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禪詩——悟道偈(三)

 高山仙人掌 2015-11-07

悟道偈

——唐.香嚴智閑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

動容揚古道,不附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著者小傳:香嚴智閑(?-898),唐代名僧,青州(山東益都)人。初從百丈懷海出家,后謁溈山靈祐禪師,不契,泣涕辭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礫擊竹作聲,廓然有省,乃悟溈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鄧州香嚴山,化法大行,凈侶千余人。香嚴禪師生性嚴謹,語喜簡直,有偈頌三百余首,流傳于世。

賞析:智閑曾居住于慧忠國師退隱四十年的黨子谷,每天清掃著墓塔四周,并且用心參究靈佑禪師給他的話頭:“父母未生的本來面目是什么”?一日,他正在打掃滿地的落葉,突然揚起一塊石頭擊向青青的翠竹,發(fā)出“嘟”的清脆響聲,智閑仿佛打破虛空,撥云見月一般,長久以來的迷妄意想剎那間如桶底脫落,廓然大悟。智閑急步走回寮房,沐浴焚香,對著靈佑禪師駐錫的山遙跪祝禱:“感謝和尚的大慈悲,和尚的恩澤超越我的生身父母,假如當初您為我道破的話,弟子就不會有今日親自體悟心要的喜悅了!”并且說了一偈:“一擊忘所知……” 心性的體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的與實踐,正如飲食如廁,是無法假手他人的。老師終究是引導者,躋登山頂,畢竟要依靠自己腳踏實地地攀行。而諸佛向上一著,一切具足,一切俱弗,二邊不立,中道不著。離念則全體顯露,起心則徹底埋沒。這本是一種高高山頂立,天地我獨尊的絕頂境。且道“上上機”如何會得?“秋半西風急,當空月正圓。蕭蕭木葉落,湛湛露珠懸。嘹唳沖云雁,凄清抱樹蟬。頭頭渾漏泄,切忌覓幽玄”。

去年貧

——唐.香嚴智閑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著者小傳:香嚴智閑(?-898),唐代名僧,青州(山東益都)人。初從百丈懷海出家,后謁溈山靈祐禪師,不契,泣涕辭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礫擊竹作聲,廓然有省,乃悟溈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鄧州香嚴山,化法大行,凈侶千余人。香嚴禪師生性嚴謹,語喜簡直,有偈頌三百余首,流傳于世。

賞析:香嚴禪師寫了悟道偈后,得到了溈山認可,但仰山認為可能是夙習記持而成,遂繼續(xù)勘驗香嚴,于是香嚴作了該頌。 禪門中人常以貧窮象征自性,因為自性不立一塵,在特征上與貧窮有相通之處。香嚴描述的達到空的過程,帶有漸修的色彩:去年空,還有個空的境界立錐之地;今年空,連空的境界都沒有了。解脫束縛,達到了無縛無脫的程度,這是由破除我執(zhí)進入到破除法執(zhí)的我法二空的景象。不過,仰山則認為這首偈子還存在著不足之處,一是由破我執(zhí)到破法執(zhí),呈現著漸漸推展的跡象;二是香嚴所說破除一切,尚只是在破除我法二執(zhí)上下功夫,還沒進入本來無物的境界。因引,仰山說香嚴會“如來禪”,對“祖師禪”仍然沒有領悟。仰山指出:若要了心,無心可了。無了之心,是名真了。

達道場與城陰行者

——唐.香嚴智閑

理奧絕思量,根尋徑路長。

因茲知隔闊,無那被封疆。

人生須特達,起坐覺馨香。

清凈如來子,安然坐道場。

著者小傳:香嚴智閑(?-898),唐代名僧,青州(山東益都)人。初從百丈懷海出家,后謁溈山靈祐禪師,不契,泣涕辭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礫擊竹作聲,廓然有省,乃悟溈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鄧州香嚴山,化法大行,凈侶千余人。香嚴禪師生性嚴謹,語喜簡直,有偈頌三百余首,流傳于世。

賞析:“理奧絕思量,根尋徑路長”,禪宗祖師種種機鋒手段,無非是“剿絕性識”,教人直心直行,而會者自會,不會者自不會矣。所謂“大死方能大活”,人心一死,道心即活。否則,若去尋根究底,那就“長路漫漫”去道甚遠了。“因茲知隔闊,無那被封疆”,恰恰是我們隔離了大道?!叭松毺剡_,起坐覺馨香”,只有明白了 這關鍵的向上一著,行住坐臥才能與道相契和,自然也就“馨香洋溢”了。如果功夫到了如此火候,就可以“清凈如來子,安然坐道場”,宏范三界,作大導師,握萬行之司南,獲法藏之總持,斷凡情以顯圣智,度眾生以報佛恩。

與臨濡縣行者

——唐.香嚴智閑

丈夫咄哉!久被塵埋。

我因今日,得入山來。

揚眉示我,因茲眼開。

老僧手風,書處龍鐘。

語下有意,的出樊籠。

著者小傳:香嚴智閑(?-898),唐代名僧,青州(山東益都)人。初從百丈懷海出家,后謁溈山靈祐禪師,不契,泣涕辭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礫擊竹作聲,廓然有省,乃悟溈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鄧州香嚴山,化法大行,凈侶千余人。香嚴禪師生性嚴謹,語喜簡直,有偈頌三百余首,流傳于世。

賞析:這首詩偈,厚重凝渾,大有詩經及漢魏之風,大眾多禪詩中極富特色。 “丈夫咄哉!久被塵埋”,香嚴禪師在河南香嚴寺下邊的臨濡縣見到了一位苦修頭陀的“行者”,感慨良多:你本是大丈夫,卻不知被塵世埋沒了這么久!古語有云: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也!“我因今日,得入山來。揚眉示我,因茲眼開”,你我有緣,方在山上得見,你日后必是一個明眼人,要好好珍重?。 袄仙诛L,書處龍鐘”,老僧老矣,手已止不住地顫抖,寫出的偈詩也是老態(tài)龍鐘。“語下有意,的出樊籠”,可是老僧的偈詩卻是別有一番用意的,只是希望你沖出樊籠,隨緣自在??!且道末后一句,如何“的出樊籠”?雨打葡萄棚落地,風吹楊柳絮上天。

三句后意

——唐.香嚴智閑

書出語多虛,

虛中帶有無。

卻向書前會,

放卻意中珠。

著者小傳:香嚴智閑(?-898),唐代名僧,青州(山東益都)人。初從百丈懷海出家,后謁溈山靈祐禪師,不契,泣涕辭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礫擊竹作聲,廓然有省,乃悟溈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鄧州香嚴山,化法大行,凈侶千余人。香嚴禪師生性嚴謹,語喜簡直,有偈頌三百余首,流傳于世。

賞析:“書出語多虛”,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币驗闀槐M言,言不盡意。“虛中帶有無”,讀書之人,可以從書中“有”的方面去理解,也可以從“無”的方面去聯想和發(fā)揮,即可以從字面上去理解 ,也可以在字外去體會作者的用意。正如《金剛經》所云:“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薄皡s向書前會,放卻意中珠”,書前指字外或言外。學者不可執(zhí)著于書中字面意思,而應會得其能夠領司到書前之意,即得環(huán)中,以應無窮。“如果”意中珠“,得意忘言了。讀書如此,學禪如此,為人處事又何嘗不是如此?

顯旨

——唐.香嚴智閑

思遠神儀奧,精虛履踐通。

見聞離影像,密際語前蹤。

得意塵中妙,投機露道容。

藏明照驚覺,肯可達真宗。

著者小傳:香嚴智閑(?-898),唐代名僧,青州(山東益都)人。初從百丈懷海出家,后謁溈山靈祐禪師,不契,泣涕辭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礫擊竹作聲,廓然有省,乃悟溈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鄧州香嚴山,化法大行,凈侶千余人。香嚴禪師生性嚴謹,語喜簡直,有偈頌三百余首,流傳于世。

賞析:“思遠神儀奧”,對于禪者來說,首先要“思遠”方有相應分。何謂“思遠”?絕非深謀遠慮之意,恰恰相反,思遠是絕思慮分別、泯對待能所。借用諸葛亮《誠字篇》中的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彼歼h是深層的寧靜,有了思遠才能“神儀奧”,儀態(tài)與精神攝化成物?!熬撀嫩`通”,此“精”非道家精氣神之精,而是用心精純之意?!恫烁T》云:“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心精功純故能通達萬物,自然就“履踐通”了。“見聞離影像,密際語前蹤”,證得如此功夫,所見所聞即能擺脫枝葉影像的迷惑而洞悉根本,猶如九方皋相馬---洞曉“天機”,得其精而忘其粗,識其內而忘其外。那么這個奧秘在哪里?關鍵在于“語前蹤”,一念未生前,學者會的否?“得意塵中妙,投機露道容”,若會得此意,自然塵塵是道 、法法圓融,無處不是道容矣?!安孛髡阵@覺,肯可達真宗”,功夫到了如此火候,還要綿綿保任,“退藏于密”,反觀內照,如此自肯自休,究竟達于真宗了。

勵覺吟

——唐.香嚴智閑

滿口語,無處說,明明向道人不決。

急著力,勤咬嚙,無常到來救不徹。

日里話,暗瑳切,快磨古錐凈挑揭。

理盡覺,自護持。

生此事,吾不說。

玄旨求他古老吟,禪學須窮心影絕。

著者小傳:香嚴智閑(?-898),唐代名僧,青州(山東益都)人。初從百丈懷海出家,后謁溈山靈祐禪師,不契,泣涕辭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礫擊竹作聲,廓然有省,乃悟溈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鄧州香嚴山,化法大行,凈侶千余人。香嚴禪師生性嚴謹,語喜簡直,有偈頌三百余首,流傳于世。

賞析:真如妙性,人各圓成,非心非色,離相離形,空有俱不可擬,凡圣皆莫能名。故“滿口語,無處說”。頭頭總是,法法咸非,迷之則當面錯過,故“無常到來救不徹”,悟之則舉體昭明,故“快磨古錐凈挑揭”。真如妙性,佛與眾生,初無二致,只因日用不知,遂成長劫輪轉。須知此心,無始至今,終日隨緣,雖隨緣而究竟不變,如金鑄佛砲而善惡迥殊,體無改異;雖不變而任運隨緣,如鏡當胡漢而妍媸迭現,質不減增。若能于正隨緣時,徹見不變之體,是人即可與三世諸佛、歷代祖師,比肩齊立,把手共行?!靶记笏爬弦?,禪學須窮心影絕”,且問何謂“心影絕處”?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示徒頌

---唐.瑞峰神祿

蕭然獨處意沉吟,

誰信無弦發(fā)妙音?

終日法堂唯靜坐,

更無人問本來心。

著者小傳:瑞峰神祿(872-976),唐末五代禪僧,福州人。師事瑞巖師彥禪師。師彥化寂后,于浙江溫州開創(chuàng)瑞峰院,激蕩玄旨,學侶湊泊,德譽遠播。

賞析:本詩顯現禪師得吾玄旨的境界過程,學者應仔細參詳,必有受益。首兩句“蕭然獨處意沉吟,誰信無弦發(fā)妙音”,直奔主題,“無弦發(fā)妙音”,宛如機鋒斗起。禪師蕭然獨處,仔細參究這千圣不傳的向上密意。無弦即無相,而無不相;有弦即有相,有相即窒礙紛然。無弦不礙普奏妙音,妙音必發(fā)于無弦。須知,涅槃妙心終日不變而隨緣,終日隨緣而不變。風搖雨撒,葉落冰融,溪流泉汩,鵲噪鴉鳴,一一皆譜實相妙音。俗人不聞不識,惑于六根六塵而執(zhí)著不休,于無生滅處妄見生滅而輪轉;智者諦觀朗照,舉凡凡音天籟,無非真如發(fā)顯,生滅當體無生故無輪轉。“終日法堂唯靜坐,更無人問本來心”,至此,禪師已經了然無疑,正如雪巖禪師一般:眼見古柏,觸目省發(fā),從此不疑生,不疑死,不疑佛,不疑祖。既然如此,禪師只是靜坐而已,還有什么“本來心”可尋可問、可證可了!證悟本來以后,本來亦舍矣。   

問道頌

---唐.南臺守安

南臺靜坐一爐香,

終日凝然萬慮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緣無事可商量。

著者小傳:南臺守安禪師,唐末五代禪師,住南岳衡山,羅漢桂琛的弟子,法眼文益師的師兄。

賞析:“南臺靜坐一爐香”,守安禪師在南岳衡山的南臺禪院內,每次點香、禪坐?!敖K日凝然萬慮忘”,一天到晚都無所掛懷,心無所住,一切東西都不在縈懷于心了。心禪達到“凝然”的狀態(tài),自然萬慮偕忘。什么是與非,有與無,菩提與煩惱,佛與魔,生死與涅槃,所有的一念頭都已不起。正如《圓覺經》云:“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不是息心除妄想”,這種萬慮偕忘的境地并不是禪者硬把心息下去,而故意不起妄想。有心息妄即不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妄想本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一定要息滅妄想,則反成妄念,這不是禪者的境界。禪者的功夫在于“只緣無事可商量”。本來就了無一事!何饒妄想?更何來息滅?此處正顯無心境界。所謂“熏風自南來,殿閣微生涼”矣。

家在閩山

---唐.懷浚

家在閩山東復東,

其中歲歲有花紅。

而今再到花紅處,

花在舊時紅處紅。

著者小傳:懷浚(生卒年不詳),唐末五代間詩僧,工于草書,又善言未來之事。秭歸郡人。《全唐詩》存其詩2首。

賞析:這是一首極富感染力的禪趣詩,顯現出詩僧參破生滅的悟道境。整首詩的意思十分簡單而平常:家住在閩山東邊之東,那里年年花開花紅,如今再到花開之處,新花在往昔的地方又紅光綻放?;ㄩ_花落,是緣起法,因緣和合則花開,因緣消盡則花落;花開花落是生滅法,花開必定花落,緣起無常而沒有永恒。那么只是如此嗎?學者如果悟到這一層面,僅僅是停留在世諦的層面上而已,無法參破諸法實相,悟入第一諦。禪師早已一語道破天機:花在舊時紅!花已非花,紅卻依舊是紅。舊日之花終歸凋敗,生滅之法終歸破滅,宛如一場幻夢而已。而在這生滅的當下,不生不滅的才是本真、才是恒常----不變之“紅”?!爸T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憶往昔,釋迦牟尼在因地修行時曾經為求這首法偈舍棄生命,它昭示著法界萬有的一真實相。懷浚的另一首禪詩旨趣于此相同,可以共賞:“家在閩山西復西,山中日日有鶯啼,而今不在鶯啼處,鶯在舊時啼處啼?!?/p>

嗅梅

---唐.無盡藏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云。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著者小傳:無盡藏,唐代比丘尼,韶州(廣東)曹侯村人。六祖慧能欲參謁五祖弘忍而途經韶州,聽師誦經。無盡藏執(zhí)經卷問字,慧能則謂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師極感驚異,乃遍告里中耆宿大德,推崇慧能為有道之士,建寶林古寺,延請六祖居之,說法弘化。

賞析:這是一首用尋春詠梅來譬喻悟到本來面目的絕佳禪詩,歷來為人們所稱道?!氨M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首兩句描繪詩人盡日尋春,踏破芒鞋,入嶺穿云,但卻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蹤跡。多少禪修之人為了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不辭辛苦,苦苦尋覓而不可得,春天到底在哪里?“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詩人尋春不得,興盡而歸,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發(fā)現春在枝頭,已經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門庭內!諸佛所證悟的真如法身原來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無缺,可是又有多少人會得呢?

悟道偈

---唐。志芝庵主

千峰頂上一間屋,

老僧半間云半間,

昨夜去隨風雨去,

到頭不似老僧閑。

著者小傳:廬山歸宗志芝庵主,唐末五代時期臨江人。參黃龍慧南禪師,深領玄旨,也是禪門臨濟宗的法嗣弟子。有偈曰:“未到應須到,到了令人笑。眉毛本無用,無渠底波俏?!?/p>

賞析:志芝庵生最初在廬山歸宗寺掛單,但他一向喜歡遠離塵囂,獨居深山阿蘭若處,以稻草結廬而住。每天伴隨他的,就只有蒼松古柏、明月清風和山川白云而已。有一個晚上,突然風雨交加,云霧經過一夜狂風的疾吹與暴雨的沖激,竟然消失得無影無跡。禪師一覺醒來,發(fā)覺眼前的山色,在朝陽的輝影下,變得清晰明澈,頓然豁悟 ,從心底流露出偈語。 眾生本性清凈無染,但一念無明,妄見空中之花,導致執(zhí)境迷心,遂起惑造業(yè)而輪轉生死。老僧不會被塵緣牽纏,所以能享受“清閑”,其真心如山峰一樣,巍然聳立,不為風雨所動。所謂“山峰本不動,白云任往來”。老僧所說的“閑”,并非懈怠放逸?!扒濉笔侵感哪钋屐o,“閑”是指心識回復到本性上,再不受到塵緣(色聲香味觸法)的束縛。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示寂偈

---唐。疏山匡仁

我路碧空外,

白云無處閑。

世有無根樹,

白云無處閑。

著者小傳:疏山匡仁(?-870),吉州新淦人,投本州元證禪師出家。后參洞山良價禪師悟道,住江西撫州匡山,為唐末五代著名禪師。因其身材矮小,稱之為矮師叔。又因辯才機敏健談,常使得他人無插舌之機,故有“疏山嚙族”的稱號。

賞析:有僧問疏山禪師:“和尚百年后向甚么處去?”師曰:“背抵芒叢,四腳指天。”“我路碧空外”,禪師已經證悟本心,了生脫死?!吨姓摗吩疲骸爸T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惫手T法本無生,亦無有滅。禪師證悟無生亦無滅,哪里還有死前死后呢?所以禪師說‘我路碧空外’亦如肇法師云:“將頭臨自刃,猶如斬春風”?!鞍自茻o處閑”,了生脫死的禪師自是隨緣自在,任運度生而無所度矣?!笆烙袩o根樹,黃葉風送至”,無根之樹自根足,萬古長存,雖生生不已而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看!無根之樹在那一片黃葉飄落的緣起中,新芽又開始萌動了。

答僧問偈

---唐.云門文偃

云門聳剔白云低,

水急游魚不敢棲。

入戶已知來見解,

何勞更舉轢中泥!

著者小傳:云門文偃(864-949),唐末五代詩僧,云門宗初祖。幼年從嘉興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遍覽諸經,深究《四分律》后至睦州,因頓折一足而開悟,繼參學于道明禪師門下。又謁雪峰義存禪師,依住三年,受其宗印。于云門山創(chuàng)建光泰禪院,道風愈顯,法化四播,遂成云門一宗。其機鋒險峻,門風殊絕,禪林中有“云門一字關”、“云門三字禪”之美稱。留有《云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和《語錄》一卷行于后世。

賞析:文偃參睦州陳禪師時,尚未開悟。每次文偃敲門求法時,睦州總是關門不讓進來。最后文偃學乖了,敲門后等睦州一開門,就先把一只腳跨入門內,硬是擠進去。睦州一把抓住他道:“你快說!你快說!”本來是文偃有話要問睦州,現在反而是睦州叫他快說。文偃一時楞住,睦州不待他回應,一掌把他推出門外,嘴里還說了一句:“秦時轢鉆。”然后把門關上。文偃的一只腳因留在門內,結果被軋斷了,卻也因此而悟道。 “云門聳剔白云低,水急游魚不敢棲”,真如向上之境猶如高聳如剔的云門山,而常人的知見則如山下飄來飄去的白云,不能直上云門頂峰;這種無上境又似湍急的峽流,而常人的見解則如水中“游魚”,不敢在急流中棲息。誰能“白云云門留,游魚急流棲”?“入戶已知來見解,何勞更舉轢中泥”,入戶之時,那個能知能識的便是,更何勞個“轢中泥”而多此一舉呢?禪師當下大悟,故能大道絕同,橫掃一切,學者不可執(zhí)著于字面。大道任西而東,舉個轢中泥又何妨?不舉又何妨?何妨又何妨?

示眾偈

---唐.云門文偃

萬象森羅極細微,

素話當人卻道非。

相逢相見呵呵笑,

顧佇停機復是誰?

著者小傳:云門文偃(864-949),唐末五代詩僧,云門宗初祖。幼年從嘉興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遍覽諸經,深究《四分律》后至睦州,因頓折一足而開悟,繼參學于道明禪師門下。又謁雪峰義存禪師,依住三年,受其宗印。于云門山創(chuàng)建光泰禪院,道風愈顯,法化四播,遂成云門一宗。其機鋒險峻,門風殊絕,禪林中有“云門一字關”、“云門三字禪”之美稱。留有《云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和《語錄》一卷行于后世。

賞析:“萬象森羅極細微”,宇宙萬有緣生緣滅,其中極其細微的因果道理又有誰能夠說得清楚呢?如阿羅漢亦無法說清孔雀毛上種種顏色的因緣。“素話當人卻道非”,萬有無始無終、玄妙復雜的因果關系,只有佛與佛才能暢談究竟,二乘之人都無能知曉;而眾生卻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本來是佛??墒侨绻堰@個秘奧告訴人們時,人們卻以為笑談,視為乖謬?!跋喾晗嘁姾呛切Α保喾陼r禪師只是呵呵一笑,來表達這個“諸佛向上事”,可是又有誰解釋得其中的密意呢?“顧佇停機復是誰”?禪師意欲大家悟入本來,于是又下一機鋒:顧佇停機是誰?呵呵一笑的是誰?本來面目又是誰?學者會得否?且道顧佇停機復是誰?腳底頭顛明的的,聲前色后露堂堂。

示眾偈之一

---唐.云門文偃

是機是對對機迷,

癖機機遠遠機棲。

夕日日中誰有掛?

因底底事隔情迷。

著者小傳:云門文偃(864-949),唐末五代詩僧,云門宗初祖。幼年從嘉興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遍覽諸經,深究《四分律》后至睦州,因頓折一足而開悟,繼參學于道明禪師門下。又謁雪峰義存禪師,依住三年,受其宗印。于云門山創(chuàng)建光泰禪院,道風愈顯,法化四播,遂成云門一宗。其機鋒險峻,門風殊絕,禪林中有“云門一字關”、“云門三字禪”之美稱。留有《云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和《語錄》一卷行于后世。

賞析:“是機是對對機迷”,禪師機峰一來時,學者要能“對”能“轉,而此“對”此“轉”當下第一念即是,更無思慮,亦無分別;如果陷入思慮分別,即陷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志,第二念是識,隨時則迷,依志則覺?!榜睓C機遠遠機棲”,禪者遠離機心分別,自然安棲于清凈理體中而如如不動?!跋θ杖罩姓l有掛?因底底事隔情迷”,日出日木、四時造化,皆是真如實相隨緣顯現,哪里還有什么掛礙和思慮的執(zhí)著呢?佛法于山川、草木、夕陽等萬物之上歷歷顯現,不待造作。世間凡夫因一念情迷,枉受生死輪轉罷了;若離妄想,則一切志、自然志、無礙志即得現前。只有將一切的外在的攀援、情識一一放下,學者才會與佛者相應。茲引一公案說明,有僧問趙州:“如何是趙州?”州云:“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睎|西南北門即是現成公案,無須借其他指示安排。

示眾偈之二

---唐.云門文偃

草歲依山人事稀,

松下相逢話道奇。

鋒前一句超調御,

擬問如可歷劫違。

著者小傳:云門文偃(864-949),唐末五代詩僧,云門宗初祖。幼年從嘉興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遍覽諸經,深究《四分律》后至睦州,因頓折一足而開悟,繼參學于道明禪師門下。又謁雪峰義存禪師,依住三年,受其宗印。于云門山創(chuàng)建光泰禪院,道風愈顯,法化四播,遂成云門一宗。其機鋒險峻,門風殊絕,禪林中有“云門一字關”、“云門三字禪”之美稱。留有《云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和《語錄》一卷行于后世。

賞析:“草歲依山人事稀”,禪師很小就出家了,傍依山林而住,遠離塵世,自然“人事稀”。“松下相逢話道奇”,在松林之下與故人相逢,一席暢談大道的不可思議之境。“鋒前一句超調御”,“鋒前一句”即諸佛、祖師向上一著,這個超越了“調御”---絕非固定的方法手段所能到達,亦非言語思慮所能把握。世尊拈花、趙州一茶、臨濟棒喝即為“調御”,學者必須領悟其后的宗旨,而不可執(zhí)著于一花、一茶、一棒?!皵M問如可歷劫違”,禪師在此下一機峰,當頭一棒后,還問個什么?還疑個什么?如果還“擬問如何”,則與道歷劫見不得矣;如果又執(zhí)著于“不要擬問如何”,則與道又白云千里萬里矣。學者恁么會?光華曉日騰云起,泛濫秋潮浮海來。

西塔

---唐.云門文偃

黃梅席上數如麻,

句里呈機事可嗟。

直是本來無一物,

青天白日被云遮。

著者小傳:云門文偃(864-949),唐末五代詩僧,云門宗初祖。幼年從嘉興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遍覽諸經,深究《四分律》后至睦州,因頓折一足而開悟,繼參學于道明禪師門下。又謁雪峰義存禪師,依住三年,受其宗印。于云門山創(chuàng)建光泰禪院,道風愈顯,法化四播,遂成云門一宗。其機鋒險峻,門風殊絕,禪林中有“云門一字關”、“云門三字禪”之美稱。留有《云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和《語錄》一卷行于后世。

賞析: 如何會得祖師公案?禪師運用金剛般若,隨說隨掃,深刻指出,連會得的意念都不能有,否則又會陷入新的迷執(zhí)當中。在實際理地,任何技巧、名相借是妄想,皆不可執(zhí)著。對圣境也不可留念,“黃金地上,具眼者未肯安居;荊棘林中,本分底留伊不得”,正如得山緣密云:“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已靈猶不重,佛祖為何人。”吾人自性本具光明燦爛,但如果把它視為對象而生起執(zhí)著,眼前又會一團漆黑,無從看出它的光明。說出個“本來無一物”又成一執(zhí),如何陰云晦霧,將青天白日般的自性障蔽。因此,不僅對圣境要“放下”,對“放下”也要放下。以“無事”掃除有事,既掃除之后,還哪有什么“無事”呢?否則說個“無事”,已是多事!正所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垂釣偈

——唐.船子德誠

千尺絲綸直下垂,

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

滿船空載月明歸。

著者小傳:船子德誠(820—858),四川遂寧人,得法于藥山惟儼禪師。奉師三十年后,離藥山,隱居于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吳江畔,以小舟渡人,時人稱“船子和尚”?!段鍩魰氛f他“節(jié)操高邈,度量不群”,“率性疏野,惟好山水”。傳法于夾山善會后,即刻入水而逝。有《機緣集》傳世。

賞析: 船子和尚的垂釣偈,意象豐富,境界高遠,而又寄寓著隨緣任運、了無可得的禪機?!扒С呓z綸直下垂”,極寫水之深,簡直深不可測。眾生之心亦如這江中之水,不可測度。所謂“佛力不可思議,業(yè)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耙徊ú艅尤f波隨”,極寫見動之廣。同樣,眾生的心性亦是如此,一念即起,萬念相隨?!耙轨o水寒”比喻詩人的心境,已經寂寞如止水,無有散亂,如如不動?!棒~不食”,《五燈會元》中錄船子的《頌明》歌,點出“魚”即璧喻圓覺妙心:“有一魚兮偉莫裁,混融包納信奇哉,能變化,吐風雷,下線何曾釣得來?”詩人已證如如之境,任而千萬“誘餌”也不為其所動。最后一句“滿船空載月明歸”,意境高妙,暗含得無所得之向上密意。實相無相,在圣不增,在凡不減,“以無所得故”?!赌鶚劷洝吩疲骸坝兴谜呙垒?,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黃庭堅十分鐘情《頌釣者》,并擬作《訴衷情》: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金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明月歸。

垂釣偈二

——唐.船子德誠

三十年來海上游,

水清魚現不吞鉤。

釣竿砍盡重栽竹,

不計功程得便休。

著者小傳:船子德誠(820—858),四川遂寧人,得法于藥山惟儼禪師。奉師三十年后,離藥山,隱居于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吳江畔,以小舟渡人,時人稱“船子和尚”?!段鍩魰氛f他“節(jié)操高邈,度量不群”,“率性疏野,惟好山水”。傳法于夾山善會后,即刻入水而逝。有《機緣集》傳世。

賞析: “三十年來海上游,水清魚現不吞鉤”,船子以釣魚作佛事,前后三十年的修持與功力,終于達到了“水清魚現”的境地。魚比擬佛性,詩人已經證悟得道,那么“鉤”與“餌”已屬多余了?!搬灨涂潮M重栽竹”,詩人雖然已經證道得果,卻不舍因行,繼續(xù)栽竹制作釣魚之竿,此處正顯菩薩悲心廣運,無住生心之妙意。明知諸法幻化不真,如水月、如陽焰,但卻運無緣大悲、同體大慈,降服鏡里魔軍,大作夢中佛事。“不計功程得便休”,雖然廣化眾生,卻不計功程,無所執(zhí)著,因已證悟諸法空性,了不可得。元人蔡珪的佳作《華亭圖》描繪了船子和尚卓絕的風采:“頭無片瓦足無土,不犯清波過一生。釣得金鱗便歸去,依然明月大江橫?!贝雍蜕械摹搬灡M江波,金鱗始現”,引發(fā)了后人的無數傳唱。

清風樓上

---宋.長沙師鼐

清風樓上赴官齋,

此日平生眼豁開。

方信普通年遠事,

不從蔥嶺帶將來。

著者小傳:長沙師鼐禪師,大約十世紀上半葉在世,得法于雪峰義存禪師,住院趙州(今浙江紹興一帶)越山,號鑒真。

賞析:師鼐禪師陪同雪峰禪師赴閩王設于清風樓的宴會,“久坐舉目,忽睹日光,豁然頓曉”。于是做了這首偈詩,得到雪峰的印可。 “清風樓上赴官齋,此日平生眼豁開”,禪者參究祖師西來意,不辭辛苦,竭盡身心,但卻仍會不到向上密意。而今一朝悟道,猶如盲眼豁然開朗,明明歷歷,原來就是“這個”! “方信普通年遠事,不從蔥嶺帶將來”,到得此處,方信佛法現成,本自具足,在祖師西來之前已經歷歷宛然,無欠無余,不增不減。且道這“不從蔥嶺帶將來”的是何物?昨夜月明歸興動,西風一陣木樨花。

盲聾喑啞是仙陀

---宋.重機明真

盲聾喑啞是仙陀,

滿眼時人不奈何。

只向目前須體妙,

身心萬象與森羅。

著者小傳:重機明真禪師,臺州(今浙江臨海一帶)人,約十世紀上半葉在世,得法于玄沙師備禪師,住杭州天龍寺。

賞析:重機得法于玄沙后,回到浙中。錢武肅請他出世開法,重機上堂:“若直舉宗風,獨唱本分事,便同于頑石。若言絕凡圣消息,無大地山河,盡十方世界,都是一只眼。此乃事不獲已,恁么道還會么?若更不會,聽取一頌:盲聾喑啞是仙陀……” 本詩旨在說明真如妙性只向目前體妙,無需苦苦覓求。廷昭禪師云:“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心既無,隨處解脫?!彼^“身心萬象與森羅,更有何處苦覓佛”!

頌大章庵主

------宋.保福清豁

行不等閑行,誰知去住情?

一餐猶未飽,萬戶勿聊生。

非道應難伏,空拳莫與爭。

龍吟云起處,閑嘯兩三聲。

著者小傳:保福清豁(?-972),泉州(今福建泉州)人。年少聰穎,素蘊孤操,志探祖道。禮鼓山神宴國師,落發(fā)稟具。初參大章契如庵主,次謁龍山和尚而領悟玄旨。后住漳州保福寺。臨入寂滅,囑言勿置墳塔,遂入山坐化。刺史陳洪進奏,賜號性空大師。《全宋詩》存詩兩首。

賞析:《景德傳燈錄》記載清豁禪師與道友凈德沖煦久仰大章契如禪師,前來拜望并請教禪理。談至天黑,虎狼馴繞。后來,清豁寫了這首詩送給契如。 “行不等閑行,誰知去住情”?禪師荷擔如來家業(yè),非帝王將相所能為,豈堪等閑?!叭プ≈椤?,本無去住,不礙去住,去住本無。凡俗之人怎能了知其中的密意!“一餐猶未飽,萬戶勿聊生?!鼻寤碓诙U法上大餐一頓,但卻未“飽”,比喻佛法大海廣大無窮,嘆未能盡。蕓蕓眾生不可得少為足,淺嘗輒止?!胺堑缿y伏,空拳莫與爭。”縱然大道不易,非道難伏,然而禪者的智慧空拳卻可以捅破無明煩惱,誰與爭鋒!“龍吟云起處,閑嘯兩三聲。”禪師證悟本來,盡得自在。此時此刻,所有言說亦落了窠臼,只是龍吟,只是閑嘯。

http://www./Hongfatai/chanshi/index.asp?boardid=42&page=5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