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一個世界性的公眾健康問題,此疾病不僅易傳播,而且還較難治愈,嚴(yán)重威脅著公眾的健康。因此,應(yīng)對慢性乙型肝炎,需要經(jīng)過科學(xué)合理的治療,以控制病情的進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轉(zhuǎn)肝臟病變程度。那么,在中醫(yī)治療范圍中,有沒有應(yīng)對慢性乙型肝炎的策略呢?我們一起往下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正氣虛損,受濕熱疫毒侵?jǐn)_,蘊結(jié)肝膽,阻遏氣機,出現(xiàn)肝郁氣滯證候,表現(xiàn)為情緒不佳,郁悶不樂,善太息,兩脅或脹或痛,走竄不定,納眠失常以及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
(1)肝膽濕熱型
治法:清利濕熱,涼血解毒。
方藥:茵陳蒿湯加涼血解毒藥。
茵陳、赤芍、金錢草各30g,梔子、大黃、郁金、黃芩各10g,車前草、豬苓、虎杖各15g,生甘草6g。
(2)肝郁脾虛型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方藥:逍遙散或柴芍六君子湯化裁。
柴胡、枳殼、焦白術(shù)、雞內(nèi)金、佛手、生麥芽、生谷芽各10g,白芍、茯苓、條參各15g,炙甘草6g。
(3)肝腎陰虛型
治法:養(yǎng)血柔肝,滋陰補腎。
方藥:一貫煎或滋水清肝飲化裁。
枸杞、沙參、麥冬、丹皮、白芍、女貞子、制首烏各15g,當(dāng)歸、生地黃、川楝子、枳殼各10g,炙遠志、炒棗仁各6g。
(4)脾腎陽虛型
治法:健脾益氣,溫腎扶陽。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或四君子湯合金匱腎氣丸等化裁。
制附片、桂枝各6g,干姜、白術(shù)、山藥各10g,茯苓皮、豬苓、澤瀉、大腹皮各15g,甘草6g。
(5)瘀血阻絡(luò)型
治法:活血化瘀,散結(jié)通絡(luò)。
方藥:血府逐瘀湯,或膈下逐瘀湯,或下瘀血湯,或鱉甲煎丸等化裁。
桃仁、紅花、郁金、丹皮、大黃各10g,澤蘭、香附、枳殼各15g,炮山甲、制鱉甲、益母草各30g。
(1)脅痛
①敷藥法:取川芎12g,香附10g,柴胡、芍藥、青皮、枳殼各6g。肝氣郁結(jié)加夏枯草30g,鉤藤12g,法羅海12g;血瘀停著加雞血藤20g,桃仁6g,骨碎補12g;痰火內(nèi)蘊加地龍20g,木香6g,穿山甲3g。諸藥共研細末,調(diào)拌麻油或其他輔料貼于脅肋痛處,或?qū)⑺幬锓笥诖蟀?、期門、章門穴。適于各類脅痛。
②藥熨法:適量枳殼、小茴香共研碎,加入青鹽些許,炒燙,裝入布袋。熱熨痛處,藥冷則更換。每日2次,每次30分鐘。主治脅下痞滿疼痛。
③灸法:選穴期門、肝俞、支溝、太沖、三陰交。氣滯加內(nèi)關(guān)、膻中;瘀血停著加膈俞、陽陵泉;肝絡(luò)失榮加心俞、關(guān)元、筋縮。每日以艾炷灸1~2次,每次3~5壯。主治各類脅痛。
④貼臍法:取乳香、沒藥醇浸液各70mL,將100g穿山甲末噴入乳香、沒藥醇浸液內(nèi),烘干,再研細,再加入雞矢藤揮發(fā)油0.5mL,冰片少許。每次用0.2g,食醋調(diào)成膏,紗布裹之,敷臍上。5~7天換藥1次。主治各類脅痛。
⑤擦洗法:柴胡、香附、青皮、赤芍、丹皮、地骨皮、梔子、蒼術(shù)、川芎、建曲、連翹、生地黃、甘草各15g。煎湯,擦洗脅下痛處。1日2~4次。
(2)積聚
①藥敷法:大黃、姜黃、黃柏、皮硝、芙蓉葉各50g,冰片、生南星、乳香、沒藥各20g,雄黃30g,天花粉100g。諸藥共研細末,每取藥末適量,加醋調(diào)敷患處,隔日1次。用于各類積聚之證。
②貼臍法:阿魏、硼砂各31g,共研細末,白酒適量調(diào)和,敷臍,紗布覆蓋后以布帶捆扎固定,3天換藥1次。主治脅下之積,有消積利尿之功。
③拔毒法:癩蛤蟆1只,雄黃30g。將癩蛤蟆除去內(nèi)臟,置雄黃于腹內(nèi),加少許溫水調(diào)雄黃如糊狀,敷于肝區(qū)最痛處。以癩蛤蟆腹部貼于痛處,固定。一般15~20分鐘產(chǎn)生鎮(zhèn)痛作用,并可持續(xù)12~24小時。夏日6小時換1次,冬日12小時換1次。
④薄貼法:大黃、黃柏、川烏、梔子、蘇木各50g,草烏、生地黃、紅花、巴豆仁、肉桂各25g,黃連、黃芩、當(dāng)歸、赤芍、川芎各5g,蛇蛻2條,蜈蚣6條,穿山甲20片,桃枝、柳枝、棗枝各3尺,加麻油2斤熬以上諸藥,黃丹、鉛粉各350g收膏,松香、密陀僧、黃蠟各100g攪入,再入黃連15g,乳香、沒藥各50g,血竭15g,輕粉、膽南星、蚶子殼各15g,麝香5g,和勻。貼患處后以火烤或熱熨。主治痞積。
(3)虛勞
①敷臍法:十全大補湯加陳皮等份,遠志減半,麻油熬,黃丹收。貼氣海穴。主治內(nèi)外諸虛證。
②隔蒜灸:大蒜適量搗成泥膏狀,平鋪于脊柱上(自大椎至腰俞穴),寬約2cm,厚約0.5cm,周圍用桑皮紙封固,灸大椎、腰俞穴數(shù)十壯,以灸至患者口鼻內(nèi)有蒜味為度。適用于虛勞。
③灸臍法:五靈脂25g,青鹽15g,乳香、沒藥各3g,夜明砂6g,地鼠糞9g,蔥頭3g,木通9g,麝香少許,共為細末。水和莜面做圓圈置臍上,取藥末6g放臍內(nèi),槐皮剪錢狀放藥末上,以艾灸之,每次1壯。適用于氣血虛衰之虛勞。
④耳穴壓豆法:以王不留行籽貼敷耳穴心、脾、胃、腎上,并不斷揉壓,3~5天更換藥籽1次。適用于虛勞。
⑤敷貼法:五靈脂、白芥子、白鴿糞各30g,大蒜30g,生甘草12g,麝香1g,白鳳仙花連根葉1株,豬脊筋100g。取醋適量入鍋內(nèi)加熱,加入麝香,待融化后,將五靈脂、白鴿糞、白芥子、生甘草混合,粉碎過篩,和豬脊筋、白鳳仙花、大蒜、醋放在一起,搗爛成膏。取藥膏如蠶豆大,貼于肺俞、脾俞、腎俞、肓俞穴,覆以紗布,膠布固定,2天換藥1次,半月1個療程,休息3天,再繼續(xù)貼用。適用于肺腎陰虛型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