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愿意多生娃 中國嚴重少子化的現(xiàn)實背后,是不斷走低的總和生育率(每個婦女在育齡期間平均生育子女數)。根據歷次人口普查,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低到非常危險的水平。 本報采訪發(fā)現(xiàn),1.4左右的總和生育率基本上是絕大多數人口學者認可的。按照中國人口2.2的世代更替水平,1.4的超低生育率意味著每隔一代人(25~30年)出生人數將萎縮36%,兩代人就萎縮60%。 聽起來挺恐怖,但少子化的狀況并非不可以改變。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既然孩子少,那就努力多生,提高總和生育率就可以提高少兒人口比重。 但是要多生娃并沒有說起來那么容易。首先在中國,傳統(tǒng)“重數量,輕結構”的人口觀念還沒有改變,生育政策還只調整到單獨二孩,全面二孩政策雖然已經在加快推進(本報曾獨家報道),但至今沒有看到實質行動。 其次,即使政策改變,也未必如有些人想象的,政策一旦放開,大家就都生二孩了。中國社科院人口學者鄭真真曾參與2006~2010年江蘇省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的五年追蹤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符合生二孩政策的,最終只有30%左右的人真的生育了二孩。 人口生產有其特有的慣性,要人為改變它非常難。一個普遍現(xiàn)象是,把生育率降下來不容易,把已經降下來的生育率再提升上去更加不容易。日本在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57之后,開始重視鼓勵生育。不僅在內閣設立了少子化擔當大臣來專門應對少子化危機,還采取了多種獎勵生育的措施,但是效果始終不佳。韓國為了提高生育率,甚至在兒童節(jié)打出公益廣告,“你能給孩子最棒的兒童節(jié)禮物是弟弟妹妹”。 廣告再溫情,也抵不住部分群體生育意愿低下的冷淡。在中國城市,人們已經把一孩當成正常的默認狀態(tài),往往需要強烈的理由才會去生育第二個孩子。 根據北京大學人口學者郭志剛的研究,除了政策因素之外,人口城鎮(zhèn)化和推遲生育也是壓低總和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等多家機構對生育意愿所做的調查表明,養(yǎng)育成本過高、女性職場壓力等多種因素都影響民眾的整體生育意愿。 城鎮(zhèn)化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階段;生育推遲是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伴生物。這兩者都非人力可以改變。可以改變的是生育政策、養(yǎng)育方式以及整個社會對生育的觀念。在嚴重少子化、超低生育率的今天,再對生育政策進行調整已十分必要。而從建設健康的生育文化、歸正扭曲的生育觀入手,著力構建一個孩子友好型的社會也已經非常急迫。 分辨哪些是不能改變的而接受它,哪些是能夠改變的而勇敢去改變,這是一種智慧。擁有這種智慧就能造福后代。 相關新聞
責編:陳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