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兵式時邁著正步行進的隊列是雄壯威嚴的,可想不到這種步伐竟然是從鵝走路的姿勢中學來的,實在讓人引俊不禁。 閱兵,是一項極其隆重的軍事儀式,閱兵能夠深刻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國威,一支軍隊的軍威。而在閱兵流程中,除了首次曝光的新式裝備外,徒手或執(zhí)槍方隊整齊劃一,鏗鏘有力,威武雄壯的“正步進行”無疑是最吸引觀眾眼球的看點。 那么威武壯觀、氣勢磅礴的正步是什么時候發(fā)明的呢?這要從18世紀90年代的法蘭西說起: 拿破侖在戰(zhàn)場上(網(wǎng)絡圖)
當時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由法國著名領(lǐng)袖拿破侖執(zhí)政,彼時法國的軍事實力如日中天,可謂“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按照慣例,勝仗之后必然要進行舉國大慶,顯耀軍威,而閱兵儀式自然少不了。 據(jù)說,在閱兵儀式上,法軍的騎兵方隊和炮兵方隊在高頭大馬與鋼鐵炮車的映襯下顯得威風凜凜,殺氣騰騰,加之觀眾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吶喊聲,令拿破侖皇帝的豪氣油然而生,興奮不已;騎兵方隊和炮兵方隊通過之后,接踵而來的就是步兵方陣。然而,由于幾百名徒步士兵是邁著齊步通過檢閱臺的,相比騎兵與炮兵而言就顯得軟綿綿,無精打采似的。 正處于興奮狀態(tài)之中的拿破侖看到步兵方隊的表演之后,立即面露不悅之色,對參閱步兵有形無神、毫無氣勢的表現(xiàn)非常氣憤。閱兵式結(jié)束之后,拿破侖在寓所內(nèi)召集屬下的將軍開會,一番嚴厲訓斥之后,限期令其想方設法要使步兵在來年閱兵的時候威武雄壯起來。 這的確是個難題,怎么辦呢?那些將軍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但始終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有一種動物走起來趾高氣揚,顯得非常氣派,這就是“曲項向天歌”的鵝。 正闊步走來的鵝群(網(wǎng)絡圖)
因為鵝走路時昂首挺胸,且膝蓋不彎曲,故此給人一種精神振奮的感覺。這些能征善戰(zhàn)的法國將軍們從中得到啟發(fā),于是在隊列中就嚴格要求士兵們伸腿前行時絕不能“邁”出去,而是要膝蓋不彎曲的“踢”出去,并盡量抬高腿再狠狠地全腳掌砸向地面,同時手臂大幅度用力擺動。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地刻苦練習之后,步兵方隊的精神面貌果然一新,威風八面。這令將軍們高興不已,因為他們終于可以“交差”了。 又是一年閱兵時:騎兵方隊和炮兵方隊雖說依然英武,但形式老舊,缺乏新意;而步兵方隊踢著步調(diào)一致,鏗鏘有力的新式步伐通過檢閱臺時,拿破侖眼前一亮,為這種嶄新的步伐所感染,振奮不已,連連稱贊,滿意之情溢于言表。 當他高興地問這是一種什么步伐時,將軍們靈機一動,齊聲說是“鵝步”,英文為goose step。此后“鵝步”就成了步兵隊列的標準叫法,閱兵踢“鵝步”逐漸演變?yōu)椤罢健?。隨著拿破侖大軍橫掃歐洲,所向披靡,“正步”這個概念也迅速傳播到整個歐洲。 描繪普魯士軍人訓練走鵝步的水粉畫(網(wǎng)絡圖)
不過可笑的是,當拿破侖終因戰(zhàn)敗被流放后,法軍的正步也作為拿破侖的“余毒”而一并被取消。但是正步卻在歐洲的其他國家被發(fā)揚光大了,尤其是當時法國最大的敵人普魯士,更是將其作為自己士兵隊列訓練的重點。后來,當“鵝步”在全世界傳播開來時,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普魯士人的發(fā)明,而不知道它最初是法國人的驕傲。 中國軍隊最早的“正步”步伐,是從蘇聯(lián)軍隊的隊列條令中引進的。但是,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又不能不根據(jù)軍隊的實際情況作較大幅度修改。例如,蘇軍的隊列條令規(guī)定,正步行進時,戰(zhàn)士的目光不是向前平視,而是頭向上仰30度,充分體現(xiàn)自豪感;但我們歷來強調(diào)“解放軍是人民子弟兵”,如果我們的戰(zhàn)士這樣,在中國的文化環(huán)境里就容易被人誤認為“趾高氣揚”。此外,蘇軍正步走擺臂幅度很大,向前擺時,手臂一直要擺到與下巴同高;而如果我們的戰(zhàn)士也把手臂甩那么高,就會先得動作特別夸張,不符合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中的“含蓄美”。從建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隊列條令中就明確規(guī)定:正步走時,頭要正,兩眼平視。手臂擺到胸前。 中國軍隊邁著正步前進(網(wǎng)絡圖)
正如一位軍事記者所言:“軍人走正步,就是在對事業(yè),對人生的追求上走正路,將正氣,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只有軍人的正步走得穩(wěn),氣勢壯,才能擔負起保衛(wèi)祖國的神圣使命?!?nbsp; |
|
來自: dongchang > 《軍事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