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中小學里,但凡有一點自尊心的孩子,都會盡最大的努力,爭取讓自己變成“學霸”,但現(xiàn)實卻是:很多孩子已經(jīng)拼命努力了,但學習成績就是不見好轉。 這是為什么呢? 這其實也是中國社會的縮影,很多成年人,明明已經(jīng)拼命努力奮斗了,但職場位置、財務狀況、職業(yè)技能仍然不見改善,依然掙扎在貧困線上面一點點。 這又是為什么呢? 有句名言:許多人的努力程度之低,還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這話不對啊,明明許多人已經(jīng)近乎狠心拼命、廢寢忘食、精疲力竭了,難道他們的努力程度還不夠嗎?還要怎么樣努力??? 其實根本不是“努力不夠”,而是:許多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努力”! 沒錯,“知道如何努力”也是一種能力或天賦,有些人天生就知道,有些人后天慢慢悟道,但可惜的是,更多的人,他們一生都在低水平上重復一些簡單勞動或簡單思維,似乎很努力,但終究沒有任何突破性進展。 OK,今天我們就試著來破解這個謎團。 先說個故事吧,我的偶像雕爺曾經(jīng)講述他學習書法的經(jīng)歷: 雕爺說:我第一天上“書法班”,老師就是教我們這樣“臨帖”:你需要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字體,顏柳歐趙?選一個… …然后,你先別著急寫,你要先“讀帖”,用眼睛去拆解這些字,特點是什么?同樣是一橫一豎,為何而顏真卿肥腴而端莊?柳公權挺拔又遒勁?歐陽詢飄逸兼險絕?趙孟頫… … 算了,我討厭趙孟頫 … … 你把一個一個的字,在腦海里讀通了,從筆鋒變化到間架結構,拆解完畢,再開始下筆。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明白了一點,別蠢驢似的天天埋頭“苦”練,苦是要苦在腦子,而不是肘子——寫書法要練習“懸腕”或“懸肘”,算是體力消耗,呵呵——你每天讀帖一小時再寫一小時,要比完全不讀帖埋頭寫三小時強得多。 我讀帖的時間,遠遠超過書法班小同學們… …后來,嘿嘿,難道我會告訴你,我第一次參加書法比賽,就獲得東城區(qū)一等獎,然后陸續(xù)北京市二等獎,全國一等獎… … 乃至日本高野山書道學會的大獎等等,在寫書法的懵懂歲月里,拿獎拿到手軟? 從這個故事,你能看出什么道道嗎?為什么練習“讀帖”,比練習“懸肘”強那么多? ——我的理解是:“讀帖”可以促進“深度理解”,而“懸肘”卻不能。 什么叫“深度理解”?就是你“真的懂了”,而不是你“以為你懂”。 我還記得我小學時,我的父親教我數(shù)學題的某一個瞬間,橫教豎教,我死活就是不明白,最后把父親氣得暴跳如雷,甩手走了,我還是茫茫然不知所措,然后只能就交作業(yè)了。 作業(yè)本再發(fā)下來的時候,那道題的旁邊多了一把鮮紅得刺眼的大叉叉,就在那一個剎那間,覺得腦子某個地方突然透亮起來,立即就徹底明白了那道題的真實含義。 任何一個成年人,一定都或多或少有過這種突然“想通了”的經(jīng)歷,這真是美好的經(jīng)歷,這也是學習的終究目的和最佳措施,這種經(jīng)歷越多,這個人就成長得越快。 任何一個需要學習的內容,無論是書法,還是數(shù)學,還是其他知識,當我們開始面對它們時,都會必然經(jīng)歷三個層次: 第一層:不理解 第二層:淺層理解 第三層:深度理解 所以你看,學習中最可怕的事情,其實就是永遠停留在第二層次,你以為自己懂了,其實還沒真正的懂,你以為自己會了,其實拿一道題過來你還是不會做。 如果真的一點都不會還好呢,而更更可怕的事情,是因為有了淺層理解,導致偏偏還是有一些簡單題目能做出來的,反正嘛,套套公式、寫寫過程,最后總還是能算出來的。于是,許多孩子就不再嘗試“深度理解”——作業(yè)那么多、時間那么緊,趕緊的把作業(yè)做完,交差了事啊;至于老師,又有幾位能夠明白孩子是不是“真的理解”,就算能明白,一個班這么多孩子,肯定也顧不過來啊。 在學校里,課程可不等人,永遠是一節(jié)一節(jié)往前趕,不管你理解或不理解,都要進入更難的學習階段??蓱z那些孩子,前面簡單的概念還沒完全搞懂,就接著學習更復雜的知識,結果就是越走越吃力、越學越痛苦,于是只能慢慢的承認自己是個學渣了。 那么,要如何迅速達到“深度理解”呢? 其一,故意折騰“腦子”。 就象雕爺學寫書法,寫書法多簡單的事啊,隨便拿起筆就寫,直接“臨帖”就行了嘛,但是不能,必須先“讀帖”,在腦子里拆解明白了才下筆。這就是折騰“腦子”。 數(shù)學也是一樣,不要提筆就做,可以先“讀題”嘛。我以前說過:真正“看懂”考題,至少要達到這幾個層次,一是看懂“知識點”,到底考什么;二是看懂“陷阱”,難點在哪里,三是看懂“命題技巧”,搞清楚命題老師的思路。真搞清了這三個層次,大部分考題自然都可以舉一反三啦,“深度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啦。 其二,選擇“hard”模式的游戲。 任何游戲一般都有三個設置,一個是“easy”,一個是“hard”,一個是“very hard”,永遠沉迷于“easy”的玩家是沒有出息的。在學習上也是一樣,一旦掌握了基本入門的知識,就必須不斷嘗試“hard”和“very hard”的模式。 其實,任何一個層次的知識,都可以設置比較難的測試,如果你愿意,就應該把簡單重復的題海戰(zhàn)術拋開,不斷挑戰(zhàn)難度更高的各種關卡。例如,可以把當前知識和以前學的知識綜合起來測試,總之道理是這個道理,具體怎么做,還要看現(xiàn)實情況而定的。 以上是第一個關鍵路徑:“深度理解”。 這還有第二個關鍵路徑:“深度聯(lián)系”。 科學家們早就發(fā)現(xiàn)了,所謂學習的本質,只不過是大腦的神經(jīng)元之間形成了新聯(lián)系,或者說長出了新突觸。而這些小小突觸生長出來以后,如果長時間不理會它、不刺激它,它們又會慢慢消失——這就是遺忘。 所謂學習,其實就是一邊不斷刺激大腦神經(jīng)元生長出小突觸,一邊努力抵制它消失的一個過程。如果你想要讓這些小突觸長久不消失,要么不斷重復刺激,要么盡可能多讓它跟周圍的神經(jīng)元多層次多角度地聯(lián)系起來。 換言之,新知識如果能與我們的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就更容易理解和記住新知識。舊知識就是周圍的神經(jīng)元,如果它們會伸出無數(shù)個勾子,把新知識勾住,那新知識就永遠不會忘了。 舉個例子,我們能輕松背誦一首詩28個字,但把這28個字打亂,再讓你記下來卻難如登天。因為單獨而雜亂的字,無法與我們大腦中浮現(xiàn)的畫面或原有的記憶聯(lián)系起來。 所以說,任何知識體系,只要能夠從頭推理、演繹出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連貫的、首尾呼應的知識體系,那這個知識體系才是真正的掌握了,這就是“深度聯(lián)系”。 特別是理科的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科目,它們本來是完整的體系——非??上У氖牵F(xiàn)在我們標準化的課堂教育模式,正好背離了這個原理,他們非常隨機、毫無根據(jù)的把原本關聯(lián)的課程劃分成許多個章節(jié),把原本關聯(lián)的學科劃分成許多個科目。 薩爾曼老師說:“遺傳學被歸入了生物課,而概率這一概念被歸入了數(shù)學教育,然而遺傳學實際上是對概念的應用。同理,物理明明需要應用代數(shù)和微積分,它卻與這兩門課程脫節(jié),成了獨立的學科。化學和物理研究的現(xiàn)象很多都是相同的,只不過研究角度不同罷了?!?/p> 你看,我們的學習存在著兩個“割裂”,一個是學科之中的“前后割裂”,另一個是學科之間的“左右割裂”,而這兩個“割裂”如果不好好彌補:從大的角度而言,使我們的科技永遠難以趕上發(fā)達國家,因為所有知識的前沿都是交織的,融為一體的,割裂意味著創(chuàng)新的窒息;從小的角度而言,一個學渣如果不能很好的打通這兩個“割裂”,就難以把知識體系融會貫通,可能就永遠難以趕上學霸。 那么,要如何迅速達到“深度聯(lián)系”呢? 其一,從頭到尾。無論是數(shù)學、物理,還是歷史、地理,其實都可以用“涂鴉”式簡單示意圖把主要知識體系從頭到尾的標注出來,然后講述或演繹一遍,只有這樣,才能迅速把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縫隙”和“缺口”抹平,形成一個普遍聯(lián)系的知識網(wǎng)絡存進大腦里。 其二,從左到右。舉個例子,歷史和地理這兩課,往往是聯(lián)系得非常緊密的,因為所有的歷史事件都在某個地點發(fā)生的,這個地點的環(huán)境、人文和資源,往往與歷史上的大戰(zhàn)勝負緊密相關,如果能夠融合起來學習,效率不是倍增嗎?還有個設想,如果7歲以前,孩子的英語聽力很好的話,難道不能使用英語直接教授數(shù)理化嗎?(這個想法,我正在自家孩子身上試試呢,如何成功了,再向朋友們匯報)這樣英文和理科不是都搞掂了嗎? 總而言之,學渣之所以是學渣,不是因為不努力,也許是因為太努力,以至于根本沒有時間抬頭看路,只是閉眼猛沖,最后迷失于簡單背誦或題海戰(zhàn)術當中,既沒有“深度理解”,也沒有“深度聯(lián)系”,學渣們的求學之路,當然也只能越走越窄,最終窄到無路可走。 本文原創(chuàng),歡迎轉載,請附以下信息: 作者:米爸(dearfox88) 公號:南國讀書會(dearfox77) |
|
來自: Feuerwehrman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