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書院
秀山書院 秀山書院,位于云南石屏。因地處寶秀玉屏山下,故又名寶秀秀山書院。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知州蕭廷對建。清雍正七年(1729)知州龍為霖重修,題“化龍橋”及對聯“山川東迤無雙境,文學南滇第一州”。乾隆十七年(1752)知州史魯璠又題“文獻名邦”匾。咸豐九年(1859)毀于兵火。
丹鳳書院 丹鳳書院,位于云南師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縣李光謙建于訓導署遺址。有講堂名“鳴盛”,大門有鄉(xiāng)人翰林院編修何桂珍題聯“論秀重升鄉(xiāng),萬里丹山,雛鳳聲宜清老鳳;育材期報國,十年黃卷,古人道不薄今人”。另有宿舍及考棚等。繼又撥入經費,延請山長主講。三十年立《修建丹鳳書院考棚碑》。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兩等小學堂。1940年改為縣立初級中學。今為師宗一中。
大成書院 大成書院,位于云南姚安。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州丁士可建。定年束修谷30石。咸豐七年(1857)毀于兵火。同治十年(1873)全州士民籌款修葺上房、講堂及書舍4間。光緒十年(1884)廩生劉誠籌款新建書舍6間于講堂外。二十五年知州王琳籌款重建上房3間。二十八年知州梁正麟撥款設內舍生20名,每月給膏火。三十年舉人甘季賢辦養(yǎng)節(jié)堂于其中。宣統間舉人甘孟賢于書院內辦女學。后為棟川鎮(zhèn)中心分校。
來鳳書院 來鳳書院,位于云南騰沖。又名鳳山書院。騰沖首建之書院名“春秋”,舊址在城內,后廢。明弘治元年(1488)兵備道趙炯改建于州學前,名秀峰書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州楊瑞憲改建于學宮西,改名“鳳山”。乾隆十四年(1749)知州唐世梁移建于州署西。三十一年改為行臺。五十四年鄉(xiāng)紳陸自泰等復建于學宮右,改名“來鳳”。道光二十七年(1847)同知彭崧毓捐廉重修。咸、同間毀于兵火。光緒八年(1882)同知陳宗海捐廉銀1500兩,在南門內重建藏書樓、講堂、書舍等,并置書11部,招生徒30人肄業(yè)其中。著名山長明代有吳璋聞,曾從學于王守仁;清代有劉煥章、馬紹巖等。清末改為高等小學。
宏遠書院 宏遠書院,位于云南普洱。清乾隆六十年(1795)威遠同知傅鼐建于文昌宮,名“鳳鳴”。并率紳士捐銀3000余兩置產生息以作經費。嘉慶三年(1798)知府福桑阿議定月捐膏火銀10兩。六年知府林以渭改建于城北鳳凰山麓。十九年知府王善塏捐銀1000兩,置田收租增加膏火,定年束修銀120兩。同治二年(1863)毀于兵火。光緒元年(1875)迤南道陳席珍、知縣魏廣心等移建于城內后街。后鄉(xiāng)紳朱沛、李熙廷等又增建書舍。二十二年(1896)迤南道陳燦等倡捐改建,更名“宏遠”,建筑仿“五華”、“經正”制,并購圖書3834冊。二十五年辦譯算學堂。今為普洱中學。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棟川書院 位于云南姚安。明正德八年(1513)知府黃澍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府王德純重修。三十八年知府楊日贊增建前后堂、左右室。后廢。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府姚諧移建于府治東南。光緒時已廢。 虹溪書院 位于云南彌勒。明嘉靖二年(1523)建。崇禎二年(1629)有生員90余人。至清代辦學不衰。光緒十八年(1892)商人王熾等籌銀7400余兩擴建,二十五年告成。有《新建虹溪書院碑記》詳述始末。三十二年改為高等小學堂。今為虹溪區(qū)初級中學。 崇文書院 位于云南建水。原名崇正書院。明嘉靖二年(1523)憲副王忠建。六年毀,僅存大魁閣、五賢祠。萬歷八年(1580)巡按劉維改作表忠祠。十五年又毀于兵火。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舉人蕭大成請于知府董弘毅、同知鄭功勛,會同郡紳捐款重修。文教聿撰有碑記。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府方桂增建并改名“崇文”。咸豐間戰(zhàn)火不斷,傾圮過半,教學遂停。光緒四年(1878)知府孫逢源同鄉(xiāng)紳高永和等倡捐重修講堂及兩廂書舍,恢復教學。三十年廢。1938年辦縣立師范,1939年改為私立建民中學。1950年改為建水第五小學。今為建民中學和建水職業(yè)中學。 文龍書院 位于云南定遠(今屬牟定)。原名定遠書院。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縣越民表捐建,后廢。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縣袁乃湔重建。嘉慶六年(1801)知縣王之杲率士民增建,改名“文龍”。十七年知縣葉立笙將義學租谷60石撥入,并首倡鄉(xiāng)紳捐銀,共得700兩以置產業(yè)供束修膏火。咸豐七年(1857)毀于兵火。同治十年(1871)知縣吳啟亮捐款修復。光緒十年(1884)知縣萬邦治以酒課銀增撥經費,作山長聘金。二十八年改為學堂。1914年改為第一高等小學。今為髳陽小學。 雁峰書院 位于云南楚雄。明嘉靖四十年(1561)僉事彭謹建。因建睛雁山之麓,故名。隆慶間僉事任某、知府張懌均增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毀于地震。二十二年知府劉奐重修。后改為祗園寺。清光緒初復建書院,二十年(1894)改名“龍泉”。二十五年(1899)知府石鴻韶增其舊制。楚雄八翰林皆出其門。民國間改為縣學堂。今為楚雄一中。 見羅書院 位于云南保山。明萬歷十一年(1583)兵備按察使李材(號見羅)召郡邑史士在保山書院舊址講學,聽者甚眾。欲就地筑宮立學,未成。后知府陳嚴之、副總兵鄧子龍建為書院,以李材之號名書院。天啟三年(1623)巡按御史羅汝元巡視永昌府時曾命府、縣重修。不久即停辦。清初已廢。 日新書院 位于云南大姚。明萬歷間知縣謝于教建于文廟西金龜山(今東門外先農壇山腳)。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知縣陸應幾建高友堂于明倫堂之后。雍正二年(1724)知縣周俶移建于學宮西。后因兵火毀,旋改建為縣署。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四十六年增設講堂、正廳各5間,左右齋舍各3間。道光十七年(1837)建照壁、左右磚門。二十一年又增建后堂3間,左右齋舍各2間。設山長1人,主講1人。清末改為高等小學堂。今為大姚縣金碧小學。 三臺書院 位于云南姚安。原為德峰寺禪堂,明萬歷間知府李載贄改設。清雍正三年(1725)知府李孔嘉、知州錢恒捐俸重建,定年束修谷30石。光緒時已廢。 龍泉書院 位于云南石屏。明萬歷間知州徐應斗建。后圮,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州管學宣重建。四十五年署知州呂纘先延師課讀,捐經費,生童“蒸蒸向學”。嘉慶元年(1796)知州周理、劉大鼎捐修。四年毀于地震。十六年知府王善塏、知州張琛、高坒、李培英、訓導周存敬等先后重修。咸豐九年(1859)毀于戰(zhàn)火。 鐘秀書院 位于云南江川。原名金蓮書院。明代已建,崇禎時毀于兵火。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云貴總督林則徐到院,改名“鐘秀”,知縣劉紹高題“讀書立品”匾。每年二月開學,集各鄉(xiāng)士子住院肄習。每月初一舉行月課,由縣令出題,山長批閱,張榜公布,成績優(yōu)異者縣令親自頒獎。新縣令上任初次考試,稱“觀風”。月中由山長課士。山長由縣令選聘。光緒七年(1881)鄉(xiāng)紳吳永安捐銀5000兩作經費。三十二年(1906)改為江川中學堂?,F為江川二中。 靈源書院 位于云南白鹽井(今屬大姚鹽阜)。原名綠蘿書院。清康熙二年(1663)提舉趙大生建于舊井街明真宮后。雍正時廢。乾隆初改建于回龍山前,更名“龍吟”。十八年(1753)提舉葛慶曾擬續(xù)修,次年提舉郭存莊捐款續(xù)修告成。五十八年提舉王子音改名“靈源”。咸豐間毀于兵火。光緒六年(1880)提舉鄧永齡等重修,舉人羅其瑋任主講,并集資重修正廳樓房5間、講堂5間、中廳3間、左右?guī)?間、大門3間。十年舉人甘浦任主講,又增修,并籌款新建朱文公祠。后提舉文源重修,附學館于內。清末改為自治公所,1916年改為縣署。今為大姚石羊農具廠。 西平書院 位于云南沾益。清康熙四年(1665)知州王作楫建于南門外。四十六年改建于望海寺。后圮。乾隆元年(1736)知州朱干率紳士改建于南門內,有講堂3間、廂房3間、前后書舍5間、大門1間。州人膛扆曾作《西平書院》詩,有“圣代崇文教澤融,循良報政首儒風”之句。三十四年因另建龍華書院,知州王秉韜請改為訓導學署,遂廢。 桂香書院 鳳山書院 開文書院 位于云南文山。又名開陽書院。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府李錫捐建于府城門外新街。有前后書舍6間,雍正十二年(1734)知府官爾勸增建,定年束修谷62.85石。乾隆十年(1746)知縣朱興燕重建。二十年知府汪筠重修。四十七年知府常德、知縣譚掄、教授李廷柏捐置田畝以資膏火。道光初,知府周炳等積銀500兩資助經費。咸豐六年(1856)毀于兵。同治十二年(1873)知府陳廷珍改建于考棚旁,并建五子祠、崇圣殿、啟秀樓等。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五子祠建文山縣高等小學堂。1916年改辦文山四縣聯合中學。1933年改為教育局。同年,高等女子小學遷入啟秀樓,改名啟秀小學。今為中共文山州委。 螺峰書院 位于云南通海。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一說四十年)知縣蔡醻建,定年束修谷28石。道光元年(1821)知縣黃覲云重修。以后均有置田增加膏火者。同治三年(1864)毀于兵火。光緒六年(1880)鄉(xiāng)紳王善倡捐重建。三十一年(1905)改設兩等小學堂。今為河西鎮(zhèn)電影院。 開南書院 位于云南景東。清康熙四十年(1701)同知茹鳳儀建于府城北。雍正十二年(1734)同知徐樹閎改建于學署內。定年束修谷20石,節(jié)儀銀10兩。乾隆二十八年(1763)同知謝穎元改建于小街石橋上。嘉慶三年(1798)邑紳趙紱等改建于錦屏山,同知吳貽灃捐款延師授徒,從者云集。后以經費困難,時斷時續(xù)。七年,同知惲燮斷入田租6石充經費。二十四年邑紳程含章捐銀1000兩,置田收租以作膏火。同治元年(1862)毀于兵火。后修復僅設岑公(毓英)生祠。十二年,同知凌應梧撥入經費。清末廢書院,房產轉入兩等小學堂及中學堂。 龍川書院 位于云南鎮(zhèn)南州(今南華)。原名鸛和書院,又名盤水書院。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州陳元建于行署內。乾隆十八年(1753)進士陳封舜移建于城南,改名“盤水”,不久毀圮。嘉慶十五年(1810)知州蘇世勛、舉人彭丕訓、武舉杜國富等移建于學宮東,易名“龍川”。道光三年(1823)知州黃中位捐修,增設生員膏火。咸豐十年(1860)毀于戰(zhàn)火。光緒八年(1882)知州易為霖撥入經費,十一年知州蔡之模捐銀撥款增建。十四年司事拔貢王楨、廩生周覲光又增修。光緒末改為小學堂。 天山書院 位于云南雙柏。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州張倫至建。并置田收租以充經費。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州張德鑄更名文明書院,定年束修銀30兩。咸豐七年(1857)毀于兵火。后未復修,田租等分供各館義學。 玉河書院 位于云南麗江。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通判樊經首建,未成。繼任余文耀續(xù)成。據《玉河書院記》稱:“開拓風氣、變習俗之要,莫若文教”,故有書院之建。首任山長為云南澄江進士、儒學教授張揆亮,因而“遠近聞風,負笈就業(yè)者濟濟堂堂”。乾隆四年(1739)知府管學宣修。光緒時改為義館。 玉溪書院 位于云南新興(今屬玉溪)。又名靈峰書院。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州任中宜捐建于城內東北角。定山長年束修谷21石。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州屠可堂捐俸增修。嘉慶十六年(1811)知州張愨田又增修。咸、同間毀于兵火。同治十年(1871)知州曾勛垂率士民修復,改名“靈峰”。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興學堂,書院遂廢。民國間其址成為玉溪縣政府。今為玉溪市政府辦公大院。 煥文書院 位于云南建水。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州陳肇奎建。定年束修銀19兩,谷4石。后歷任知州捐俸延師聚生童訓課。至咸豐六年(1856)毀于兵火,所藏圖書40余種盡毀。同治十二年(1873)清回田產,云南巡撫岑毓英撥個舊錫課銀100余兩增加膏火。光緒四年(1878)鄉(xiāng)紳段思禮等恢復生員膏火金20份,童生膏火金18份。因重建尚未竣工,故諸生暫住崇正書院,以延師講課。三十年廢。1917年改為縣立中學。今為建水第二小學。 雪山書院 位于云南麗江。清雍正三年(1725)知府楊馝、教授萬咸燕同建。萬自任山長。逢歲試,生員列優(yōu)等者5名受提學嘉獎。乾隆三年(1737)知府管學宣重修。聘大理舉人楊濟、呈貢舉人孫似茗等主講。并置學田,增加膏火及藏書。五十五年知縣徐修獻、舉人李廷極重修,定年束修銀37.5兩。咸豐間焚毀。同治十二年(1873)知府徐成勛、知縣周維巽率鄉(xiāng)紳楊鳳友等籌款重修。光緒十九年(1893)知府陳宗海、進士和庚吉、舉人李福寶等擴建。三十一年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堂。 澧江書院 位于云南元江。原名文昌書院。先在郡治文昌宮前,清雍正三年(1725)知州遲維璽改建于城北義學之側,因改名“北池”。乾隆五十年(1785)知州張能佑等率士民仍移建于文昌宮前,改名“澧江”,并撰記。同治十年(1871)知州劉鳳苞稟準每年以稅銀100兩添作經費。光緒二十八年(1902)停辦。三十四年知州趙心得改為小學堂。 西林書院 位于云南會澤。清雍正五年(1727)知府黃士杰建于東門外。十年知府崔乃鏞增建,改名“金鐘”。后復用原名。乾隆十九年(1754)知府義寧以原地低狹,捐銀400兩購前任知府夏昌城內縣署東之宅第移建,更名“日新”。新址環(huán)境清幽,屋宇寬敞,諸生就學方便。二十年又將新河水碾二盤劃歸書院,年收租銀135兩充作經費。光緒九年(1883)知府余澤移建于文廟旁。二十二年西蜀馮譽驄重修,改名“鐘靈”。光緒末廢。舊址今為縣教師進修學校。 鳳池書院 位于云南昭通。原名昭通書院。又名昭陽書院,清雍正八年(1730)建于城東南八仙海畔??偙斐韶懽杏洝G∷氖拍?1784)知府孫思庭移建于學宮東,改名“鳳池”。嘉慶二十年(1815)知府張潤、教授李上桃重修,官紳捐增束修膏火。光緒二十六年(1900)鄉(xiāng)紳謝崇基等重修,并建藏書樓。后改為省立學校。 永保書院 位于云南保山。清雍正十二年(1734)知縣張福昶捐建。乾隆三年(1738)永昌知府徐本仙、知縣張福昶捐置田租36石5斗以充束修。五十五年永昌知府陳孝升移建于仁壽門內。二十四年又增置銀、田。次年知府劉彰寬改建北門內舊鎮(zhèn)署,修樓5間,未竣。道光二年(1822)知府伊里布續(xù)建。次年知府宋湘會同邑中官紳、諸生增建講堂、兩廂、大門、二門等,并撰記。同年三月入學之日,多士云集,燈火星明,書聲瑯答,盛況空前。五年知府陳廷焴捐銀1000兩為生童膏火。咸豐十一年(1861)拆毀。光緒九年(1883)知府郭懷禮重修,擴建為四進,兩廊為講堂,后進為藏書樓,有經、史、子、集、八股范文、詩、詞、歌、賦等,操場、水井、廚房俱全。郭會同知縣陸德滋將太保學舍田5份撥入書院,并拔稅銀100余兩入書院作常年經費。著名山長有張鳳錦、朱蘭溪、林春華等。光緒三十年(1904)知府石鴻韶奉命撥銀3000兩改建為府中學堂。三十二年知府郎承先以“用財多、成材少”為由停辦。次年知府謝宇俊改辦兩等小學堂。三十四年復為中學堂。1911年中學歸并大理即停辦。1927年保山縣中學遷入。舊址今為保山一中。 勝峰書院 位于云南曲靖。原名曲陽書院。清雍正十二年(1734)知府佟世蔭、同知孫光祖等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府暴煜率紳士改建。五十一年知府常德設膏火40份。道光四年(1824)知府王篤慶率士民增建。咸、同間毀于兵火。同治六年(1867)布政使岑毓英修復,暫為考棚。光緒二年(1876)知府吳其楨、鄉(xiāng)紳唐續(xù)等重修,改名“勝峰”。三十一年(1905)改為中學堂。今為城關小學。 晴川書院 位于云南永勝。清雍正十三年(1735)知府錢恒建。知府江嶠孫捐建書舍。定年束修谷50石,膏火谷40石。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府陳奇典重修。光緒間改名為晴川義館。 龍華書院 位于云南沾益。清乾隆元年(1736)知州朱干建。三十四年知州王秉韜率紳士曾宗孔等擴建。嘉慶初,鄉(xiāng)人何恒等倡議,約狀元會二輪,共積銀1200余兩,置產生息,以為膏火。七年(1802)知州洪其照增建。咸豐六年(1856)毀于兵火。同治三年(1864)邑紳張應選、陶澍亭重修,旋即傾圮。后邑紳朱念典、李開科積書院租息又行重修,恢復教學。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勸學所。今為西平小學。 獅山書院 位于云南武定。清乾隆四年(1739)知府朱源淳建于學宮舊址。十一年知府原衷戴增修,定山長年束修谷160石,生童膏火金35份,折谷8石,部分經費由鹽稅撥給。咸、同間毀于兵火。光緒二年(1876)知州郭懷禮重建于參署舊址。后兩任知州繼為建置。又因經費減少,重定山長年束修谷為100石。三十四年廢。1945年9月辦武定一中至今?,F僅存古柏百余株。 龍山書院 位于云南龍陵。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同知張遐齡建于倉房后。嘉慶八年(1803)同知張炘移建于廳治南。咸豐十一年(1861)毀于兵火。光緒三年(1877)同知松秀率邑紳重修。九年同知劉錫齡以沒收之公房擴建書院,改為義學。三十年(1904)改為兩等小學堂。 鐘山書院 位于云南威遠(今景谷)。原名鳳山書院。清乾隆四十年(1775)同知趙希堯率士民建于廳署鳳山東南元龍寺后,故名“鳳山”。定年束修銀81兩。咸豐六年(1856)毀于兵火。光緒二年(1876)同知林彭齡率鄉(xiāng)紳楊維楨、謝紹曾等移建于城外鐘山之麓,改名“鐘山”,并言明每年由抱香井鹽務項下撥銀添作膏火。不久又移建于大寨孔廟。三十三年同知蔣可成改為威遠廳立中心小學堂。1912年改為縣立兩等小學校。今為景谷縣小學。 凝陽書院 位于云南華寧。又名寧陽書院。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州周鑒率州人李飛鵬、白玉堂等捐建于城內文昌宮后。有講堂5間,其余房舍約20間。并撥慈光寺租谷63石充束修膏火。后曲靖知府張玉樹捐銀600兩、知府江浚源亦撥租谷5石增加經費。咸豐六年(1856)停辦。同治十一年(1872)知州鄭家榮、鄉(xiāng)紳劉家逵等稟準清查田產,合并富戶楊瑞卿等所捐,共得田租1400余石,永充束修膏火,并由個舊錫廠抽部分錫稅補充經費。歷任山長有楊占鰲、張燦然等。清末民初,仍繼續(xù)招生教學,直至1929年才改建為華寧縣初級中學。今為華寧一中。 思誠書院 位于云南思茅。原名玉屏書院,因玉屏山得名。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同知蕭霖建。嘉慶十九年(1814)同知李文桂拓修。道光三年(1823)同知史斌捐置鋪房14間、銀50兩生息作書院經費。定年束修銀50兩。后移建城內并改名“思誠”。同治二年(1863)毀于兵火。光緒元年(1875)同知胡毓璠改建于城內,禮聘山長主講。今為思茅一中。 五蓮書院 位于云南永善。清道光十六年(1886)知縣余良杰、教諭董齊圣會同庠生明師訓、孟宗望、鄧朝經等倡建。咸豐間毀于兵火。同治九年(1870)知縣孫逢源、庠生鄧翥、彭玉田等重修,延請山長主講,定年束修銀80兩、米10石,由文昌宮租米折價供給。清末廢,舊址今為永善第三中學。 錄校制作:惡人谷珠樓 轉貼請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