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林用甘草附子湯治太陽證風寒濕痹(風濕) 湯××,女,37歲。成都市棕墊生產(chǎn)組工人。 【病史】1964年自覺經(jīng)常頭暈,乏力,周身關節(jié)疼痛。1965年10月30日晚,突覺肢體沉重疼痛,不能轉(zhuǎn)側(cè),手不能握物,足不能移步,衣食往行均需他人料理。次日急送××醫(yī)院,診斷為“風濕”。經(jīng)針灸治療十余日,效果不顯,遂來求診。按太陽證論治,三個月基本治愈。 【初診】由兩人攙扶前來就診。全身關節(jié)劇痛似雞啄,游串不定。頭暈,耳鳴,四肢不溫,畏寒惡風,口干少津,不欲飲。舌質(zhì)偏淡,舌體胖大,邊緣有齒痕,苔薄白。寸關脈浮虛,尺微沉。此為太陽證,風寒濕邪郁久成痹,法宜溫經(jīng)逐寒,除濕止痛,以甘草附子湯加味主之。 處方:炙甘草30克 制附片60克 (久煎)白術(shù)12克 桂枝18克 生姜30克 二劑 附片先煎一個半小時,再加其它味藥同煎約半小時(以下湯劑中,凡有附片者,均以此法煎煮);日三服,忌食生冷。 【辨證】此證風寒濕邪兼而有之,蘊積已久,郁阻成痹。雖有畏寒惡風脈浮之表證,但不可單用發(fā)表;雖有頭暈耳鳴,四肢不溫,口干不欲飲,舌質(zhì)偏淡而尺脈沉之里證,又不宜徑投回逆。參之舌脈諸證,乃為風寒濕相搏,屬太陽類似證。 《傷寒論》曰: “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甘草附子湯主之?!贝朔接弥伪纠L寒濕痹,頗相吻合。甘草益氣和中,附子溫經(jīng)散寒止痛,白術(shù)燥濕健脾,桂枝祛風固衛(wèi),通陽化氣,加生姜以助溫散之力。 【復診】上方服兩劑后,關節(jié)疼痛減輕,稍可轉(zhuǎn)側(cè)行動。上方加麻黃、遼細辛,以增強驅(qū)風散寒、開閉止痛之效,續(xù)進五劑。 【再診】 自拄拐杖前來就診。關節(jié)疼痛及全身串痛著減。頭暈,耳鳴,畏寒,惡風亦明顯好轉(zhuǎn)。上方加茯苓以滲濕,續(xù)服五劑。 【又診】全身活動已較自如,精神好轉(zhuǎn),但腰腿尚覺疼痛、重著。今雖見初效,畢竟一時難收全功。須培補脾腎,通竅除濕,以清余邪,擬理中丸加味續(xù)服。 處方:潞黨參60克 干姜片120克 炒白術(shù)60克 炙甘草60克 制附片120克 云苓60克 上肉桂30克 川桂枝15克 寧枸杞60克 真琥珀60克 五劑 共研細末,水打丸,如黃豆大。日服二次,每次3克 。 連服三個月,基本痊愈,恢復正常工作。1979年追訪,十余年來,雖關節(jié)偶有輕微疼痛,但行動自如,一切較好。 (按語】甘草附子湯之“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與桂枝附子湯之“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皆為風寒濕相搏之太陽證;其疼痛不能自已者,均為筋脹之故,病理相同。所異者,本例甘草附子證,風濕留于關節(jié),邪深入里;而桂附證,風寒濕留著肌肉,有表無里。故湯證不同。 上述兩方原義,桂附證因?qū)亠L濕,留著肌表,當以速去為宜,故附子用量較大;而甘草附子證,已病久入里,減其附子用量者意在緩行。但本例雖屬久病入里,又暴發(fā)于一旦,且脈沉而細;故兼采兩方之義,加大附子并生姜,既速去標,又開筋骨之痹也。 |
|
來自: 山東中醫(yī)竹林 > 《佛天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