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到過很多故事,一些男人和女人,他們總是“被拋棄者”,盡管有過多次戀愛,但他們從來沒有主動做過“感情終結(jié)者”。為了等待對方提出分手,他們可以等一年、兩年、三年甚至許多年。 譬如,一個25歲的女孩,她21歲起開始和一個男孩談戀愛。那個男孩住在她家里,她的父母“像對待親兒子”一樣對待她的男友,在他畢業(yè)時幫他找工作,在他工作上遇到麻煩時幫他解決。她也無微不至地照顧男友,“自信是一個完美的女朋友”。但是,這個男孩,卻和另一個女孩上床了。被她發(fā)現(xiàn)后,他乞求她不要和他分手,因為他還愛著她。 這個女孩說,為什么這個男人這么恬不知恥,得到了這么多還背叛她?我問她,既然這個男孩這么糟糕,為什么不和他分手?她承認自己對他已沒有愛,她的父母已經(jīng)非常反感他,這個男孩也沒有威脅她如果分手就報復她或她家人,但她就是說不出“分手”兩字。 再談下去,這女孩終于承認,她最恨的是,這個沒有廉恥的男人為什么不主動滾出她的家,從她的視野消失。 自認為在某一方面完美的人,勢必在這一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這個25歲的女孩恰恰如此,她自認為是“完美的女朋友”,所以不能犯一點錯誤,不能像“壞女孩”一樣“水性楊花”,也不能做“感情的終結(jié)者”。 “完美的女朋友”,必然伴隨著“壞透的男朋友”。否則,襯托不出她的完美來。從這一點上講,這個女孩內(nèi)心深處,或許是很依戀這個男孩的,因為只有這樣,她的完美情結(jié)才能得到滿足。相反,如果她碰上一個“完美的男朋友”,只怕會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么享受。 這是很多人提不出分手的重要原因。 以下兩種心理,讓人做不了一個“感情的終結(jié)者”。 第一,賭徒心理。即,我投入了10分,希望對方能回報10分,但對方卻只回報了1分,我太不甘心了。于是,我繼續(xù)投入,希望能拿回那沒有得到的9分。但對方一如既往地不肯給予回報,于是自己的損失越來越大,而“不甘心”的心態(tài)也越來越強。 第二,自戀心理。這樣的人有另一種“完美情結(jié)”:我很聰明,我永遠不會錯。于是,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選錯了一個異性時,他們非常難過,但主要不是為了這個異性帶給自己的傷害而難過,而是為“我怎么會看錯他(她)”而難過。由此,他們拒絕直面這個事實。相反,要么是拼命遮掩,對別人說,戀人是多么好;要么是拼命去改造戀人,希望戀人能變得好起來,但這種改造,目的并非是為了戀人好,而是為了滿足自己“沒有選錯人”這種自戀的心態(tài)。 所以說,不肯與“錯誤的戀人”分手的人,并不都是“好人”。他們?yōu)榱俗非笞约旱摹巴昝狼榻Y(jié)”和道德制高點,既犧牲了自己的幸福,也會犧牲對方的幸福。因為,感覺最終仍將是壓倒一切的東西,他們不可能回避這一點,勉強與戀人生活在一起,最終使得他們對戀人的反感和敵意越來越濃,這樣下去的話,就算不分手,對戀人也將是一種折磨。何況,很多有這種心態(tài)的人,最終還是選擇了分手,那對戀人的傷害會更大。 真愛,需要決心、勇氣和真正的責任感。懂得真愛的人,要為對方負責,但同樣需要對自己負責。那些一味在戀愛中扮演“永遠不會錯”的人,其實恰恰是不懂得真愛的人。 一位女士,年輕談戀愛時,覺得對男友沒感覺,于是相戀一個月后提出了分手。男友很愛她,又很善于哄女孩,他用了渾身解數(shù)去哄這個女孩回心轉(zhuǎn)意。那女孩知道他是在哄他,但看到他對自己這么好,不忍心離開,于是繼續(xù)交往下去。再過一個月,仍然沒有感覺的她再次提出分手,他再次使出渾身解數(shù)去哄她,她再次不忍心,于是繼續(xù)交往下去。再過一個月,她再次提分手,他再次哄她……這樣循環(huán)了12次后,他們結(jié)婚了。 結(jié)婚后,丈夫?qū)λ蝗缂韧睾?,她一如既往地沒有感覺。但結(jié)婚意味著承諾,而她又極重承諾極善良,并認為這是自己最大的兩個優(yōu)點。她不忍心破壞自己的這兩個優(yōu)點,但她也無法改變自己不愛丈夫這個事實…… 終于,在婚后的第四年,因為丈夫賭氣說了句“那就離婚吧”,她抓住這句話,與丈夫離婚了,并且一再對他說“是你想和我離婚的”。即便這個時候,她仍然不愿意做“惡人”,不愿意承認,是她想和丈夫分手。 但她仍一如既往地善良。離婚后,想起前夫這么多年來對自己無微不至的愛,她陷入了深深的抑郁,甚至想到自殺。 這時,她才明白,真正的善良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在相戀的第一個月時就分手。
|
|
來自: 昵稱2780498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