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曾有這樣一句話:在西醫(yī),什么病用什么藥千篇一律;在中醫(yī),什么病用什么藥因人而異。緣何二者有這般差別?只因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三因制宜。然,在中醫(yī)的辨證論治中,有一道“玄關”,尚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唯有突破此道“玄關”,才能一通百通?!靶P”何在?如何打破?且看本文分解。 “謹守病機”,即臨床辨證論治中必須認真分析病機。“各司其屬”,即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進行相應分類。分析病機主要就是進行定性定位。例如前述的“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等,乃以五臟定病位;“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熱瞀瘛,皆屬于火”等,乃以六氣定病性。這就是“各司其屬”的具體內容。對于《素問》“病機十九條”中不言燥,陸懋修在《內經(jīng)運氣病釋七》中釋云:“以燥本屬寒,而毗于寒則為寒,毗于火則即為火,《易》所以謂‘火就燥’也。況諸暴強直,風亦致燥;諸痙項強,濕亦化燥。燥無定也,則凡十九條皆可以求燥也,豈是獨遺燥耶?” “有”,此處指實證?!端貑?/span>·調經(jīng)論》云:“有者為實。”“無”,此處指虛證?!端貑?/span>·調經(jīng)論》謂:“無者為虛。”“求”,即追求或探索。張介賓注云:“有者言其實,無者言其虛。求之者,求有無之本也,譬猶尋物一般,必得其所,取之則易。”全句表述了臨證分析病機,除了以五臟定位、六氣定性以外,更重要的是還要運用八綱辨證再定虛實。 “盛”,即實證。“虛”,即虛證。“責”,與前述之“求”字義同,亦具探索之義。此句與前句“有者求之,無者求之”之義相同,求病機之實虛。只有在認真分析病機的基礎上,正確地運用八綱辨證,才能對疾病本質做出正確的判斷,方可確立治療法則和處方。 “勝”,即偏勝。“五勝”,指五臟之氣偏勝。“必先五勝”,意謂在分析病機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各司其屬”,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病候,進行定位定性,然后再“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分清其虛實寒熱,在此基礎上,還要分析這些病候是由于何臟出現(xiàn)了偏勝,才能做到“治病求本”。此即“必先五勝”的臨床意義。 “疏”,即疏通。“血氣”,指人體氣血。“條達”,即氣血在臟腑經(jīng)脈中運行流暢,通順無阻,無所不至。“和平”,指人體“陰平陽秘”“形與神俱”的健康狀態(tài)。此句意謂如果能夠認真分析病機,從辨證求本而做到治病求本,那么就能夠使人體氣血流暢,恢復健康。對此,王冰注云:“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居其中間,疏者(其)壅塞,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條達矣。”從而說明了“必先五勝”與“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的關系。對此段注文,張介賓評曰:“夫規(guī)矩準繩,匠氏之法,一隅三反,巧則在人,知此文者,惟王太仆乎。究其所注最妙而人多忽者何也?余深佩之。” |
|
來自: 中醫(yī)知識學習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