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作者:李曉潤 其中“岸花明水樹,川鳥亂沙洲”可以媲美杜審言的“淑氣催黃鳥,晴光轉(zhuǎn)綠萍?!?/p> 唐代詩人中有人狂傲如杜審言,也有人諂媚如宋之問。如果說杜審言是大唐第一狂人,那宋之問就是大唐第一奸人。溜須拍馬對常人只是權(quán)宜之計,宋之問卻把它當(dāng)作事業(yè)經(jīng)營,幾十年如一日。他可以為了一首詩殺害自己的外甥,可以為了做官告發(fā)自己朋友謀反,當(dāng)上主考之后立刻收錢??赡苡械目垂贂J為宋之問的奸詐在唐朝很難奪冠,武三思、楊國忠和李林甫等人才是大奸大惡,宋之問最多只能算唐朝詩人中的第一奸人。我的看法是,武三思等人的奸詐是出于本能,奸詐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情有可原,而宋之問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才華得到升遷,他的奸詐純粹出于貪婪。 宋之問的籍貫有兩種說法,河南靈寶或山西汾陽。如果他真是劉希夷的舅舅,那么他更有可能是河南人,因為劉希夷是潁川或汝州人。潁川和汝州都在今天的河南境內(nèi)。 宋之問成名也是在二十歲左右,按照史籍記載,他比外甥劉希夷小。上元二年也就是王勃寫《滕王閣序》那年舅甥兩人同時進士及第。據(jù)說宋之問喜歡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希望劉希夷讓給他。劉希夷開始答應(yīng),后來又反悔。宋之問惱羞成怒,讓家奴用裝土的麻袋把劉希夷活埋。 開元名相張說的次子駙馬張垍在他的《控鶴監(jiān)秘記》中記載了宋之問另一件厚顏無恥的事,“之問尤諂事二張,為持溺器,人笑之”。二張就是英俊瀟灑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他們都是武則天的寵臣和情人。張易之深得武則天信任,官至恒國公。武則天晚年兄弟倆把持朝政。大臣崔玄、張柬之等趁武則天病重,帶領(lǐng)羽林軍誅殺二張。張柬之從名字看比張昌宗更像張易之的兄弟,其實兩人毫無關(guān)系。宋之問為了討好張易之兄弟,竟然愿意為他們捧夜壺,實在匪夷所思。 張易之倒臺之后,宋之問貶官瀧州參軍。瀧州就是今天的廣東羅定。宋之問在經(jīng)過梅嶺時寫下兩首名詩。其中一首是《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fù)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yīng)見隴頭梅。 另一首是《度大庾嶺》。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宋之問受不了嶺南的天氣燥熱和鳥語花香,也喝不慣阿二靚湯,竟然從廣東逃回故鄉(xiāng)。途經(jīng)襄陽附近的時候?qū)懴铝硪皇酌鳌抖蓾h江》。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經(jīng)歷了這些變故,“天下丑其行”,但宋之問不以為然,他覺得在厚顏無恥的道路上,自己萬里長征才走完了第一步。成功?我才剛剛上路。宋之問回到洛陽后,探知友人張仲之和駙馬都尉王同皎等試圖刺殺宰相武三思,立刻讓侄子告密,致使張仲之滿門抄斬。宋之問因此當(dāng)上鴻臚主簿,逃離貶所的事既往不咎。鴻臚寺掌管各種朝儀,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外交部禮賓司。 他本來依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幫助他做了考功員外郎,史稱“宋考功”??墒强吹巾f后女兒安樂公主后來居上,又轉(zhuǎn)而寫詩稱贊安樂公主儀態(tài)萬方。安樂公主把他提拔為中書舍人。太平公主一氣之下揭發(fā)他做主考的時候貪贓。宋之問被貶為越州長史。就是這次江南之行傳說他見到了駱賓王。 臨淄王李隆基聯(lián)手太平公主發(fā)動政變,鎮(zhèn)壓韋后和安樂公主母女,擁戴他父親相王李旦做皇帝。聲名狼籍的宋之問再次遭到流放,地點又是他最不想去的嶺南。李隆基覺得大唐帝國之所以變亂頻繁,就是因為有太多宋之問這種毫無政治操守的小人,他當(dāng)上皇帝后立刻派催命使者趕赴欽州。宋之問哀求使者放他一條生路。 “我保證不會再回長安?!?/p> “那你準備去哪里?” “我去海南做導(dǎo)游?!?/p> “那我更不能放你走?!?/p> “為什么?” “我最恨的就是導(dǎo)游,尤其是海南的導(dǎo)游?!?/p> “導(dǎo)游怎么啦?” “導(dǎo)游經(jīng)常騙游客買東西住黑店,海南的導(dǎo)游還騙游客吃海鮮,稍有不從就罵罵咧咧,甚至找人毆打游客。我們當(dāng)官的已經(jīng)夠缺德了,沒想到他們比我們更缺德。在中國,絕對不允許有人在任何方面超過我們做官的,包括缺德?!?/p> 宋之問和王勃一樣出身書香門第、才子世家,其父宋令文文武雙全,“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官至左驍衛(wèi)郎將和東臺詳正學(xué)士。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xué),各得父之一絕:宋之問擅長詩文。宋之悌驍勇過人,后來官至河?xùn)|節(jié)度使,宋之遜書法精湛。他們一家和后來的三蘇父子很像,可惜宋之問把才華用錯了地方。 宋之問與沈佺期齊名。他們的詩技巧純熟,講求聲韻,屬對精密,宣告律詩最終定型,因此格律詩又稱“沈宋體”。 傳聞被宋之問殺害的劉希夷是個美男子,詼諧幽默酒量驚人,不但會寫詩而且善彈琵琶精通音律。要是生在今天,肯定秒殺那些欺世盜名的所謂才子。當(dāng)時流行律詩,可是劉希夷卻擅長古體,所以文名不如宋之問。給他招來殺身之禍的是下面這首《代悲白頭吟》。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fù)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fēng)。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yīng)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直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zhuǎn)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fā)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據(jù)說當(dāng)他寫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的時候,感覺這兩句詩和石崇的“白首同所歸”一樣不吉利,決定刪去??墒墙酉聛硪痪洹澳昴隁q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和這句大同小異,他不舍得再刪,于是安慰自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干脆連前一句一起保存。他把詩拿去向年齡相仿的舅舅宋之問炫耀。宋之問特別喜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聽說沒有其他人看過,懇求他割愛。劉希夷答應(yīng)后又反悔。宋之問一怒之下把他殺害。 和宋之問齊名的沈佺期也是河南人。他們同一年出生,同一年中進士,都做過考功員外郎,都曾因受賄入獄,都曾依附張易之并因此遭到流放,而且流放地都是嶺南,真是名副其實的難兄難弟。 沈佺期從嶺南回來之后,寫了首《回波樂詞》調(diào)侃自己,“回波爾時佺期,流向嶺外生歸。身名已蒙齒錄,袍笏未復(fù)牙緋?!彼麤Q定改變討好目標(biāo),直接寫詩取悅皇帝。這一招果然高明,不久他從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xué)士升為太子詹事,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高干待遇。 燕國公張說是開元初年的文壇領(lǐng)袖,他曾經(jīng)稱贊“沈三兄詩須還他第一”。同樣有人把沈、宋比作蘇武李陵,“蘇李居前,沈宋比肩”。拋開他們的人品不說,沈佺期和宋之問在律詩形成的過程中確實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流傳下來的作品看,沈佺期比宋之問更有才華。他的兩首邊塞詩都堪稱經(jīng)典。 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咋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獨不見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后一首詩借用了樂府古題“獨不見”,本身卻是標(biāo)準的七律。郭茂倩《樂府詩集》把“獨不見”解為“傷思而不得見也?!痹娭虚L安少婦的良人征戍遼陽,夫妻已經(jīng)十年未見,音書渺茫。在這漠漠輕寒的夜里,芳心隨秋葉飄零,思念如寒砧斷續(xù)。 “誰謂”一般解作“誰說”,但這里似乎可以解作“你說”。流黃通常理解為絹做的羅帳。最后一聯(lián)的意思應(yīng)該是,你說空懷思念不能相見也就罷了,偏偏明月又來搗亂,提醒我你也在遙遠的月光之下,今晚看來是睡不成了。后來晏殊寫的“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意思和這句差不多。 沈佺期還寫過一首《夜宿七盤嶺》,從題目到聲韻都是標(biāo)準的五律,徹底擺脫樂府的痕跡。 獨游千里外,高臥七盤西。 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guī)啼。 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只有在寂靜空山住過的人,方能領(lǐng)略“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guī)啼”的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