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五千年文字史---概述
中國文字,即漢字,起源于五千年的黃帝時代,黃帝經(jīng)歷了冀州之戰(zhàn),涿鹿之戰(zhàn),阪泉之戰(zhàn),統(tǒng)一了華夏民族,東方出現(xiàn)了一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的國家,這時已出現(xiàn)階級,社會有了明確分工,朝廷庶業(yè)其繁,結(jié)繩記事已滿足不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黃帝命左史倉頡造字,想把自己的命令和當時的各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用文字記錄下來,傳于后世,造福子孫。
倉頡受帝命造字,他不敢怠慢,可字什么樣,到哪里去找字,讓他一籌莫展。他左思右想,寢食不安,夜不能寐,就是想不出什么好法子,能造出字來。一天清晨,他推門一看,天地之間,白茫茫一片,下雪了。他心情好多了,踏著積雪,來到村外。有兩只色彩斑斕的山雞,,從他面前覓食走過,少頃又有三只靈巧的梅花鹿,從他的身旁跑過,他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渾身放松極了,突然,兩只粗壯的野牛,從他面前跑進樹林里,過了一會,有兩個獵人,手持弓箭,也追進樹林,時間不長,就見兩個獵人抬著一頭野牛,興高采烈地從樹林里走出來。倉頡走上前去問道:你們怎么知道野牛跑進樹林里了?獵人答道:雪地上留下了牛的腳印——牛蹄子,兩瓣子,牛,好認。倉頡接著問道:這個是什么腳印?獵人答道:鹿。倉頡又問:這個?獵人答道:雞。倉頡茅塞頓開,連拍腦門,原來是這樣,我怎么就沒有想到呢。倉頡從獵人的回答中,得到了什么啟示?鳥獸之跡,都有自己固定的形,這些固定的形能發(fā)出固定的音,這些固定的音都能跟人的口語中的詞對應(yīng)起來,表達固定的含義。換句話說,鳥獸足跡像一座橋梁,能與人的語言連在一起,辨別鳥獸足跡的過程,就是向獵人學(xué)習(xí)的過程,也是學(xué)習(xí)這些花紋{文字}的過程,所以說,倉頡以鳥跡為字,古文出于黃帝之世。
倉頡怎樣造字?倉頡造字需要突破哪三大關(guān)鍵難題?
倉頡造字是前所未有的人類史上的一次壯舉,其困難很大,
倉頡從受命造字始,前后共抓住了最關(guān)鍵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并很好的進行了解決,使他造字大獲成功。他需要解決哪三大難題,才能造出字來. 第一關(guān)鍵難題:倉頡是怎樣從發(fā)現(xiàn)鳥跡到發(fā)明創(chuàng)造象形文字的? 這是最關(guān)鍵的一步,是基礎(chǔ). 倉頡受黃帝之命 ,制字.字什么樣連他自己都不清楚,但他知道,在結(jié)繩上下力,是完不成造字任務(wù)的,他必須跳出結(jié)繩的圈子,因為結(jié)繩與記錄口語不搭界.要把黃帝的命令,記下來,就得尋找新的方法,這個方法究竟在哪兒呢?他日夜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廢寢忘食,一晃幾個月過去了,他想了很久也沒想出什么好辦法,這一天清晨,他推門一看,眼前白茫茫一片,遠山,村落,森林,都披上了一層銀裝,大自然美麗極了,倉頡往遠處漫步走去。當他走到村外的雪地上,幾只五彩斑斕的山雞,從樹上撲楞楞的飛落下來,在雪地上覓食,接著又有幾只麻雀也落在了不遠處,啄食,雪地上留下了一片片山雞和麻雀的足跡,突然有三只梅花鹿跑過來,立即驚飛了山雞和麻雀,三只梅花鹿也飛快的消失在樹林中,原來后面有兩個村里的獵戶,手持弓箭,匆匆趕來。他們徑直朝樹林方向奔去。倉頡趕忙上前攔住他們,問道:“你們是不是在打鹿?”獵人回答:“是”。倉頡問:“你們怎么知道小鹿往林子里跑去了?”獵人回答:“這雪地上不是留下了小鹿的足跡了嗎?”倉頡急忙低頭看去,一串非常清晰的小鹿足跡,從腳下的雪地上,延伸到遠處的樹林方向。倉頡似乎悟到了什么,他繼續(xù)問道:“這是什么足跡?”獵人答:“鳥跡.” 倉頡問:“什么鳥跡?”獵人答:“山雞的?!眰}頡又問:“這個?”獵人答:“麻雀的?!眰}頡問:“這個?”獵人答:“獸跡。”倉頡問:“什么獸?”獵人答:“那不是野牛的獸跡嘛?!眰}頡拍了拍腦門:“說的太好了!說的太好了!”他彎下腰,仔細的辨別著雪地上的鳥獸足跡,他高興極了,似乎有了一個不小的發(fā)現(xiàn),就是這個看似很平常的發(fā)現(xiàn),卻讓日后的一個東方大國的子民蒙昧開啟,智商大增,國家一躍為世界之林,就是這個很小的發(fā)現(xiàn),為日后的文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提供了千載難逢的一個契機。 倉頡回到家里,拿出一個瓦罐,倒上水,將一把紅土放入里面,做染料,用木棍沾著自己泡制的墨水,在樺木皮上寫著畫著各種各樣的鳥獸足跡,然后拿給人看,請獵人指正。 這些足跡都給了倉頡那些啟示呢?它們都有固定的形,固定的義,固定的音,一般人是分辨不出它們的形和義的,更不會發(fā)出什么音,然而獵人卻能,他不僅能看出是什么鳥獸足跡,指出它們足跡形狀的不同,都代表了什么鳥獸,還能叫出名字,發(fā)出音來。這個認知過程正是倉頡苦苦尋找的一個方法,找到了這個方法,就是找到了一座橋梁,這座橋梁就是將語言和鳥獸之跡【花紋】緊緊連接起來,倉頡就是通過這座橋梁,才發(fā)明了象形字,讓天下人都知道了黃帝的命令。 鳥獸之跡到底都給了倉頡哪些啟示了呢? 【一】紋理【花紋】的異同,可辨別出不同的物體。 【二】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外部特征,抓住這一特征,就能代表這個事物,這個特征是可以通過不同的花紋,表現(xiàn)出來。 【三】用一種工具,將固定的花紋{道道或線條}刻劃或 【四】鳥獸之跡盡管有固定的形,固定的音,固定的義,但它的局限性很大,它是自然形成的,數(shù)量有限,自然界的很多事物沒有遺跡,用鳥跡的方法受到一定局限,倉頡要想記錄更多的有形的物體,就必須跳出鳥跡,獸跡的圈子,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一種嶄新的工具,重新啟用新的花紋,以物分類,歸納,整理,突出其物體的外部形狀特征。 只要描繪出此物的花紋,就能叫出此物的名稱,明了此物的意義,這就是象形文?!炯丛S慎所說:依類象形謂之文,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總之,倉頡從受命造字,到他發(fā)現(xiàn)了鳥跡,鳥跡具有跟文字一樣性質(zhì)的特征,那就是集形、音、義于一體,有固定的形,有固定的音,有固定的義,三者缺一不可。倉頡發(fā)現(xiàn)了鳥跡,就是發(fā)現(xiàn)了象形文字,倉頡從發(fā)現(xiàn)鳥跡到創(chuàng)造象形文字的過程,是他尋找到了一座通往文字的橋梁,有了這座橋梁,可以讓他達到勝利的彼岸。這是倉頡造字的第一次飛躍,他在造字上跨上的第一臺階。有沒有這個橋梁,非同小可,這是最關(guān)鍵的一步。 從此字與字之間,可以組詞,造句,寫文章,以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形聲字的出現(xiàn),使記錄語言成為現(xiàn)實?!炯丛S慎所說:形聲相益謂之字,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今天我們使用的文字百分之九十都是形聲字,可以說倉頡創(chuàng)造的形聲字造字法,為漢字完成完整的文字體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倉頡造字的第三次飛躍,也可以說,躍上了第三個臺階。至此倉頡解決了造字過程中的三大難題,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完整的漢字系統(tǒng),最后才登上了文字的高峰。 總之,倉頡從受命造字始,前后共抓住了最關(guān)鍵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也是造字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三個老大難問題,倉頡很好的進行了解決,最終使他造字大獲成功,并得到黃帝的批準,在朝廷和全國推廣施行,從此華夏民族邁進了人類文明的門檻,并有了用文字記載的歷史。 1,中國最早的文字——黃帝文字{倉頡大篆}。
《呂氏春秋》:“史皇作書,倉頡氏也”,又云:“倉頡造大篆”?!?/font>呂氏春秋》說了兩個意思,一說倉頡造字,二說大篆是倉頡造的,這是迄今為止最早談大篆的史籍,《呂氏春秋》是一部嚴謹?shù)臍v史書籍,可信度很強。李斯也說過:“上古作大篆,頗行于世,但為古遠,人多不能譯。今刪略繁者,取其合體,參為小篆。”李斯說的“上古作大篆”的上古,決不會是指周宣王史籀時期,五六百年的時間間隔,對李斯來講,連中古都談不上,何談上古?所以李斯所講的大篆,與《呂氏春秋》里所講的倉頡造大篆是一回事,李斯省改大篆作小篆,按他的意思,是省改倉頡大篆而作,而不是指省改史籀15篇而作。如果這一點弄清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李斯小篆為什么與倉頡大篆如此接近,因為它脫胎于倉頡大篆,而不是史籀15篇,換句話說,李斯小篆與史籀15篇相差甚遠,如果省改史籀15篇,那李斯要很費勁的,他改倉頡大篆十分之一二,而留下八九,這正是造成倉頡古文與李斯小篆如此相似的真正原因,如果我們能夠心平氣和的看一看,【倉頡書】、【夏禹書】,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很像小篆,其實應(yīng)該說李斯小篆很像,【倉頡書】、【夏禹書】,這才符合歷史的實際情況。
(唐)韋續(xù)五十六種書并序云: “三、黃帝史蒼頡寫鳥跡為文,作篆書。 四、黃帝時,因卿云作云書。 五、少昊金天時以鳥紀官,作鸞風(fēng)書,文章衣眼,取以為象。 2,唐虞龜書和唐虞玉版文字。
首先我們先看一看,唐虞有文字嗎?史書記載:
(唐)韋續(xù)五十六種書并序云: 六、蝌蚪書因蝌蚪之名,故飾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 七、帝嚳高辛氏以人紀事,象仙人形書,車器衣眼皆為之。 八、帝堯陶唐氏因軒轅靈龜負圖作龜書。” 據(jù)漢以后著作的《物原》稱:“虞舜造筆,以漆書于方簡”
《運斗樞》記載:“舜為天子,黃龍負璽?!边@就說明在舜帝時就已有玉璽面世,用于行使政治權(quán)力,進行統(tǒng)治和實施管理。
《史記·三代世表》:“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薄坝嘧x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shù)?!碧饭⒄f明譜、諜(牒)類的《五帝德》、《帝繋》、《春秋歷譜諜》等,是他撰寫《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的資料來源。孫星衍說:“唐虞三代五經(jīng)文字毀于暴秦,而存于《說文》。《說文》不作,幾不知六藝;六藝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復(fù)識,五經(jīng)不得其解。”
揚雄《法言·問神》:“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下周者,其書譙乎””指記載唐堯、虞舜、夏禹事跡的《虞夏書》深厚、嚴肅而質(zhì)樸,記載商代事跡的《商書》則是漫漫而已,周書嚴肅正大,周朝以后的秦,言酷烈也。 3,夏朝文字——夏篆。
{1}韋續(xù):五十六種書并序:
三、黃帝史蒼頡寫鳥跡為文,作篆書。 {2}《說文·敘》開篇就講文字的發(fā)展:“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謂之字?!云宓廴踔?,改易殊體?!靶跆肤?,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jīng)》,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font> {3}唐孔穎違說:“科斗書,古文也,所謂倉頡本體,周所用之,以今所不識,是古人所為,故名‘古文’?!盼恼?,倉頡舊體,周世所用之文字?!?《尚書·序》) {4}段玉裁說:“凡言古文,皆倉頡所作古文?!?《說文解字注》古文“式”下)。 {5}[說文] 古文一。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 {6}《尚書正義》:“古文者,倉頡舊體,周世所用之文字 尚書正義》:“自倉頡以至周宣,皆倉頡之體,未聞其異。” {7}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標準字樣時,“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異。(不過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寫六經(jīng),左丘明著《左傳》都還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體、意義仍為學(xué)者們所通曉。 4,商晚期甲骨文。
一八九九年,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因得瘧疾病,派人去藥房抓藥,回來后,在一副叫龍骨的中藥上,發(fā)現(xiàn)了文字,這引起了他的關(guān)注,隨后將中藥鋪的龍骨都買了下來,進行研究,由此發(fā)現(xiàn)了甲骨文。甲骨文的特點是:商王室用來進行占卜的龜甲文字,時間由武丁至紂王273年的卜辭,這些龜甲文字是用刀刻的,筆道瘦硬,直角,蒼勁有力,異體字多,用的是民間俗體字。甲骨文出土地在殷墟安陽,共出土15萬多片,共有系統(tǒng)文字四千多個,由于商人思想狹隘,是一個游牧民族,一旦掌握政權(quán),則是對農(nóng)耕民族的文明、文化、經(jīng)濟、進行了毀滅性的摧殘和破壞,掃穴犁庭,欲遷夏社,拒絕夏朝官方文字的使用,讓它自生自滅。但是民間確實是一座寶庫,有心人總會精心保存下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字,其中就有倉頡大篆,倉頡古文和唐虞龜書、夏篆等官方文字,還有倉頡造字及六書歷史記錄等?,F(xiàn)代學(xué)者將甲骨文當作中國最早的文字,將商朝當作中國歷史的開頭,是數(shù)典忘祖,是腰斬歷史,不可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