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血糖本身可以引起酮癥酸中毒昏迷或高滲昏迷,更為重要的是長期高血糖導致機體很多慢性合并癥,如心臟病、失明、尿毒癥需要透析治療、截肢等。高血糖本身常常沒有什么明顯癥狀,很多人因為不痛不癢,認為沒什么了不起,不予理會,因而貽誤病情,導致上述不可逆的器官損害。 2型糖尿病是一種富貴病,吃不上飯的人絕對不會得,只有那些生活富足、吃的太多、活動太少、肥胖的人才會得。這是美國總結出的經驗,在多個國家驗證完全正確。只看我們中國,80年代以前,人們的生活剛能夠溫飽,肉、蛋、奶都是憑票供應,能吃到的很少,那時的胖子很少,全中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只有0.67%。到了1989年,改革開放10年,人們的生活改善了,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增加了1倍,到2002年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只有皇宮貴戚吃的東西都成了家常便飯,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增加了4倍,血糖調節(jié)不正常但沒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人群比1980年增加了5倍。目前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已達8%左右,亦即每12個成人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按世界糖尿病聯(lián)盟(IDF)的估算,我國每年將有新發(fā)糖尿病患者101萬,亦即每天有新發(fā)糖尿病患者2767人,或每小時有新發(fā)糖尿病患者115人。與此同時也可見到超重和肥胖人數(shù)也在迅猛增加。2型糖尿病常伴隨肥胖而發(fā)生。過去認為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的疾病,兒童和青少年患的都是1型糖尿病。近年來發(fā)現(xiàn),隨著兒童和青少年肥胖的增加,2型糖尿病也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美國有15萬多青少年患有2型糖尿病,我國還沒有具體的數(shù)字,但臨床已經不斷發(fā)現(xiàn)青少年患上了成年糖尿病。 高血糖本身可以引起酮癥酸中毒昏迷或高滲昏迷,更為重要的是長期高血糖導致機體很多慢性合并癥,如心臟病、失明、尿毒癥需要透析治療、截肢等。高血糖本身常常沒有什么明顯癥狀,很多人因為不痛不癢,認為沒什么了不起,不予理會,因而貽誤病情,導致上述不可逆的器官損害。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任憑高血糖不管,事實上,只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身體就不會發(fā)生那些慢性并發(fā)癥。 許多人不知道糖尿病應如何檢查,如何治療,血糖在什么水平算正常。一句話:“控制糖尿病,記住數(shù)字6?!?/p> 臨床上監(jiān)測糖尿病有很多指標,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理想的狀態(tài)是空腹血糖小于6mmol/L,餐后血糖小于7.8mmol/L,糖化血紅蛋白小于6%。如果糖尿病患者能保證血糖達到這幾個數(shù)值,就能恢復和沒有糖尿病的人一樣的健康狀態(tài)。主要的監(jiān)測血糖監(jiān)測指標為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而且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達標值分別為6mmol/L和6%,都有數(shù)字6。為了記憶方便,我找了一個小竅門,記住數(shù)字“6”,只要血糖小于6,你的血糖控制肯定沒問題。 那么餐后血糖就不管了嗎?餐后血糖也重要,不能不管,餐后血糖更多時候用來診斷糖尿病的有無。糖尿病以空腹血糖高較常見,但有部分患者空腹血糖不高,餐后血糖非常高,或者同時合并空腹血糖高??崭寡谴淼氖求w內基礎血糖代謝情況,餐后血糖代表胰島素的利用能力。如果空腹血糖高,餐后血糖肯定高,反之,如果空腹血糖正常了,絕大部分人的餐后血糖也會正常。 糖化血紅蛋白和空腹或餐后血糖不同,后兩者代表的是你抽血即刻血糖的水平,而糖化血紅蛋白代表近2~3個月你的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水平和血壓一樣是隨時波動的,所以如果你偶測血糖高于正常值,而糖化血紅蛋白在正常范圍,說明你大部分時間血糖控制的都很好,不要急于調整降糖藥的劑量。反之如果你的糖化血紅蛋白高,而偶測血糖正常,說明你這2~3個月血糖控制的不好,應復查空腹血糖,找出血糖高的原因:包括可能近段時間飲食過量,應加強控制飲食,或近一段時間藥物減量,應恢復藥物劑量,或已經控制飲食了,但還沒有服用藥物的應考慮服用降糖藥物,或者已經服用很大量的藥物了,應該考慮應用胰島素。所以將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組合作為評價血糖控制的指標,可以很好反映餐后血糖的控制情況,而不必要反復檢測餐后血糖。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中青年人群壓力大,大魚大肉,喝酒抽煙,肥胖者日漸增加,糖尿病隨之明顯增加,這部分人群忙工作忙事業(yè),對自己的身體關注不夠,很多患者因為來醫(yī)院就診既需要查空腹血糖又需要查餐后血糖,一次血糖檢查花上至少2個小時,對血糖檢查和監(jiān)測望而卻步,所以有的干脆不查了。在這里告訴年輕人,除了第一次確診有無糖尿病時需要查餐后血糖,監(jiān)測血糖是否控制到正常,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就能說明問題。記?。涸缙谠\斷和早期治療糖尿病,使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分別小于6mmol/L和6%非常重要。 |
|
來自: 君臨天下219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