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共同作用于肢體而產(chǎn)生的向上的浮勁和向周圍的膨脹勁,總稱掤勁。
掤,首先是一個拳勢(式),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十三勢中的首勢,是太極八法中的第一法,是與人交手的迎接之法?!皰蛟趦杀邸薄騽葜饕怯们氨郏部蓴U展到手背和上臂,是將手臂半圓形撐開,好像在胸前支架起一個掤子,迎架敵手,保護自身,使之不得貼近胸腹,同時探知對方虛實,以隨機應(yīng)變,變換攻防技法。 掤又是一種勁法,是一種向外向上的彈性勁,是其他各種勁力中必須包含的一種內(nèi)勁元素,是太極拳的看家勁,因而也有人把太極拳叫作掤勁拳。 掤的拳勢(式)和掤的勁法是形式和內(nèi)容的關(guān)系,掤勢是產(chǎn)生掤勁的典型拳勢,掤勁是掤勢的動力和內(nèi)涵?,F(xiàn)以42式太極拳右攬雀尾中的“左弓步掤臂”一動為例,重點體會一下沉和浮的關(guān)系,體會一下左臂掤是怎樣從松沉中產(chǎn)生的。 預(yù)備:右坐步(即左虛步);右掌在胸前,與肩同高,掌心向下;左掌在右肘下方,與腰同高,掌心向上。 第一步,馬步合手。上體微左轉(zhuǎn),重心前移至兩腳中間,成半馬步;左臂掤于胸口前;右掌回落,指尖合于左腕。勁力:以肩、背、腰依次放松下沉的杠桿力將左臂浮起。 第二步,弓步掤臂。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臂前掤,手與肩高,右掌松沉于胯旁。勁力:以腰胯松沉和右掌沉按的杠桿力繼續(xù)將左臂浮起,以右腿向后伸蹬的反作用力將左臂向前掤出。 把以上兩步連貫起來分析,后面是按肩、背、腰、胯、腿、腳的順序,按右臂、右掌的順序依次放松下沉,是從上順流而下;同時,前面左手臂自后下至前上升騰而起,逐漸掤出。這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像幼兒園小朋友玩的翹翹板的兩端,借用后面的自身重量,順著地心引力向下去的松沉勁,將前面的左手臂翹起來,送出去。前面的左手臂是不思升而升,不思出而出,完全是被動地松出去,掤出去的。不但前面是被動的,其實后面也是被動的。后面的意識只管放松,不用絲毫力氣,至于下沉,完全是被那一部分自身重量而動,是被地心引力拉動。從而看出,太極拳的動作是松出來的,是被動相隨出來的,是被自身重量,被地心引力牽拉出來的。動作中此沉彼浮、此前彼后、此左彼右的伸拉勁是對稱相松松出來的勁,是松勁,也是掤勁。是松出來的掤勁。松勁就是掤勁,掤勁就是松勁。這種松、掤之勁,是通過放松釋放出來的自身重力轉(zhuǎn)化而來的,是通過放松將地心引力引入體內(nèi)轉(zhuǎn)化而來的。它既不是通過運氣從體內(nèi)“運”出來的氣力,更不是通過用力從體內(nèi)“用”出來的體力,是因為不用力而借來的自然力。氣力、體力只負責維持肢體的應(yīng)有姿勢,保持身不垮塌、手不掉下就行,不負責肢體運行。肢體運行完全靠自然力,靠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 下面,再以拳論為依據(jù)。對掤勁作進一步地探討。 拳論云:“掤勁意何解?如水浮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你千斤力,漂浮也不難?!?/p> 這段歌訣共四句。第一句“掤勁意何解?如水負行舟”,采用問答句的形式,展現(xiàn)出掤勁的整體形象。是把自己的掤勁比作載舟之水,把對方的來力比作水上行舟,水和舟相互作用的勁道既形象具體,又給人以思辯的空間。第二句“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是說產(chǎn)生掤勁的操作方法。狹義的理解是:掤勁是氣沉丹田和虛領(lǐng)頂勁的條件下產(chǎn)生的。廣義的理解是:首先是要體向下松,氣向下沉,用向下的反作用力和杠桿力產(chǎn)生出向上的浮力,用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產(chǎn)生向周圍的膨脹力,像前述水滴落地時的狀況,就生成了掤勁。第三句的上半句“周身彈簧力”,是說掤勁的性質(zhì)是松彈勁,是隨曲就伸,不丟不頂,沾連粘隨性質(zhì)的勁;下半句“開合一定間”,是說掤勁隨曲就伸、隨落就起的彈性,是在拳勢一開一合的過程之間產(chǎn)生的。像前面舉的左弓步掤臂的例子。兩步連貫起來分析,雖說意氣是按肩、背、腰、胯。腿、腳的順序從上向下松的,但內(nèi)勁都是同時按腳、腿、胯、腰、脊、肩、手以及頸、頭的的順序從下向上起的。如果從開合伸縮的角度分步分析,例中“第一步,馬步合手”是縮,是合,是在上半身意氣按肩、背、腰的順序向下松沉的同時,下半身意氣按腳、腿、胯的順序向上升騰,是上下意氣相向相合于腰胯,并帶動肢體收合屈蓄。例中“第二步,弓步掤臂”是伸,是開,是上半身下行之氣按胯、腿、腳的順序繼續(xù)下行,同時,下半身上升之氣順著腰脊繼續(xù)上行,但上行之氣到夾脊時分為兩路,一路過肩沿臂到手,實現(xiàn)左臂掤出;另一路化氣為神,過頸到頭頂,實現(xiàn)神貫頂。總之,第二步是下半身氣向下行,上半身氣向上行,上下意氣逆向相開,催動肢體伸展放長。第一步為合,但又合中寓開,第二步為開,但又開中寓合。無論開合。都是有彈性的。這就是第三句“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的意思。最后一句“任你千斤力,漂浮也不難”,從文字結(jié)構(gòu)上說,這是結(jié)束語,是對開頭“如水浮行舟”一句的呼應(yīng);從內(nèi)容上說,掤勁因松沉而上浮,雖然是松柔之勁,但作用是巨大的。 掤勁是知己知彼的功夫。知己。首先要明白自身上下之間,前后之間,左右之間沉浮互動和撐抱相輔的關(guān)系,明白勁路的來龍去脈,以便有針對性地安排好自身的虛實,安排好自身的放松。通過放松,靈動心機,靈敏知覺,靈活肢體。放松,一是心意要松,意念要輕,半用意半不用意,半想半不想,或叫半睡半醒。若用全心全意,就是意念太重,就是刻意,就會呆滯,就不能松靜自然、輕靈活潑。二是身體要松,特別是腰腹襠胯一段要放下,要放松,兩腎向下找環(huán)跳,兩胯向下找兩腳,兩腳向下如踩泥的松;還要偏松,即根據(jù)拳勢運行的需要,著重一邊向下放松(偏沉,),以便打破平衡,引起運動。掤勁還是聽勁的勁,知彼的勁。與人搭手,掤住對方,感知對方來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對方的虛實,以便避實擊虛。 拳論《十八在訣》中第一在就是“掤在兩臂”,是指掤的姿勢是用手臂掤架,但絕不是說只有兩臂才有掤勁。掤勁就是松勁,心神意氣各個方面,手眼身步各個部位都需要放松,自然也都應(yīng)當含有掤勁。例如,虛領(lǐng)頂勁就是頭頂百會穴的掤勁使然;精神貫頂就是精氣神的掤勁使然;順項正頭就是頭頸的掤勁使然;開肩虛腋就是肩關(guān)節(jié)的掤勁使然;墜肘膨腕就是手臂的掤勁使然;舒掌展指就是手掌的掤勁使然;含胸拔背就是胸背的掤勁使然;心胸寬廣是品行端正的掤勁使然;氣沉丹田是小腹腔體的掤勁使然;松沉直豎是腰脊的掤勁使然;尾閭正中是胝尾兩骨的掤勁使然;溜臀、斂臀、泛臀是臀部的掤勁使然;開襠下胯是襠胯的掤勁使然;腿上的軟彈力是腿上的掤勁使然。總之,全身處處不離松,同樣處處不離掤。 掤勁是太極拳的當家勁,是各種勁法的基本元素,存在于各種拳勢和各種勁力之中。太極十三勢中,除了掤勢之外,其他十二勢中也都包含有掤勁,甚至可以說,各種其他的勁,都是掤勁在不同形勢下的不同用法。十三勢的中定是最后一勢,也是大家公認最重要的,時時處處不可缺的勁法,但中定勁也是守住中心、支撐八面、松沉穩(wěn)定、保持松彈的勁,其主要成分也是掤勁。掤勁的方向是自內(nèi)向外,是外開勁,但撐中含抱,開中寓合,所以開得具有彈性。同樣,收蓄內(nèi)合時,也是合中含開,合中含沾粘,所以合而不扁,合而不癟,合而不丟,合得仍然富有彈性,仍然不丟掤勁。 掤勁是個多面體,正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樣,從不同角度看掤勁。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新意,也具有不同的說道。例如,從掤勁產(chǎn)生的土壤來看,它是松沉勁;從掤勁的走向來看,它是向上的浮力和向外的張力;從掤勁內(nèi)上浮與下沉,外撐與內(nèi)抱的關(guān)系說,它是對稱勁,陰陽勁;從陰陽之間,必有其“中”,陰、陽、中三位一體的角度說,它又是太極勁;若以掤勁對稱用力的陰陽兩端為弓梢,以之間的“中”為弓把,它是弓勁;從陰陽兩端不是逆向相開,對拔拉長,就是相向相合,屈蓄收縮的角度說,它又是開合勁、伸縮勁;從掤勁開合伸縮的性狀來說,它又是柔性勁、彈性勁、彈簧勁;從掤勁涉及的肢體范圍來說,它是整體勁;從掤勁重在轉(zhuǎn)身,邊轉(zhuǎn)身邊成掤來說,它是螺旋勁;從掤時肢體一邊向下松沉,另一邊向上掤起的勁力關(guān)系說,它是杠桿勁;從運用掤勁時節(jié)節(jié)貫串,均勻細膩的感覺說,它是抽絲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