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魚紋 廣義上可包含由魚紋和其他紋樣組合而成的紋飾,如魚藻紋、魚鳥紋等;狹義上僅指純粹的魚紋或以魚紋為主體的紋飾。魚紋的表現(xiàn)手法有深刻、彩繪、模印、塑貼等。
魚水組合的畫面稱為海水魚紋或水波游魚紋。如耀州窯青釉花口碗內(nèi)壁上的海水魚紋,以篦狀工具左旋右轉(zhuǎn)刻劃細(xì)密的水波紋,以粗健的線條勾勒出游魚,動態(tài)真切自然。魚與蓮組成的畫面,稱為魚蓮紋或蓮池游魚紋;魚與水藻相配稱為魚藻紋。磁州窯的魚藻紋最為生動,水藻飄動,魚兒浮游,水藻飄指顯示水的流向,令人感受到魚逆流而上的動態(tài)。元、明、清瓷器中魚藻紋飾更為普遍,多用青花、釉里紅、五彩表現(xiàn)單尾或雙尾魚紋,鯖、鰱、鯉、鱖或鯖、鮐、鯉、鯽魚四魚與水草組成的寓意紋飾。明宣德藍(lán)釉魚藻紋盤,以晶瑩艷麗的寶石藍(lán)色釉托起潔白如玉的魚藻,清麗動人。 二、魚藻紋
“魚”與“余”同音,是“富貴有余”、“連年有余”的意思。魚紋幾乎是每個朝代都使用的主要陶瓷裝飾圖案。魚紋種類繁多,如蓮池游魚、水波游魚、水藻游魚,或單或雙,或三五追逐,魚水相融。雙數(shù)魚的構(gòu)圖,在器壁用對稱法,兩兩相對;若在器心,則兩魚并排而游。三五尾單數(shù)魚的構(gòu)圖,多是順向追逐游動,空間飾以浮萍、水草、蓮花之類花草。 三、摩羯紋
摩羯本是印度神話傳說中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公元4世紀(jì)末傳人中國。經(jīng)隋唐,摩羯形象融入龍首的特征。宋代瓷器上的摩羯紋多見于耀州窯瓷器。往往在青瓷碗的內(nèi)壁刻劃頭上長角、鼻子長而上卷、魚體魚尾的魚形摩羯,或在碗心的蓮池中盤旋,或在碗壁的碧波中對游。摩羯紋有的作為主題紋飾出現(xiàn),也有作輔助紋飾的,與水波、蓮荷、荷葉等組成帶狀紋,襯托嬰戲主題紋飾。 四、鳥紋
廣義上可包含鳥紋與其他內(nèi)容組合的紋飾,如花鳥紋;狹義上僅指純粹鳥紋或以鳥紋為主體的紋飾。神話性質(zhì)的鳳紋或其他瑞禽紋也歸在鳥紋類屬。鳥紋的表現(xiàn)技法有刻劃、彩繪、模印、塑貼等。唐宋以后,受中國畫影響的鳥紋多與花卉紋相配為飾,習(xí)稱花鳥紋。 五、花鳥紋
宋代北方民窯常用的裝飾題材,筆觸流利生動,風(fēng)格活潑豪放。如磁州窯殘荷秋葉紋枕,枕面畫野塘蘆鴉、殘荷敗草、大雁南飛,呈現(xiàn)一派深秋景色。格調(diào)與此相反的竹雀圖,只是草草幾筆,便描繪了白頭鳥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搖顫,充滿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機。 六、鳳紋 鳳是遠(yuǎn)古氏族圖騰的一種標(biāo)志,是遠(yuǎn)古傳說中“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的神鳥,其形象在傳說中十分神秘奇異。
唐長沙窯青釉注子上釉下彩繪展翅之鳳,側(cè)題“飛風(fēng)”二字。唐三彩陶器上也多有印花鳳鳥紋。宋代定窯、耀州窯、景德鎮(zhèn)窯瓷器常見印花鳳紋,多與牡丹相配,形成風(fēng)銜牡丹、鳳穿牡丹等典型畫面,還有雙飛鳳、雙鳳穿云等形象。宋吉州窯窯變釉剪紙貼花鳳戲朵花紋,新穎別致。元大都遺址出土的青花鳳紋扁壺,以鳳首作流,壺身繪展翅飛翔的鳳體,鳳尾卷起作柄,融實用與美觀于一體,構(gòu)思精妙。 七、鳳尾紋
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因圖案形似鳳尾而得名。鳳紋多作為地紋,或作為輔助紋飾,有錐鳳尾和畫風(fēng)尾兩種裝飾方法。錐鳳尾系用銳器在紅、藍(lán)、黃、綠等粉彩地色上劃出鳳尾紋,俗稱壓鳳尾,作為地紋。畫鳳尾系用彩筆描繪而成,作為輔助紋飾。鳳尾紋盛行于清乾隆、嘉慶時期彩瓷上,清乾隆藍(lán)地粉彩鳳尾紋開光山水圖碗等是其典型作。 八、龍鳳紋
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描繪龍與鳳相對飛舞的畫面。龍為鱗蟲之長,鳳為百鳥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龍鳳相配便呈吉祥,習(xí)稱龍鳳呈祥紋。明萬歷五彩龍鳳紋筆盒、清康熙斗彩龍鳳紋蓋罐等都是典型之作。乾隆粉彩龍風(fēng)紋盒的蓋面上飾龍風(fēng)對舞戲珠的紋樣,別有情致。 九、鶴紋
古人以鶴為仙禽,喻意長壽,用鶴紋蘊涵延年益壽之意。瓷器裝飾中的鶴紋始見于唐代,越窯青瓷上有刻劃鶴在云問飛翔的圖案,習(xí)稱“云鶴紋”。明、清瓷器上多畫丹頂鶴,景德鎮(zhèn)窯青花瓷、五彩瓷、黃釉綠彩瓷上多見。有云鶴紋葫蘆瓶,鶴紋與壽字相配,組成長壽畫面。有黃綠彩鶴紋碗,鶴銜葫蘆穿云而飛,寓意福、祿、壽。還有仙鶴銜籌飛向海上瑤臺祝壽,稱作“海屋添籌”紋。 十、雁紋
廣義上包含以雁紋為主配合其他景物的紋飾,狹義上僅指單獨的雁紋。雁紋常以其憩息環(huán)境蘆葦為襯景,俗稱“蘆雁紋”。元代服飾制度上稱雁銜蘆,所以又稱“雁銜蘆紋”。變?yōu)榭阢曁J葦展翅飛翔狀,并成為一種定式。如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釉里紅匝,在適合紋樣的圓形畫心部位描繪一只紅色銜蘆之雁。明代民窯青花瓷器紋樣上將雁置于蘆葦灘汀上,充溢著一種野逸氣息。 十一、鴛鴦紋
古人視鴛鴦為愛情的象征,《古今注》說鴛鴦為“鳥類,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必思而死,故日匹鳥”。瓷器裝飾中的鴛鴦皆成雙成對出現(xiàn),而且多與蓮池相配,習(xí)稱鴛鴦戲蓮紋、鴛鴦臥蓮紋、蓮池鴛鴦紋。宋代定窯、景德鎮(zhèn)窯、耀州窯、磁州窯的碗、盤、盤、枕等器物上普遍采用鴛鴦紋。典型器物有西藏薩迦寺藏明宣德青花五彩鴛鴦蓮花紋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成化斗彩鴛鴦蓮花紋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歷五彩鴛鴦池紋瓶等,均為傳世之作。 十二、鸚鵡紋
始見于唐代瓷器,流行于晚唐至北宋。在構(gòu)圖方法上無論是表現(xiàn)展翅飛舞的單體鸚鵡,還是首尾相對的成對鸚鵡,都考慮器物造型特征,處理成適合紋樣。這些都是因為深受金銀器裝飾風(fēng)格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方法是彩繪、刻劃。唐長沙窯出土的鸚鵡紋枕,筆法流利、生動自然。北宋越窯青釉碗、盤等器物上,常刻劃首尾相逐的兩只鸚鵡,裝飾更具韻味。 十三、鴨紋
包括單獨的鴨紋和以鴨主體的組合紋飾。鴨紋多配以荷蓮或蘆葦,更奇者與雄鷹相配。宋代受中國花鳥畫題材影響,瓷器上的鴨紋最為豐富,定窯、景德鎮(zhèn)窯、耀州窯、磁州窯多以此為裝飾題材,畫面上多是兩只或四只鴨成雙成對,周圍蓮草相問。尤以老鷹逐鴨最為精彩,黑鷹從天飛撲而下,一鴨倉皇逃竄,一鴨急鉆入水,尚露腚尾,水花四濺,蘆葦搖曳,畫面真切動人。 十四、蝴蝶紋
廣義上包含以蝴蝶為主配以其他內(nèi)容的紋飾,狹義上僅指獨立的蝴蝶紋。受宋代花鳥畫成熟的影響,瓷器裝飾中花鳥蟲魚題材大增,蝴蝶紋開始盛行。宋瓷上蝴蝶紋多取蝴蝶對飛紋樣作圓形構(gòu)圖。典型器物有明成化斗彩團蝶紋罐、萬歷五彩花鳥花蝶紋蒜頭瓶等。雍正以后瓷器上還盛行一種瓜蝶紋,即以瓜蔓與蝶紋相配,諧音“瓜瓞”,習(xí)稱“瓜瓞綿綿”,寓意子孫萬代連綿不絕,乾隆粉彩瓜蝶紋瓶即為代表之作。 十五、饕餮紋
饕餮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呂氏春秋·先識覽》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摈吟鸭y應(yīng)視作獸面紋中的一種。清代名品有康熙青花饕餮紋瓶、五彩加金饕餮紋方熏、五彩加金饕餮紋尊等等。 十六、鹿紋
鹿紋是一種反映原始漁獵生活的傳統(tǒng)陶瓷裝飾紋樣。唐代長沙窯有青釉鹿紋褐綠彩注壺,小鹿體態(tài)輕盈,邊跑邊順盼,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宋代緙絲上的天鹿紋移植于瓷器,典型紋飾如定窯白釉盤上的印花鹿紋,畫面上兩只長角鹿奔跑在枝葉纏繞的花叢中,前一只鹿回首張望,后一只鹿追趕嗚叫。磁州窯枕面上所繪鹿紋動態(tài)不同,或在山中奔跑、或在草莽間漫步、或臥于灌木中驚望、或立于路途上徘徊,線條流暢寫意。明代晚期流行以諧音和寓意象征吉祥的紋樣,鹿紋作為“祿”的替代形象常與蝠(福)、壽桃組合成“福祿壽”吉祥圖案出現(xiàn)在青花瓷器上。乾隆朝創(chuàng)燒的粉彩百鹿紋尊,把鹿紋的人文含義推到了極致,乾隆以后及近代仿制品較多。 十七、獅紋
一種具有宗教意味的傳統(tǒng)陶瓷裝飾紋樣,包含以獅為主的組合紋飾,如獅子與繡球、獅子與人物等。入宋以后盛行獅子與繡球的配合紋飾,習(xí)稱“獅球紋”。南京博物館藏明永樂至宣德大報恩寺琉璃寶塔獅紋琉璃建筑構(gòu)件,獅作為佛教中的護(hù)法神出現(xiàn),造型奇?zhèn)?,制作精湛。其他典型器有“永樂年制”篆款青花壓手杯,杯心繪畫雙獅滾球,為永樂壓手杯的上品。 十八、麒麟紋
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祥瑞神獸,被視作吉祥象征,是古代麟鳳龜龍“四靈”之一。形象略似鹿,獨角,全身生鱗甲,尾像牛尾,簡稱“麒”。典型作品有元青花麒麟花果紋菱口大盤、元青花麟鳳紋四系扁壺等。 十九、海馬紋
初見于唐代三彩器上,元代盛行。白馬又稱玉馬,特征是兩膊有火焰。元代常在瓶、罐上部的云肩形紋飾中繪白馬海水紋,習(xí)稱“海馬紋”。如元青花大罐的肩部所繪海馬紋,畫一匹兩膊火焰上飄的白馬,不加渲染,配以藍(lán)線勾畫的起伏不斷的海浪,加強了白馬的神奇感。 二十、云龍紋
是龍紋的一種,因其構(gòu)圖上以龍和云組成而得名。龍為主紋,云為輔紋,龍或作駕云疾馳狀,或在云間舞動。始見于唐宋瓷器上,如晚唐五代越窯秘色瓷瓶上的云龍紋、宋定窯印花盤上在祥云間蟠曲舞動的龍紋等。兀、明、清瓷器上云龍紋更為多見。 二十一、海水龍紋
是一種典型的龍紋,以龍與海水組成,表現(xiàn)龍游在海水中。北宋越窯青瓷碗上刻劃海水龍紋為典型紋飾。元、明、清瓷器上海水龍紋很多,有單龍、雙龍、四龍乃至九龍,穿游騰躍于海水之問,多用繪畫方法表現(xiàn),也有用彩繪結(jié)合劃花的手法。 二十二、穿花龍紋
又稱“串花龍紋”、“花間龍紋”,表現(xiàn)龍在花枝間穿行。五代越窯青瓷已見龍與蔓草相配的紋飾。明代穿花龍紋運用較多,主要以青花描繪,也有用五彩的。明宣德青花扁瓶,以青花描繪纏繞的花枝和穿行其間的龍紋。正德時穿花龍紋最盛行,盤、碗、渣斗、壺、花觚上較為常見。弘治朝青花瓷器中有龍游戲于蓮塘中的紋飾,稱“蓮池龍紋"或”連池游龍紋”。 二十三、龍戲珠紋
以龍和寶珠組成畫面,通常寶珠在前方,龍在后追逐;也有寶珠在中間,左右二龍相對戲游,習(xí)稱雙龍戲珠紋或二龍戲珠紋。五代越窯青釉龍紋四系壺,腹部浮雕雙龍戲珠及卷云紋,足口前所見最早的龍戲珠紋飾。 二十四、夔紋
夔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奇異動物,似龍而儀有一足?!肚f子·秋水》中記載:“夔謂炫日:‘吾以一足黔踔而行?!薄瘽h代許慎<</span>說義解寧》也謂夔“如龍一足”。瓷器上的夔紋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鎮(zhèn)瓷器』二,如宣德青花夔龍紋罐、嘉慶青花夔龍福祿萬代瓜棱肜龍耳瓶等。 二十五、螭紋
螭是占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蛟龍類.軀體比較粗壯,有的作雙尾狀。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紅螭瓶,以一一條蟠螭盤繞白瓶頸肩處,紅白輝映,神采耀目。定陵出土明萬歷黃釉紫彩二螭足爐,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為爐腹上的堆塑裝飾,構(gòu)思精巧、風(fēng)格古樸、令人贊絕。晚明民窯青花瓷器上螭紋大量涌現(xiàn),逸筆草草卻頗有神彩。清康熙豇豆紅太白尊上則是以細(xì)線刻劃團螭紋,盡顯盛世之時刻意追求精益求精的審美情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