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民間傳統(tǒng)文化遺產考略 陳傳瑜 平度歷史悠久,文化蘊藏深厚,歷經千百年傳承積淀下來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內容豐富,門類齊全。平度現(xiàn)存民間傳統(tǒng)文化項目,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民間工藝、體育游藝雜技等。這些形式多樣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樣式,都有其值得研究考證的源頭。 民間文學出現(xiàn)于文字產生之前,可以溯源于原始先民的文化創(chuàng)造。當人類社會出現(xiàn)了社會分層,特別是階級分化之后,口頭民間文學,主要是下層的社會成員,以口傳心授的方式被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來和傳承下去。其要義是創(chuàng)作和傳承的口頭性與群體性,即所謂“民族文化記憶”。例如:大澤山民間傳說《秋千口與耙摟石》和《字胡同的來歷》,故事開頭都介紹了這樣一個背景:“相傳很久以前,東萊山(大澤山故稱)還是一個為洪水所包圍的海中孤島……”在《兩目山民間傳說》中亦有“兩目山,一天沒三沒”之說。都曾涉及到“洪水時代”。據(jù)《尚書·堯典》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薄妒澜缡贰芬灿型瑯拥挠涊d:巴比倫以“大洪水”為記史之始;《舊約·創(chuàng)世紀》自“挪亞洪水”開講;印度、印第安人等無不以洪水為歷史發(fā)端。近代地質學、氣象學、古生物學的研究成果證明,地球在冰河期末期,處在幼年的人類在登上世界舞臺的開端之時,的確經歷了一場“大洪水”的洗禮。平度的這些故事流傳至今,仍留有先民記憶的痕跡。這就證明了:民族的歷史,差不多都是靠口頭的傳說,靠頭腦的文化記憶,一代一代地傳遞下來的。而這又恰恰是平度口頭民間文學產生的一個最本質卻又最重要的源頭,即:“歷史性”源頭。 縱觀平度現(xiàn)存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項目,又有著很明顯的“多元性”,表現(xiàn)在民間舞蹈上尤為突出,諸多舞蹈形式明顯留有異地文化流入并與本地文化融合的痕跡。如流行于平西田莊一帶的民間舞蹈“燭竹馬”,其服裝、道具及群馬奔騰的表演形式,明顯具有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特點;其內容主要表現(xiàn)宋、遼“澶淵之盟”前后,蕭太后引兵打仗的情景和圍獵的過程,是北宋時期宋遼結盟這一事件在民間藝術中的再現(xiàn)。平度歷史上,在北宋之后,經歷過金、元兩代女真族和蒙古族長達240余年的統(tǒng)治,為這一屬于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舞蹈提供了保留并傳承的社會環(huán)境,240余年的異族統(tǒng)治,在破壞了平度民俗文化的連續(xù)性的同時,也造就了平度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再如“大田跑花燈”。其特點是邊舞邊唱邊說,是一種帶有戲劇性的舞蹈,也可以看成是由舞蹈分離出來的原始狀態(tài)的戲劇。跑花燈在跑中舞,舞一陣子停下來圍個大圓場唱起來,又在唱中舞。其唱詞很明顯有南方茶鄉(xiāng)的味道。如茶婆的唱詞:“燈明鑼響實看花,收買細茶做生涯,我行(讀hang)之莊數(shù)第一,自幼清高數(shù)咱家?!辈杩偷腊祝骸鞍承拯S名向字萬富,今天看天氣晴何?將茶童叫來,不免采茶一番……”以下,茶女的唱詞是:“春季里來百花開,姑娘我提籃上山來,采朵茶花頭上戴,看看俺阿哥來沒來?”茶童唱:“夏季里來茶正香,郎我上山采茶忙;抬頭看見小阿妹,三步兩步緊跟上……”據(jù)查,大田一帶的居民,不少是明朝初年大移民時,從云南、四川等地遷徙過來的??梢酝茢啵芭芑簟边@一民間舞蹈樣式,是移民從南方帶過來的,寄托了移民們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這是異地文化融入平度民間文化的又一個例證。 發(fā)源于平度的青島地區(qū)地方戲柳腔,是土生土長的家鄉(xiāng)戲。它的產生又是別一種方式。 柳腔的形成有兩種說法。一是,《山東省志·文化志》中“柳腔”一目云:“與茂腔同出一源,都由‘本肘鼓’演變而來。”二是,《中國戲曲曲藝詞典》“柳腔”條中則云:“系由茂腔1900年前后受曲藝四股弦的影響發(fā)展而成?!?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20世紀50年代在地方戲曲普查中證實,兩種說法皆有根據(jù)。前者說的“本肘鼓”又稱“肘鼓子”、“周姑子”,“清代中葉流于山東南部和江蘇、安徽北部”;后者說的“四股弦”流行于安徽六安、舒城、肥西、霍山等縣。 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800年左右),一個被稱作王師傅的人來沙窩(今屬仁兆鎮(zhèn))定居,以演唱兼營手工業(yè)為生。這是當?shù)亓焕纤嚾斯舱J的祖師爺。在上世紀50年代的地方戲曲普查中,從老藝人中了解到,當年王師傅確是拉著四弦胡琴(簡稱“四胡”),唱著周姑子的“姑娘腔”,以及平度一帶流行的“姑娘計”、“絨花調”、“繡花朵”等民歌,配上一些動人的故事,走鄉(xiāng)串戶四處演唱。由此可以推斷這位王師傅可能來自安徽。 直到1900年前后,王師傅的徒弟王啟培(古峴鎮(zhèn)七里村人)伙同尖莊(今屬即墨市劉家莊鎮(zhèn))王華民等人租賃戲裝,對師傅傳授的節(jié)目全面進行了分角整理,在古峴管村(今屬仁兆鎮(zhèn))戲樓第一次把柳腔搬上舞臺。也就是說,“本肘鼓”也好,“四股弦”也好,傳入平度的時候都是曲藝,而不是戲劇,在經過平度藝人的再創(chuàng)造之后,才形成戲劇。 柳腔的產生和發(fā)展,表現(xiàn)了平度民間文化的極強的包容性,顯示了不同文化的多元雜糅性,即吸收外來文化同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創(chuàng)造性。 綜上所述,原創(chuàng)、傳入,融合、再創(chuàng)造,是民間傳統(tǒng)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基本特征。 平度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存在狀態(tài)始終是“多元一體”的。即:就其源頭而言,可以是多元的;但是,當這些源頭在平度地域匯合,又是一體的。百川歸海,無論是來自哪個源頭,匯流到平度,經過本土化之后,那就是屬于平度的。由此,便形成了平度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兼容性”和“地方性”特征。 如:平度的宗家莊木版年畫,是清道光年間由濰縣楊家埠傳入的。平度的民間年畫藝人,在移植的過程中加以創(chuàng)新,至清光緒初年,宗家莊木版年畫逐漸成熟,尤其是“線版”雕刻技藝遠遠超過濰縣年畫。更甚的是,“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是濰縣年畫的衰落時期,老一輩的畫家逐漸去世,后繼又無人,新的創(chuàng)作顯著減少。這時相繼出現(xiàn)的年畫體裁有從平度年畫中移植過來的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窗旁’。在原有的‘橫批’年畫上也出現(xiàn)了一批帶有花邊和錦地圖案的富有裝飾性的年畫樣式”(引自《山東民間年畫》),使濰縣年畫得以再生,演繹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徒弟”救活“師傅”的戲劇性一幕。宗家莊木版年畫的鼎盛時期,僅宗家莊一村,就擁有“新盛元”、“公興義”、“公順義”、“公盛義”等字號30余家;附近的荊戈莊、邵家疃、雙丘、倪家莊等村也紛紛效仿,辦起年畫作坊。當時的年畫品種約有300余種,畫版1500余套。不僅控制了平度年畫市場,還遠銷膠東各縣及東北三省和朝鮮等地。來自濰縣的木版年畫植根于平度之后,衍化成一種具有濃郁平度特色的民間藝術奇葩。 再如平度草編。據(jù)《續(xù)平度縣志·民社志》(卷十)載:“草帽辮,銷向西洋諸國,為婦女手工業(yè)……清咸(豐)同(治)后,由掖(縣)之沙河傳來,逐以盛行?!辈菥?,始稱“草帽辮”?!安菝鞭p”一經傳入平度,很快與平度民間草編、蒲編、麻編、柳編等手工技藝相融合,發(fā)展為獨具平度特色的平度草制工藝品業(yè)。草編的工藝并不復雜,是一項只要肯下功夫一般人都可以從事的輕體力勞動,從業(yè)者多為家庭婦女。在平度新河一帶有這樣的民謠:“養(yǎng)活一家老少,全靠老婆編帽”,“十里長街無閑女,家家都有編帽人”。民謠生動地闡釋草編在新河鎮(zhèn)人民群眾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草編的主要原料是玉米皮、麥草、蒲草、茅草、水草等,這些被常人棄若垃圾、廢品的東西,在勤勞的新河女人手中卻物盡其用,近乎“無中生有”地衍生了一個龐大的產業(yè),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解決了眾多人的就業(yè)和眾多家庭的生計。所以,草編又被老百姓昵稱為“草根”產業(yè)和“草根經濟”。“草根經濟”扎根在老百姓當中,具有巨大的原創(chuàng)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同時,也就更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即“地方性”特征。 民間文化是人類從初始到現(xiàn)在,世世代代積累起來的一筆寶貴財富,是養(yǎng)育我們的一種本源文化或稱之為母體文化。平度是民間文化的富西藏,這與平度人文歷史的蘊藏量有直接關系,更重要的是,平度長期以來形成的良好的文化傳統(tǒng),由此而伴生了創(chuàng)造型的文化。 平度有著群眾文化活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發(fā)性群眾文化活動歷史悠久。從“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原始社會,延續(xù)到民國時期的廟會、山會、節(jié)慶等民俗活動,有一段很長的演變過程,形式可以不盡相同,技藝可有高低之分,但畢竟都是以群眾為基礎、以文化為內容的活動形式。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等,這些民俗節(jié)日,都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高潮期。從抗日戰(zhàn)爭開始,群眾文化活動又得到了充分的開發(fā)和利用,“舊瓶裝新酒”,形式上花樣翻新,充實了革命的、進步的、健康有益的,富有鼓動性、教育性的內涵,使群眾文化活動以嶄新的內容和形式,在平度文藝舞臺上一展風采。 建國后的1952年,平度開始舉辦全市(縣)群眾業(yè)余文藝創(chuàng)作匯演,至2012年,不間斷地舉辦了61屆,在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曲藝等演出類民間傳統(tǒng)文化項目的傳承和發(fā)展中,發(fā)揮了強有力的作用;民間廣場文藝大賽自1993年開始舉辦,至2012年已舉辦了20屆,其主要表演形式,除了各地廣泛流行的高蹺、龍燈、旱船、水斗、跑馬、獅子舞、秧歌外,還有平度獨具特色的大“跑花燈”、“竹燭馬”、“扛閣”等,使在“十年動亂”中幾近滅絕的舞蹈類民間文化遺產獲得新生,并不斷發(fā)揚光大。已舉辦了32年元宵燈謎會以及“平度之夏·歡樂無限”等活動,都創(chuàng)造性地為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生存成長提供了營養(yǎng)。 2006年6月,平度啟動了全市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工作,同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10日)被國務院確定為首個全國“文化遺產日”,同時,賦予民間傳統(tǒng)文化一個全新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后,平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tǒng)籌規(guī)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2006年12月30日,平度的“宗家莊木版年畫”被列為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宗家莊木版年畫”在內的“ 平度草編”、“ 平度柳腔”、“ 燭竹馬”、“平度扛閣”、 “平度民間故事”、“平度民歌”也先后列為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入2013年,新年伊始(1月5日),平度民俗文化街在同和街道開放。平度民俗文化街以挖掘宣傳平度歷史文化為宗旨,以培育壯大民俗文化產業(yè)為目標,通過集中展示平度文化,為弘揚平度傳統(tǒng)文化、整合文化資源打造了平臺,這無疑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推進膠東特色文化名城建設步伐的一項重要舉措。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認識到:當現(xiàn)代化道路在我們腳下展開,傳統(tǒng)文明則成為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遭遇到了這么一個嚴酷的現(xiàn)實:現(xiàn)代文明的競爭會迫使之前的傳統(tǒng)文明萎縮甚至覆滅。例如:平度的“咣咣書”,即“東口”山東落子,其代表人物是享譽省內外的著名曲藝演唱藝人“飛咣咣季寶奎”。季寶奎在山東落子中獨樹一幟,在膠東一帶極負聲望,“季寶奎說書——交待得明白”這句歇后語,不僅在平度流傳甚廣,而且在濰坊以東地區(qū)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斑圻蹠苯▏跗谠谄蕉冗€十分盛行,可是,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合作化以后,因為“咣咣書”是盲人說不了的“書”,而被視為“脫離勞動”的“不務正業(yè)”之舉,漸無人習之,現(xiàn)已幾近絕跡。其它滅絕和頻臨滅絕的“非遺”項目也不在少數(shù)。 民間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的根,失掉了自己的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事實上,直到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仍然是億萬中國老百姓所創(chuàng)造和所享用的文化,老百姓從來沒有離開過民間文化。在全球化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證”。每一個民族和群體,為了保持本民族的獨立性,就必須保護自己本土文化的獨特性。平度要實現(xiàn)建設“膠東特色文化名城”的發(fā)展目標,就要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在對文化遺產加大保護力度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利用,科學規(guī)劃和適度開發(fā),這樣就不僅能打造出些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之擺脫滅絕的命運并繼承和發(fā)展,還能在經濟經營的理念中確立起經營文化的理念,鑄造屬于平度自己的文化品牌,擦亮“膠東特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 2013年1月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