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時節(jié),秋糧入庫,天地之氣也從降斂向潛藏轉化。腎為先天之本,內(nèi)寄命門之火,“主封藏”,具有貯存、潛藏精氣的功能,與冬氣相應,因而秋冬季節(jié)交替之時,應當順應自然界氣機伏潛的趨勢,注重補養(yǎng)腎氣以助陽氣固封。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乃是健康之根本,而“藥補不如食補”,食療養(yǎng)生相對平和,若能根據(jù)具體情況善用食物調養(yǎng)并不輸于藥療的功效。 根據(jù)中醫(yī)五行理論,人體肝、心、脾、肺、腎五臟分別與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并分別以青、紅、黃、白、黑五種顏色所代表。“腎主冬”,因而冬季養(yǎng)生重視補腎,而“黑色入腎”,故以食“黑”為補。如黑米滋陰補腎、健脾養(yǎng)肝,黑豆補肝腎、強筋骨,黑芝麻滋肝養(yǎng)腎、明目黑發(fā),黑棗平胃健脾、補腎填髓,黑木耳滋陰潤肺、養(yǎng)胃補腎等等,此類黑色食材皆是秋冬之交養(yǎng)腎補虛之佳品。而諸如海帶、紫菜等顏色也偏黑的食物雖營養(yǎng)價值豐富,但性屬寒涼,主要有清熱、解暑、祛濕的功效,多食易傷陽氣,一般更適合在夏天或初秋時節(jié)食用。 立冬進補除了食補以外,艾灸也是相當不錯的“進補”手段。《扁鵲心書》曰:“人于無病時常灸,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艾灸是通過點燃用艾葉制成的艾炷或艾條,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傳統(tǒng)療法。由于艾灸能益氣溫陽,使正氣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養(yǎng)生益壽的效果。下肢的足三里、三陰交、涌泉,腹部的神闕、氣海、關元,背部的大椎、命門、腎俞等皆是常用的強身保健要穴。雖然艾灸好處多多,但一般對怕風畏寒、手足不溫、渴不喜飲或喜熱飲、大便溏稀等體質虛寒的人群較為適合。而素體口干咽燥、反復口瘡長痘、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大便秘結、小便黃赤等陰虛火旺或體質偏于濕熱之人則不適宜。 艾炙的常用體位有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等。施炙的順序常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頭身,后灸四肢,先灸陽經(jīng),后灸陰經(jīng)。艾灸操作簡單,適合個人在家操作,最常用的艾灸方法是將艾條燃著一端,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距離皮膚約2~75px進行熏灸。一般每個部位灸10分鐘,操作時要保持合適的溫度,以受灸者感覺舒適為佳,并以施灸部位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度。糖尿病患者由于皮膚感覺容易減退,施灸時要特別注意,避免灼傷。部分在頭面部或重要臟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應盡量避免施灸或選擇適宜的灸法,特別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婦少腹部禁灸。過飽、過勞、過饑、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
|
來自: 中醫(yī)知識學習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