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遠人(詞牌)
無盡循環(huán)唐蔓草,
牽入纏綿夢。
鴛鴦漫步,
頻頻相顧,
恩愛萬年頌。
野花淹沒英雄冢,
已忘先人勇。
盛世到來時,
貴妃迷戀,
阿瞞江山送。

唐安史之亂后,肅宗和代宗曾兩次下令禁止制作金銀平脫器。宋代曾頒有法令,禁止民間使用金銀平脫器,致使這種工藝一度失傳。據(jù)專家考證,金銀平脫器因為工藝太復雜了,耗時耗工,所以被禁止了?,F(xiàn)在人們看到的基本是金銀平脫青銅鏡,工藝并不是那么復雜,所以也有人對所謂的“耗時耗工”產(chǎn)生懷疑。但是當看到這件金平脫粉盒以后,就能夠理解為什么唐宋皇帝要禁止制作金銀平脫器了。

這件金平脫的粉盒,金平脫的地方是鴛鴦紋和唐草紋,鴛鴦紋寓意恩愛,唐草紋寓意生生不息,髹漆的地方是珍珠地。其基本工藝是(1)澆鑄銅胎;(2)在銅胎上鏨刻鴛鴦紋和唐草紋;(3)在器皿髹漆;(4)在漆未干時裁剪0.01毫米以下的金箔粘貼在花紋上,再利用黃金的延展性拓刻花紋,這樣金色花紋鏨刻痕非常清晰。

蓋面部分的金薄片和漆層脫落,暴露出的是黑色氧化銅(CuO)。這部分黑色銹色與器內(nèi)、器底的紅褐色氧化亞銅(CuO)不一樣。黑色銹色可能是金箔和漆層保護所致,估計在出土后脫落。器內(nèi)、器底的紅褐色氧化亞銅則是沒有髹漆的胎體,在墓葬中形成。漆層上的部分綠銹是外來銹,來自同墓葬其它銅器。
從器物底部可以看到髹漆的痕跡,很淺的一圈。

從漆層脫落邊緣,可以看到不規(guī)則斷茬,這不是金屬物質(zhì)脫落的邊緣狀態(tài),而是漆器脫落的邊緣狀態(tài)。

原漆層可能是紅漆,紅漆由朱砂配比而成,漆層老化以后就變成了棕色。

"七青、八黃、九帶赤",這句口訣是鑒別黃金成色的方法之一。九帶赤是金含量90%以上的黃金。成色越高的黃金,延展性越好。從該器物看,金箔顯赤金顏色,所以延展性極好,利于復刻花紋(采用類似拓的方法就能完全復刻花紋)。這不是漆層上鎏金。這件器物花紋極為精細,鏨刻痕極其明顯,而鎏金很容易將花紋覆蓋,鏨刻痕會變得模糊。這應(yīng)該是利用拓的方法復刻花紋。
唐代其它金銀平脫器的漆層。

佳士得紐約有限公司賽克勒珍藏中國藝術(shù)品專拍

陜西歷史博物館四鸞銜綬紋金銀平脫鏡,西安市東郊韓森寨出土
知識連接: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小名阿瞞。玄宗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jīng)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后人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唐玄宗晚年貪圖享樂,寵愛楊貴妃,軍權(quán)多落入異族胡人之手,終于導致安史之亂發(fā)生,拉開了后世藩鎮(zhèn)割據(jù),軍閥混戰(zhàn)的序幕,唐朝由盛而衰。

唐代金銀平脫器是盛唐時期制作銅器的高級工藝。根據(jù)目前所能見到的歷史文獻,以銅為胎的金銀平脫器始自唐代。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保存下來并已發(fā)表于各類文章或圖錄的金銀平脫器主要是青銅鏡,國內(nèi)外金銀平脫鏡共有13枚,既上海市博物館藏1枚、陜西省博物館藏2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1枚、洛陽博物館藏2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藏4枚、日本藏2枚、美國紐約哈佛大學藏1枚、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1枚。

上海博物館藏金銀平脫鏡

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藏金銀平脫鏡
唐玄宗時曾大量制造平脫器物以賞賜臣僚。姚汝能《安祿山事跡》、段成式《酉陽雜俎》、樂史《楊太真外傳》和《資治通鑒》等書,都記載唐玄宗、楊貴妃賞賜安祿山金銀平脫器,有:金銀平脫隔餛飩盤、金平脫寶枕、金平脫裝具玉合和銀平脫食臺盤等(并沒有關(guān)于金銀平脫鏡的記載)。
安史之亂后,肅宗和代宗曾兩次下令禁止制作平脫之器,宋代曾頒有法令,禁止民間使用金銀平脫器,致使這種工藝一度失傳。金銀平脫青銅鏡的制作方法是,采用0.01毫米以下的金、銀薄片,裁制成各種紋樣,用膠漆粘貼,然后髹漆數(shù)重,后細加研磨,使金銀片紋脫露出。金銀平脫有兩種,一是花紋與漆底在同一平面;二是花紋高出漆底。
觀點:
金銀平脫青銅鏡工藝類似于嵌螺鈿漆器工藝,只不過前者的花紋材料是金銀,而后者是螺鈿。唐宋并沒有因工藝復雜而禁止嵌螺鈿漆器的制作,也沒有因材料貴重而禁止金銀器的制作,所以我們懷疑學術(shù)界認定的金銀平脫青銅鏡并不是史料記載的金銀平脫器,只不過是嵌金銀漆器。歷史資料并沒有詳細記載金銀平脫器的制作工藝,人們只是根據(jù)出土器物去分析工藝,解釋“平脫”的意思。很難接受的是,類似的嵌螺鈿漆器工藝為什么不叫做螺鈿平脫?

在古漢語中,“平”的含義之一是“均等”,“脫”的含義之一是“照著描畫和臨摹”,所以“平脫”也可以解釋為按照原紋飾“均等描畫和臨摹”,也就是金銀箔片紋飾與原器紋飾完全一樣。
唐代出土金銀器資料
目前在全國各地考古出土唐代金銀器一千多件,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批器物。

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金銀器271件,主要器物為碗、杯、壺、香囊等。

1982年江蘇丁卯橋出土金銀器950余件,主要器物有甕、杯、盤、碟、盒、盞托、瓶等。

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其中有金銀器12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