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建筑(十五)

平面圖。

沈陽故宮鳥瞰。
【中路】

武功坊:在大清門前東西兩側(cè),坐落著兩座大型牌坊,東為文德坊,西為武功坊(俗稱東華門、西華門)。兩座牌坊建于1637年(清崇德二年),均為四柱三樓懸山式木制牌樓,頂飾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通高約10米,寬約14米,兩牌樓間距110余米。裝飾華麗,威嚴(yán)肅穆。
大清門:來到沈陽故宮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座皇家禁地四周高大的紅色宮墻。而唯一沒有被宮墻包圍的皇家建筑,則是那屹立于宮殿建筑群中路南端正中的“大清門”。
這座城門在建成以后并沒有名稱,只是叫做“大門”。后來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以后,聽說明朝北京皇城的正門叫做“大明門”,為了針鋒相對,克其鋒芒,就把這座大門命名為“大清門”。

崇政殿外上部的額匾、雀替、行龍、火焰珠。
崇政殿前后檐柱都是方形的,(殿內(nèi)柱是圓的)下部是灰黑色覆蓮式柱礎(chǔ)。
崇政殿:是沈陽故宮的正殿。是皇帝臨朝理政和舉行國家典禮的地方,崇政殿即是沈陽故宮外朝的中心。重要典禮,如元旦和萬壽節(jié)慶典、太祖實錄告成、皇子娶妻公主下嫁、明朝重要官員的歸降等儀式,都是在崇政殿舉行。
其殿體高12米,下有一米多高的磚石臺基,前后各有加飾石雕欄板望柱的殿階和檐廊。殿前后紅色檐柱都是方形,下面是灰黑色覆蓮式的柱礎(chǔ)石,上部則用藍、白、金等顏色繪“披肩”、蓮花等圖案,外側(cè)是與大政殿相同的獸面,柱頂部分更是精彩,各有一形象生動的木雕龍頭探出,而且兩兩相對,探爪戲珠。室內(nèi)的殿柱,下部為紅、藍、白三色相間的“立水”,再往上是翻卷的浪濤和騰飛的金龍。其上方的“御崇政殿受賀”詩匾,都出自乾隆皇帝手跡。

崇政殿脊獸。
崇政殿旁精美的墀頭。(琉璃磚雕) 墀頭:(音為池頭)是山墻兩端檐柱以外的部分。用以支撐前后出檐。
御座被放在呈“凸”形的木制堂陛上,堂陛由須彌座和華蓋組成,支撐華蓋的是四根蟠龍的金柱,前邊是火焰流云圍繞騰飛的金龍蟠柱,柱后是貼金雕龍大屏風(fēng)和輝煌奢華的金龍寶座。殿內(nèi)的藍底金邊對聯(lián)出自乾隆皇帝手跡,上書:“念茲戎功用肇造我區(qū)夏,慎乃儉德式勿替有歷年”。堂陛內(nèi)的屏風(fēng),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宮乾清宮所用的屏風(fēng),縮小制作的而成的。
崇政殿內(nèi)的金柱下部是紅藍白三色相間的“立水”,往上是翻卷的波濤和騰飛的金龍紋飾,周圍點綴著火焰流云。值得一提的是在崇政殿,殿內(nèi)的七架梁和柱子上所紋飾的金龍均為“四爪龍”,在沈陽故宮中僅有此處是“四爪龍”,其他建筑中的龍均為“五爪龍”。
金龍寶座。
金龍寶座的雕龍靠背。
崇政殿琺瑯薰?fàn)t:爐蓋分三層,下層有壽字鏤空圖案,中層開光全部鏤空,上層頂部有孔雀。爐下部有壽字紋,三只象鼻足。
琉璃影壁:盒子浮雕仙鶴、蝙蝠云紋。
鳳凰樓:鳳凰樓建造在4米高的青磚臺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圍廊,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帝后經(jīng)常在此讀書或小憩。下層為內(nèi)宮門,是出入宮區(qū)的通道。前有數(shù)十級臺階通往臺下。登上鳳凰樓,整個盛京城全景可盡收眼底。
這里最初是皇太極計議軍政大事和舉行宴會的地方,入關(guān)后,成為貯藏“實錄”、“圣訓(xùn)”、“玉牒”、“寶璽”以及供奉“御容”之處。
清寧宮外上部的滿漢文雕花木匾和“壽”字檐枋,額枋彩畫。
寢宮。
清寧宮旁宮墻上的黃琉璃筒瓦綠剪邊。

偏殿。
清寧宮:為五開間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集漢、滿、蒙族建筑藝術(shù)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1592-1643),滿族,愛新覺羅氏,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chuàng)建者。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稱為四貝勒?;侍珮O12歲喪母,20歲帶兵打仗,35歲登極,52歲去世,是清朝繼太祖努爾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是順治的父親,康熙的祖父,是歷史上有名的攝政王多爾袞的哥哥。1626年,繼位后金可汗,改年號為天聰,史稱“天聰汗”。1636年,皇太極于盛京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
清寧宮大火炕,方柱、炕桌、繡墊,繡寶座。
清寧宮藻井、額枋上的二龍戲珠。
寢宮擺設(shè)。
清寧宮后邊的一道煙囪,當(dāng)時規(guī)定,沈陽城里任何一道煙囪都不得高于它?;侍珮O還給后代立下朝規(guī):大清每一位皇帝即位,這大煙窗就得向上砌一節(jié),象征大清王朝的統(tǒng)治代代相承,大清的國運節(jié)節(jié)高升。
【東路】
大政殿廣場。
大政殿月臺。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nèi)最莊嚴(yán)最神圣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后改大政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均為“斧頭眼”式隔扇門。下面是一個高約1.5米的須彌座臺基,繞以雕刻細致的荷花凈瓶石欄桿。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的兩根大柱上雕刻著兩條蟠龍,殿內(nèi)有精致的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氣勢雄偉。殿內(nèi)設(shè)有寶座、屏風(fēng)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大政殿內(nèi)。
十王亭:在沈陽故宮大政殿兩側(cè)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是清朝入關(guān)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nèi)辦公的地方。
自北而南,東部依次為:左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藍旗亭、鑲白旗亭;西部依次為:右翼王亭、鑲黃旗亭、鑲紅旗亭、正藍旗亭、正白旗亭。
八旗亭以亭子的建筑形式出現(xiàn),又高于亭子的結(jié)構(gòu)形勢,外觀上以布瓦歇山起背的形勢出現(xiàn),兩個大吻威武雄壯。梁架是卷棚。歇山起背在建筑級別上要高于歇山卷棚,結(jié)構(gòu)上又高于普通園林內(nèi)的亭子。它四周設(shè)有圍廊,亭子的正面有隔扇門,其他三面用青磚砌墻;亭子的后面設(shè)有灶火門,這是燒炕用的。亭內(nèi)設(shè)有火炕。
【西路】
沈陽故宮皇家戲臺:該戲臺在清宮建筑中屬于中型規(guī)模。自道光9年(公元1829年)以后,這個戲臺就再沒有使用過。這座背南向北的戲臺下為高2尺余的臺基,臺面約30平方米,上為青瓦卷棚式頂,戲臺之后連通扮戲房,戲臺東西兩側(cè)各有寬廊十余間,南北兩端分別與嘉蔭堂、扮戲房的山墻相接,構(gòu)成一個圍繞戲臺的封閉空間。
歪脖樹。

文溯閣:之所以名揚四海,不僅僅因為它的建筑別具一格,而且因為它是聞名于世的《四庫全書》的珍藏之所,也是建在宮廷中的最大的一所圖書館。
二層三樓的建筑,它的色彩與其它宮殿截然不同。一般宮殿殿頂都采用黃琉璃瓦綠剪邊及五彩飾件,而文溯閣用的則是黑色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建筑中是獨一無二的。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diào)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檐彩飾迥然不同。
閣之外觀為二層,黑琉璃瓦綠剪邊硬山頂,面闊五間,加西側(cè)樓梯間為六間,進深三間。閣下層均出檐廊。閣內(nèi)為三層,在下層頂板下的空間,東、北、西三面各以回廊的形式增加一層,俗稱“仙樓”,兩側(cè)各一間之地,正面約兩米多寬,使正中三間形成二層空間的敞廳,下層靠北以隔扇分出近二米寬的過道?!端膸烊珪泛汀豆沤駡D書集成》書架分排于閣內(nèi)各層。
文溯閣前的檐柱和檐廊。
文溯閣的《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
脊獸、大吻、筒瓦。
御花園的太湖石。
宮內(nèi)的懸山卷棚頂小亭和游廊。
帝后出行展示。
丹陛旁的石雕。
吉祥缸。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生于建州左衛(wèi)蘇克素滸河部赫圖阿拉城(后改稱興京,今中國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老城村)。1616年,即明萬歷四十四年在赫圖阿拉創(chuàng)建“大金”朝,在位10年。1626年,病逝于叆福陵隆恩門雞堡(今沈陽市于洪區(qū)翟家鄉(xiāng)大挨金堡村),終年68歲。后葬于沈陽福陵(今沈陽東陵),廟號“太祖”,謚號: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jì)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yè)高皇帝。由于努爾哈赤是后金的創(chuàng)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繼承人皇太極在改號稱帝后追尊其為太祖高皇帝。
努爾哈赤的寶劍,(上)皇太極的腰刀。
八旗將領(lǐng)的鎧甲、頭盔。
紅、黃、白、藍四旗。圖案是行龍云紋火焰珠。
金代青銅鐘。
宮內(nèi)陳設(shè)。
宮內(nèi)陳設(shè)。
宮內(nèi)的鐘表。
祭祀祖先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