藝術(shù)家,是從水中觀察。 論情操,藝術(shù)家宗教情操最高,論哲學思考,藝術(shù)家思考得最深,論心理分析,藝術(shù)家的心理分析最透。(793) 尼采預(yù)言“超人”會降生——這是一場夢。還屬于進化論。我以為超人不會誕生的。個別藝術(shù)家作為超人,早就誕生了——早就死亡了。他們不會造福人類,和人類不相干的。(797) 音樂是有聲的詩,詩有音樂感,可以做做,音樂與詩,可以神交,不可“性交”。(802) 我有意識地寫只給看、不給讀、不給唱的詩??丛姇r,心中自有音韻,切不可讀出聲。詩人加冕之夜,很寂靜。(803) 有一天,我把“美”放到膝蓋上,她使我感到痛苦,我于是凌辱了她。(蘭波) 擴大興趣范圍,“智者,是對一切都發(fā)生驚奇的人”。放縱你的好奇的行為,享受官能之樂,對一切要抱著豁達大度,對世界萬物抱著“無可無不可”的態(tài)度。都有興趣,都別迷戀。 一句話:明哲而癡心。 再一句話:癡心而保持明哲。 還有一張底牌:意識是神性的,潛意識是魔性的,兩者相加,即人性。 尼采瘋狂,就是一個沒有喝過酒的酒神。(814) 喬伊斯說:“流亡,就是我的美學?!? 這句話,我在一篇短文中寫道: “'流亡,這是我的美學’,我不如喬伊斯闊氣。我說,美學,是我的流亡?!保?18) 紀德說:“在暴風雨的中心是安靜的?!边_?芬奇看了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天頂畫,說:“我不如米開朗琪羅,但他是暴風雨,我是那個中心,上帝在那個中心。”(848)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么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么命苦,和中國賈島一樣。(853) 我曾說:格言是給別人用的。大家都記得某人的某句格言,認為很有啟發(fā),以至終身受惠,卻不知寫格言的人自己未必受用。(872) 性行為是寫不好的。宿命地寫不好的。 酒是什么味道?煙是什么味道?文字描寫官能,是無能的。長篇大幅性描寫,是缺乏小說的自知之明,又缺乏性欲的知人之明。(879) 死不算新鮮 活也不是奇跡(葉賽寧絕命書) 生前尊榮,葬禮隆重的人,他有限,影響也有限。 莫扎特的葬禮? 如果偉大,死后會慢慢發(fā)光,一直照亮下去——但我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的。我的文章不對未來說一句好話。紀德,完全絕望的。非洲青年給他寫信,他讀后說:大地上的鹽分還在,使我老到行將就木的人,不至于絕望死去。(922) 我前面講的是客氣的。現(xiàn)在不客氣了——雨果、瓦格納、薩特,他們的死后哀榮,你才已經(jīng)說了:“唯有戲子才能喚起群眾巨大的興奮?!保?24) 一切存在的都是無緣無故地出生,因軟弱而延續(xù),因偶然而死亡。(薩特《惡心》) 總之,對生命,對人類,過分的悲觀,過分的樂觀,都是不誠實的??辞迨澜缁闹?,是一個智者的基本水準。看清了,不是感到惡心,而是會心一笑。 中國古代的智者是悲觀而快樂的。(930) 加繆、薩特,他們自己不是局外人。他們是非常執(zhí)著的功利主義者。他們是故作冷漠。一個執(zhí)著的人,描寫冷漠,一個非常有所謂的人,表現(xiàn)無所謂,這就是存在主義的虛偽。(939) 我有俳句:走在正道上,眼睛看著邪道,此之謂博大精深。 有人走正道,一眼不敢看邪道。有人走正道,走著走著,走邪道上去了。(969) 騎虎難下,虎也怨。 談虎色變,虎也驚。(972) 近人情,近什么人?做一個真正的藝術(shù)家,靠的就是決絕。嵇康,決絕的大師。老子,耶穌,貝多芬,都決絕。(975) 暴徒的一身肌肉是無辜的。(1013) 我們才愛國呢!到現(xiàn)在,我還常有傷時憂國之痛,可是比魯迅沉悶:他還能諷刺。(1025) 多少可愛的人去殺了多少可愛的人。 戰(zhàn)爭最好發(fā)生在電影上。只有馬不知道是假的,翻在地上,其他兵都知道在拍戲。(1040) 所以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過程,憑這個,憑這樣一念,就產(chǎn)生了宗教、哲學、文化、藝術(shù)??墒亲诮?、哲學、文化、藝術(shù),又是要死的——太陽,將會冷卻,地球在太陽系毀滅之前,就要出現(xiàn)冰河期,人類無法生存??墒悄┤湛磥磉€遠,教堂、博物館、美術(shù)館、圖書館,煞有介事,莊嚴肅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樣子——其實都是毀滅前的景觀。 我是懷著悲傷地眼光,看著不知悲傷的事物。(1073) 木心的《文學回憶錄》
◎王立 一 木心的《文學回憶錄》,始終強調(diào)文學是人學這個觀點,并且認為只有文學和藝術(shù)才能拯救人類。由此可見,木心對于文學具有高度自覺的立場。 二 從一九八九年元月十五日到一九九四年元月九日,定居美國的木心在紐約開課講述世界文學史。聽眾是十余位旅美華人藝術(shù)家,大多是畫家。大家“在紐約市皇后區(qū)、曼哈頓區(qū)、布魯克林區(qū)的不同寓所中,團團坐攏來,聽木心神聊”,陳丹青如是回憶道。 這是多么溫暖人心的場景!今天的我們,已無法親臨,只能神往。 但是,只要翻開《文學回憶錄》,我便仿如置身于這場文學的華麗盛宴。 三 《文學回憶錄》的可貴之處,在于木心的興之所致、要言不繁。尤其是他在自由發(fā)揮中,往往妙語迭出。如在《未來主義、表現(xiàn)主義及其他》一課中,談到卡夫卡時,木心居然會把他與林黛玉聯(lián)系了起來:“卡夫卡像林黛玉,肺病,也愛焚稿,應(yīng)該把林黛玉介紹給卡夫卡。”這時空轉(zhuǎn)換、中西合璧的戲謔之說,既反映了木心的敏捷思維,又活躍了講課的氛圍,聽課者自然是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又如,在講《唐詩》時,木心的思維率真離題,突然繞到了《紅樓夢》,說:“《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當然,木心講述世界文學史,自有清晰的主線。他參考鄭振鐸的《文學大綱》,一路講下來,把自己的見識、感悟與情思溶入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木心講課的特色,不是線性思維,而是發(fā)散性思維。因而,顯得立體,生動,豐富。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木心對于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師、藝術(shù)大家,無不持平視的角度去評說,而不是仰視的態(tài)度,這個占位,使得他不加修飾地、坦坦蕩蕩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陳丹青的記錄也很有趣,把木心講課時的語氣、神態(tài)都描述出來了?;驓g樂,或憂傷,或動情,或沉吟,或幽默,或戲說,至情至性,神韻畢顯。 四 木心說過討厭“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說法,事實上,在讀完了他的《文學回憶錄》之后,我只能以這八個字來贊譽木心,甚至我愿意再加八個字:“博聞強記,見解精辟”,以表達一個讀者對木心的誠摯敬意。 古今中外的神話、宗教、哲學、詩歌、小說、戲曲、音樂……,木心無不信手拈來,出口成章。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驚人的閱讀量與超強的記憶力,就沒有深厚的學術(shù)功底。 木心對于文學藝術(shù)的獨特理解和卓越認識,與他的人生經(jīng)驗、生活情趣溶為一體后,一個智者的寬厚人性,便特立獨行地顯示了出來。 五 在五年的文學遠征中,有的人走了,有的人來了。面對著一群沒有學過文學專業(yè)的學生,木心始終如一地按照自己的講義,不斷地講述著他所理解的世界文學史。 陳丹青無疑是一個出色的學生。木心說過:“最好的學生,是激起老師靈感的學生。丹青是激起我靈感的朋友。” 陳丹青在五年的聽課中,做了五本筆記,成為我們今天所讀到的《文學回憶錄》。正是有了陳丹青的悉心記錄,木心對于世界文學史的觀點得以完整地呈現(xiàn)于世,讓我們得以領(lǐng)略文學世界的無邊風月。 六 木心在《最后一課》中感慨地說道:“(五年的文學遠征)算是把我的文學觀點架構(gòu)起來了?!?/span> 是的,這個世界文學史的譜系非常龐大,內(nèi)涵又非常精深。 同時,又有一點小小的遺憾。如果木心生前能在講義的基礎(chǔ)上進行深化、拓展,把自己的觀點發(fā)揮更透徹,理論更豐富,形成木心真正的《世界文學史》,而不僅僅是《文學回憶錄》,那么他對于文學的貢獻或許更加突出。 木心在生前多次拒絕出版開課講義與聽課筆記,其原因是否與此有關(guān)? 七 木心說過:“找好書看,就是找個制高點。”《文學回憶錄》無疑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暮年的木心有一回對陳丹青說:“可憐啊,你們讀書太少?!?/span> 一語驚醒夢中人。木心的這句話,著實把我驚出一身冷汗,我甚至可以看到他失望的神情。是呀,讀書太少,根基太淺,還自我感覺良好,那么,這樣的舞文弄墨永遠只是附庸風雅罷了,注定走不遠,注定飛不高。 八 再說幾句題外話。 晚年的木心落葉歸根,回到了烏鎮(zhèn)。位于東柵的木心花園,與觀前街的茅盾故居處在同一條街上。孫家與沈家本是親戚,少年時代的木心經(jīng)常去茅盾家借書閱讀,他十分愛惜書籍,凡是破舊的書籍,讀完以后都會細心修補好,再去還給茅盾。對于這樣聰慧懂事的少年,茅盾當然樂于把書借給他看——當時的茅盾已是名揚中國的重要作家。陳丹青在《文學回憶錄》的后記中這樣寫道:“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抗戰(zhàn)初期,十三四歲的木心躲在烏鎮(zhèn),幾乎讀遍當時所能到手的書。其中,不但有希臘羅馬的史詩、神話,近代以來的歐陸經(jīng)典,還包括印度、波斯、阿拉伯、日本的文學?!鄙倌昴拘淖x到的這些書籍,大部分應(yīng)是來源于茅盾的藏書。 我不會對木心與茅盾的文學成就進行簡單的類比,以此評判他們的文學地位。我至今能夠想象到的、感受到的是,當木心從茅盾家借讀到一本又一本名著時,他的內(nèi)心一定溢滿了幸福。這樣的文化傳承,很人性,很溫馨。這是木心踏入文學圣地的第一個起步。 要知道,在荒涼的沙漠中,是永遠不會生長出參天大樹的。所幸的是,少年木心因為有了茅盾豐富的藏書,從此遠離了荒涼的沙漠。一顆文學的種子,落在了肥沃的土壤中,適得其所。 我想,在烏鎮(zhèn)同一條街上成長起來的茅盾與木心,同樣成為了江南古鎮(zhèn)的文化傳奇,在我心目中具有同等的份量,具有各自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