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疼痛患者的癥狀特點(diǎn),可用中醫(yī)辨證方法輔助治療。 建議處方如下: 藥物組成:桃仁、紅花、當(dāng)歸、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常表現(xiàn)為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痛甚。常伴有面色晦黯,形體消瘦,肌膚甲錯,痛處常觸及包塊,舌黯有瘀斑,脈澀。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藥物組成:柴胡枳殼白芍甘草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常表現(xiàn)為脘腹脹痛,兩脅不舒、手足厥冷,痛甚則噯氣,脈弦有力。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藥物組成:金鈴子、元胡。 功能主治:理氣活血止痛。用于肝郁氣滯,兩脅脹滿之疼痛。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主要成分:苦參、白土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散結(jié)止痛。用于癌腫疼痛、出血。 用法:靜脈滴注,一次12ml,用0.9%氯化鈉注射液200ml稀釋后應(yīng)用,一日1次。 主要成分:柴胡、延胡索(炙)、枳殼、香附(炙)、白芍、炙甘草。 功能主治: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氣滯,胸痞脹滿,胃脘疼痛。 用法:一次5g,一日3次。 主要成分:桃仁、紅花、當(dāng)歸、川芎、生地黃、赤芍、牛膝、柴胡、枳殼、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用于瘀血內(nèi)阻,頭痛或胸痛,內(nèi)熱憋悶,失眠多夢,心悸怔忡,急躁善怒。 用法:一次1支,一日3次。 主要成分:延胡索(醋制)、白芷。 功能主治:理氣,活血,止痛。用于氣滯血瘀的胃痛、脅痛、頭痛及痛經(jīng)。 用法:一次4~6片,一日3次。 主要成分:腫節(jié)風(fēng)、三七、人工牛黃、肖梵天花、珍珠層粉等。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用于熱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腫痛、牙痛、痹痛、脅痛、黃疸、無名腫毒等癥。 用法:一次2~4片,一日3次。 主要成分:肉桂黨參白芍細(xì)辛酸棗仁罌粟殼等 功能主治:溫腎補(bǔ)脾,散寒止痛。用于癌性疼痛屬脾腎陽虛或兼氣虛血瘀證者。 用法:服用前加熱,搖勻,趁熱飲下,每次50ml,每隔8小時(shí)一次。 主要成分:蟾酥、生川烏、兩面針、七葉一枝花、生關(guān)白附、芙蓉葉、三棱、莪術(shù)、紅花、丁香、細(xì)辛、肉桂、八里麻、蓽茇、甘松、山柰、乳香、沒藥、薄荷腦、冰片、樟腦、水楊酸甲酯、苯甲醇、二甲基亞砜。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用于肺癌、肝癌、胃癌等多種癌癥引起的疼痛。 用法:外用,貼于疼痛處,日用量最高量為20貼。 針刺止痛特點(diǎn):起效快,療效可靠,無依賴性、成癮性及戒斷性。但持續(xù)時(shí)間短,對于重度疼痛存在鎮(zhèn)痛不全的特點(diǎn)。而且需要反復(fù)針刺患者,給患者帶來治療上的痛苦。 針刺的穴位選擇: 主穴:合谷、內(nèi)關(guān)。配穴:肺癌配風(fēng)門、肺俞、定喘、豐隆;肝癌、胃癌、胰腺癌配陰陵泉、陽陵泉、阿是穴;胸痛配豐隆、少府;脅痛配太沖、丘墟;腹痛配足三里、三陰交;并可酌情搭配相應(yīng)背俞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