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守護,浙大西遷的另一重使命

 閑庭信步59 2015-09-16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的戰(zhàn)爭。8月"松滬戰(zhàn)役"失利,民國政府西遷陪都重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火彌浸中華半壁河山。國立浙江大學師生在著名地理氣象學家、教育家竺可楨校長率領(lǐng)下,懷著"教育救國,科學興邦"理想,踏上漫漫西遷路程,歷時兩年多,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達貴州遵義、湄潭、永興,堅持辦學七年,譜寫了一部偉大的"文軍長征"史。
守護
浙江大學
西遷的另一重使命
  不是簡單的內(nèi)遷,而是文化的守護。
  
  1937年11月,國立浙江大學師生在校長竺可楨率領(lǐng)下,歷時兩年多,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達貴州遵義、湄潭、永興。浙大西遷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即保護《四庫全書》的轉(zhuǎn)移?!端膸烊珪饭灿?部,3部清末已毀,日本侵華又損失2部,竺可楨受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委托,將一部《四庫全書》140箱,成功轉(zhuǎn)移至貴陽黔靈山公園北的地母洞存放。
  
  當時,浙江省立圖書館館長陳訓慈覺察到杭州的文瀾閣《四庫全書》面臨萬劫不復的險境。他一面動員全館人員趕制木箱,準備裝箱轉(zhuǎn)移,一面積極籌措運費。他想到浙大,專程找竺可楨商議對策,兩人除共同向教育部力爭之外,趕緊利用浙大遷校的卡車,分批裝運庫書,終于在1937年12月杭州淪陷之前搬出杭州。
  
  這次庫書的遷移,幾經(jīng)波折,歷盡艱難。先是雇民船,將庫書遷至富陽石馬村趙宅,后將庫書遷至建德松陽塢再至金華,繼而覓車運至龍泉。后又從龍泉啟運,自福建浦城而至江山峽口,再上浙贛鐵路,過江西,到湖南長沙,從湘北到湘西,直奔貴州貴陽。如此經(jīng)過5個月的跋涉,終于將庫書存于貴陽西部的張家祠堂。后因日寇轟炸貴陽,又將庫書遷入貴陽城北4公里一個名叫“地母洞”的洞穴。庫書存儲于貴陽地母洞之后,先是每年一次曝曬后又改為春秋兩次,全年無停歇之日。如此6年,國寶萬無一失。
初遷浙江建德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zhàn)役以后,由于戰(zhàn)時情況的需要,浙江大學成立了"特種教育執(zhí)行委員會",竺可楨校長擔任主席。這個委員會下設總務、警衛(wèi)、消防、救護、工程、防毒、研究、宣傳、課程等9股,全體學生必須參加其中一項工作;同時成立戰(zhàn)時后方服務隊,規(guī)定學生必須參加,并須嚴守紀律、服從命令。另外開辦警衛(wèi)、消防、救護、防毒等訓練班,由"特種教育執(zhí)行委員會"所屬各股分別負責辦理。
  
  為了使一年級新生能安心學習,竺校長于1937年9月14日和西天目禪源寺方丈妙定商定,租借寺院余屋,作為1937年度新生的教學和生活用房。9日21日,一年級新生開始遷至天目山,27日起上課。雖然條件因陋就簡,又地處深山,遠離城市,但師生朝夕相處,不僅授課答疑都極便利,而且道德品行的陶治更為有利,因此,計劃多時的導師制首先在這里推行起末。在當時來說,浙大試行導師制是國內(nèi)教育界首創(chuàng)。學校又決定把附設的高工和高農(nóng)兩校遷往蕭山縣的湘湖。
  
  至于杭州浙大本部,由于敵機侵襲,從9月20日至10月30日,六星期中,因警報而不能上課的時間平均達16%。但浙大師生在日機狂轟濫炸的惰況下,警報一解除,仍然照常上課。到11月5日,敵寇在浙江、江蘇二省間的金山衛(wèi)全公亭登陸,離杭州不遠,浙大決定遷校建德縣。建德在杭州西南約240公里,古稱嚴州。從11月11日開始,浙大教師學生分三批出發(fā),在江干碼頭乘船,于15日全部到達建德。同時,凡是可以搬運的圖書儀器,幾乎全部搬離杭州,用汽車或船只運至建德。11月下旬,浙西形勢危急,天目山中的一年級新生,有陷入絕境的危險,學校決定搬遷,自11月底起,天目山師生分批行動,乘車、步行、換船,經(jīng)五天奔波,也全部到達建德。全校稍事休整,立即復課,一學期的課業(yè),并無大的影晌。
  
  浙江大學遷至建德的臨時校舍,所有辦公室、教室、宿舍等,分散在城內(nèi)各處,總辦工室設在總府前方宅,教室分設在林場、天主堂、孔廟等處,宿舍則在中心小學、萬源當、東門街一帶民房。浙大師生員工加上家屬不下干余人,所以每天課余飯后,街巷擁擠。加上其他遷來的學校,建德一時成了學校城。
  
  11月20日,竺校長從廣播中得知南京國民政府遷移重慶的消息。同時,蘇州陷落,日寇南侵,逼近嘉興,建德也不是安居之地。學??紤]再次搬遷,派人到浙江南部和江西等地實地了解。12月2日,接到教育部來電,同意浙大遷移浙江或江西南部。竺校長決定親赴江西,進一步落實校址。經(jīng)竺校長多日奔波聯(lián)系,江西省政府同意拔吉安縣青原山及泰和縣大原書院舊址給浙大,但要求以后能集中泰和。竺校長返杭后立即召集特種教育委員會,"決定提早遷赴吉安。因照原擬寒假中遷往,如是則學生課業(yè)無妨礙而吉安方面之房屋而可從容預備,但南京失落以后,日本人有侵武林之趨勢,杭州如失守,則公路必斷,而浙贛或不通,故不得不先遷也。即派人赴玉山接洽車輛,以便定期停課。"
  
  浙江省政府遷到浙江南部后,11月26日,省教育廳宣布省立學校疏散,從此浙大附設高工、高農(nóng)兩校失去經(jīng)費來源。竺可楨只得忍痛遣散這兩校師生。之后,浙大就再沒有高工、高農(nóng)了。
繼遷江西吉安與泰和
  赴贛
  
  12月24日,即杭州淪陷之日,浙大開始撤離建德,師生們走上了極其困難的赴贛歷程。
  
  浙大這次從建德向江西吉安搬遷,不像離杭時那樣匆促、忙亂,而是更有組織、更有秩序。學生分若干隊,每隊都有導師一二人率領(lǐng)。蘭溪、金華、常山、玉山、南昌、樟樹、吉安等地各設接待站。學生和教職工及眷屬分三批依次在建德上了民船,到蘭溪后,有的步行,有的換乘小船,溯梅溪而抵金華。
  
  12月26日,浙江金華遭到日寇三架重型轟炸機的狂炸,城內(nèi)創(chuàng)痕滿目,浙大的大批師生幸未遭害,但身經(jīng)其險。竺校長于次日到達金華,也遭遇日機的轟炸,落彈點離他所在的地方不遠,幸未受傷。金華連遭日寇轟炸,轉(zhuǎn)瞬之間,市面繁榮頓歇,居民逃避一空。日本侵略軍越錢搪江而直指金華的消息不脛而走,搞得人心惶惶,不可終日。這時浙贛鐵路因軍運關(guān)系,客貨車都已停開,而人民逃難如潮。因此,浙大部分教職員和學生,只得集結(jié)在金華的幾個臨時處所。由于柴米難得,許多人已空腹多時。四壁蕭條,饑腸轆轆,時值寒冬,凍坐終夜。在這種情況下,浙大師生沒有消沉,而是更堅定了堅持奮斗的決心,有的交涉兵車附行,有的沿鐵路"安步當車",有的攀上煤車、敞蓬車、難民車和兵車西行,冒受風雨,嘗盡饑寒。隨兵車附行的,往往要在六七天后才能到達南昌。有一部分后走尚在建德的師生,聽到金華被炸的消息,便要所乘的船,溯水路直放衢縣,轉(zhuǎn)到常山,再設法往江西,幾經(jīng)周折,才將這些師生用汽車分批送抵玉山。
  
  江西玉山,是當時浙贛鐵路總局所在地。浙大的所有人員,不管是搭車的、乘船的、步行的,先先后后,陸陸續(xù)續(xù),總算平安匯集在玉山。但有700多箱圖書儀器,裝了30多艘民船,卻停泊在金華鐵路車站西面不遠的河面上。在這樣的危難時刻,浙大負責押運的教師、職工,四處奔波設法,并親自動手,將物件分裝在兵車、煤車和貨車上,到1938年1月6日夜間,才將所有滯留的校產(chǎn),運離秩序混亂的金華,到達江西玉山。
  
  但是,當時在玉出要找火車車皮運送浙大師生到吉安附近的樟樹鎮(zhèn),簡直此登天還難。為此,竺可楨從1937年12月28日起在玉山停留十一天,在小雪斷續(xù)、北風勁吹的玉山四處奔波,托人求情,聯(lián)系車輛。直到1月7日鐵路局才同意拔10余節(jié)車皮給浙大使用,實際上又過兩天之后,總算在貴溪聯(lián)系到一低鉤車頭,才將浙大師生和圖書儀器運往江西樟樹鎮(zhèn)。而另外乘在一列客車上的師生,卻不知下落,經(jīng)竺校長再三查詢,方知該車廂竟被甩在江西鄉(xiāng)間的向塘,這些師生飽嘗困頓一星期后,才披運抵樟樹鎮(zhèn)。
  
  從1937年12月24日到次年1月20日,浙大師生從浙江建德出發(fā),經(jīng)金華、玉山、樟樹,轉(zhuǎn)抵江西吉安,行程752公里,平均每天前進30公里,飽受了驚嚇和風霜之苦,經(jīng)受了考驗和鍛煉,幸而人員、物資都無損失,平安到達目的地。
  
  吉安辦學
  
  這次遷校的目的地是泰和,由于戰(zhàn)局發(fā)展迅速,浙大提前遷離建德,泰和的房舍來不及準備就緒,而吉安卻有兩所學校正放寒假,房舍空著,所以就借了來,作為浙大臨時落腳之地。
  
  吉安在江西中部,位于贛江及其支流禾水匯合處。這里是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鄉(xiāng)。中國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就在吉安地區(qū)的井岡山建立。
  
  浙大遷到吉安后,教職員住在鄉(xiāng)村師范,眷屬租用了當?shù)匾恍┚用褡》?,學生則全部住入白鷺洲上的吉安中學。為了不致荒廢學業(yè),利用鄉(xiāng)村師范和吉安中學放寒假期間,學校決定借屋暫行上課,以結(jié)束一學期的課程。因有吉安中學的一些現(xiàn)成設備,不用花很多力量,所以此較方便。學生上課兩周,接著進行期末考試,然后休息一周,便準備南行40公里,深入泰和鄉(xiāng)間。
  
  2月中旬,吉安中學與鄉(xiāng)村師范的寒假已告期滿,浙大師生即于2月18日由水路(贛江)和陸路(贛粵國道)遷移到泰和。浙大離去后不久,白鷺洲便遭到日寇飛機的轟炸。
  
  泰和辦學
  
  泰和又名白下,千里贛江自南往北穿越而去,贛粵國道沿江而行。浙江大學臨時校址就在泰和城西2.5公里的上田村。該村古時有兩座書院,即大原書院(又名千秋書院)和華陽書院,還有趣園和遐觀摟(即藏書樓),當車遠道學子負笈來學,文風之盛,可與白鷺洲書院相當。浙大師生抵達泰和后,稍事安頓,便繼續(xù)教學,科學研究也未停頓。學生黎明即起,在朝陽之下,漫山遍野,朗誦默讀。白天不夠,又復三更燈火,埋頭苦讀。為了要補足搬遷期間所受到的影響,各學院的課程和實驗,都比以前有所增多。無論教職工和學生,工作時間和學習時間都自覺延長。于天目山開始實行的導師制在這里地繼續(xù)貫徹,師生之間相互切磋砥礪,關(guān)系更為親密。大局勢如此紛亂急迫,這里的小環(huán)境卻如此有條不紊,這在抗戰(zhàn)時期國內(nèi)各大學中是不多見的。當時教育部派人到全國各地巡視,認為浙大是所有西遷大學中教學秩序和教學質(zhì)量堅持得最好的一所。
  
  在泰和時期,由于戰(zhàn)亂,物資缺乏,浙大師生家屬生活極其艱苦。竺可楨校長廉潔儉樸,一心為公,公而忘私,更是處處為人表率,他忙于遷校事宜,無暇顧家,甚至夫人張俠魂和次子竺衡身患重病瘧疾也無法顧及,由于醫(yī)療技術(shù)和藥品缺乏,竺校長的夫人和次子竺衡先后病逝于泰和。
  
  不過,廣大師生并沒有忘記外部世界,"讀書不忘抗戰(zhàn)"。由于浙大搬遷所經(jīng)的建德、泰和等地,都無日報,不能及時看到其他報刊,消息閉塞。為改變這種狀況,浙大組織了情報委員會,從建德起就出版《浙大日報》。利用自備的無線電收音機,夜間收聽記錄新聞消息,予以摘編,先是用壁報形式張貼,接著在建德鉛印20多期,到泰和后,沒有鉛印條件,改為油印發(fā)行。每期由每天的晚上九時起,到次日上午九時止,分別由工讀學生(勤工儉讀學生,當時稱為工讀學生)和職員二人收聽和記錄,上午十時編好,接著刻印,十二時左右發(fā)行,并由工讀學生上街叫賣,頗受當?shù)厝罕姎g迎。內(nèi)容除國內(nèi)外新聞外,并酌登校聞、論著、通訊。
  
  浙大的師生還先后多次進行救亡宣傳,演出了《蘆溝橋》、《漢奸的末路》、《中華民族子孫》等話劇,十幾里外的村民都趕來觀看;浙大學生還到泰和、吉安乃至贛州宣傳演出,募集救護傷兵的捐款;浙大教授組織前線慰勞隊,赴漢□轉(zhuǎn)到前線慰勞,節(jié)約自己的膳食費作為捐款。影響所及,小學生們也熱烈響應。同仇敵愾之氣一時激蕩贛江上游各地。
  
  浙大師生抗日熱情很高,開展了許多抗日活動。如學生自治會發(fā)起給前方將士捐獻棉背心,竺可楨就命拔出兩間房子作縫制場所,帶頭捐獻以供制作費用,并常和夫人到制作場鼓勵,夫人張俠魂更多次到現(xiàn)場指導。以后學生自治會又發(fā)起募捐活動,竺可楨夫婦率先捐獻了他們的結(jié)婚戒指。夫人張俠魂還發(fā)起在1938年7月7日舉行"七七蘆溝橋抗戰(zhàn)一周庫紀念"活動,并親自撰文以志紀念。
  
  浙江大學師生留住泰和期間,為當?shù)厝嗣褡隽巳檬?修筑防洪大堤,創(chuàng)設澄江學校,協(xié)助開辟沙村墾殖場。
  
  修筑防洪大堤是有益民生的急事。因贛江主流所經(jīng),兩岸大多為平原,泥沙淤積,夏天大雨時,幾乎年年泛濫。上田村的樓壁墻角,已往的水痕斑斑可見。當?shù)厝嗣耠m屢遭水害,但因無力防治,也就習以為常。浙大到來了解這一情況后,即與江西省水利局及泰和縣政府三方商量,決定修筑防洪堤,由地方出錢,浙大負責全部技術(shù)工作。為此,組成堤工委員會,推選竺校長為主任委員,由浙大土木系的工讀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測量水位和提基,4月底開工,到6月底完工,歷時二個月。防洪堤東起泰和縣城,西至梁家村,全長7.5公里,所有土方、涵洞、水閘等工程都如期完成,堤工最多時增到800人。雖當年恰逢雨量少,未發(fā)水災;第二年即發(fā)洪水,當?shù)厝嗣裎丛馑?,都稱崇浙大的功勞。此后,上田村一帶未再遭水災。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屢次組織民工加固堤防,但當?shù)厝罕娞貏e是老年人,仍然贊揚浙大師生在抗戰(zhàn)時興建的"浙大防洪堤"。江邊還設有一碼頭,當時叫"浙大碼頭",這個名稱一直延用至今,也是浙大曾在泰和停留的永久的美好的紀念。
  
  創(chuàng)設澄江學校(贛江流經(jīng)泰和的一段,又名澄江)。浙大推選四位教授組成校董會,由熱心教學的大學生兼任教師,改變了原來農(nóng)村小學師資程度低下、設備缺乏等狀況,使得農(nóng)村兒童和搬遷中的浙大教職工子弟得到比較良好的教育。
  
  協(xié)助開辟沙村墾殖場。到1938年,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已迫使不少蘇、浙、皖的群眾流離失所,有的難民來到了江西,缺定生活依靠,于是浙大和江西省政府商議合辦墾殖場,以解決一部分人的居住和生計問題。沙村附近高壟一帶有荒田600余畝,建立了沙村示范墾殖場,由浙大土木系工讀學生勘定、測繪,并由農(nóng)學院負責主持籌劃,有兩位浙大畢業(yè)生具體指導,安置了140名戰(zhàn)區(qū)難民,墾荒耕種,集體經(jīng)營,即使難民的生活有所著落,也使農(nóng)墾事業(yè)有所推迸。竺校長對泰和縣農(nóng)村衰敗、人丁銳減的情況也甚為關(guān)切,特地囑托在墾殖場工作的兩位畢業(yè)生對吉安地區(qū)11個縣區(qū)的部分鄉(xiāng)村進行凋查,他們靠步行整整凋查了三個月,獲得了當?shù)剞r(nóng)村的不少情況和資料。
  
  浙大還做了一件意義重大、有利于保存民族文化瑰寶、免遭戰(zhàn)火之災的好事,就是協(xié)助浙江省搬運文瀾閣的四庫全書到安全處所。清乾隆時編纂的四庫全書,當時共抄了七部,其中三部早已被毀,原在熱河、奉天的兩部在抗戰(zhàn)開始后己陷敵手。余留的二部,原在北京故宮文淵閣的一部巳遷四川,原在杭州文瀾閣的一部,36000多冊,在"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前由浙江圖書館裝成140箱運到富陽鄉(xiāng)下存放;后日軍進逼,省圖書館想把它運至建德,但省里不發(fā)經(jīng)費,竺可楨得知后馬上派校車幫忙運到建德。以后省圖書館又把它運到龍泉鄉(xiāng)下。浙大遷到江西后,竺校長為四庫全書的安全耽心,認為在龍泉也不安全,特地致電教育部,指出四庫全書應及早遷到內(nèi)陸,并表示浙大愿意派人協(xié)助。教育部復電同意竺校長的意見,準備遷到貴陽,要求浙大協(xié)助遷運。竺校長即指派一位教師回到浙江,與有關(guān)部門商議,中經(jīng)周折,終于會同浙江圖書館啟運出省,途經(jīng)五省,歷程2500余公里,全部安全運抵貴陽附近的地母洞存放。浙大遷到貴州后,竺校長幾次到地母洞了解情況,并對保管工作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使這一文化瑰寶得以安全渡過抗戰(zhàn)時朋,戰(zhàn)后運回杭州。
  
  1938年6月26日,浙江大學有一批畢業(yè)生即將走向社會。這也是浙大在抗戰(zhàn)中的第一批畢業(yè)生。竺校長在當天舉行的畢業(yè)典禮上,發(fā)表了"大學畢業(yè)生應有的認識與努力"的富有哲理、充滿激情的講活。他勉勵學生要日日新,又日新,以天下為己任,使中華成為不可滅亡的民族。他希望同學們"不求地位之高,不謀報酬之厚,不憚地方的遙遠和困苦,凡是吾人份內(nèi)所應該做的事就得去做"。竺校長在結(jié)束講活時說:"現(xiàn)在救國的責任,已在諸君身上,希望大家能擔當起來。"
  
  西遷途中,一些同學滿懷悲憤投筆從戎,上前線殺日寇。竺可楨對同學們的愛國熱情大加贊賞,以戰(zhàn)國時代趙氏孤兒的故事教導同學:當今臨敵之際,年輕人有兩種途徑可以報國,一是赴前線殺敵,此舉需要勇氣和膽量,如程嬰所為;一是在??炭鄬W習,以后從事建設工作,此舉需要毅力與恒心,如公孫杵臼所為。竺校長的講演,對學生們是鼓勵和鞭策。
三遷宜山
  時局多變,6月下旬、7月初,江西北部的馬當、彭澤相繼失守,泰和已不是安全之地。即使敵人未必很快深入江西中部和南部,但只要南昌一陷落,浙贛路就會中斷,屆時就無法遷校,因此,浙大不得不再次籌劃西遷。學校再次組成遷校委員會,竺校長親自出馬,7月3日,在武漢找到教育部長陳立夫,陳同意必要時浙大可再次遷校,并說貴州安順可以考慮。竺校長就經(jīng)長沙赴廣西,到各地考察,尋找合適的地點。
  
  8個月后,浙大再度西遷,經(jīng)過40多天艱難跋涉,于1938年10月底到達廣西宜山。盡管浙江大學在宜山只有十分短暫的一年零四個月的日子,卻讓古城宜山為之一振,耳目一新。
  
  宜山昔為"蠻煙瘴雨"之鄉(xiāng)。浙大以原工讀學校為總辦公室,以文廟、湖廣會館為禮堂、教室,在郊區(qū)搭建茅屋為學生宿舍。在此確立"求是"校訓,即"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 1938年12月8日制定校歌,馬一浮作詞,應尚能作曲。
  
  1939年2月15日,18架敵機轟炸宜山,落在浙大校舍的炸彈就有100多枚,造成10多間房舍被毀,有100多名學生的衣物用品遭劫。此間環(huán)境已不安定,1940年1月9日,浙大第四次打起行裝繼續(xù)往貴州搬遷,在第二故鄉(xiāng)寫下了7年辦學史。
四遷遵義
  1939年2月,竺可楨校長來到貴陽,與當時的貴州省主席吳鼎昌商議,準備把浙大遷到云南的建水或貴州的安順,在商議過程中,恰遇湄潭在貴陽做事的陳世賢、宋麟生兩人,他們力勸竺校長遷往湄潭,因為湄潭山清水秀、價廉物美,人民感情淳樸。竺校長聽了兩人的介紹后,遂來湄潭考察。時任湄潭縣縣長的嚴溥泉在江蘇任過職,聽說竺校長來湄考察很高興,親自召集各界人士組織了21個團體,對竺校長的到來表示隆重的歡迎,并告訴竺校長把湄潭最好的房舍供浙大師生選用,竺校長在湄考察一天后,在日記中寫道:湄潭風景優(yōu)美,民風淳樸,物美價廉。決定了將浙大遷到湄潭。
  
  1940年1月16日,竺可楨從貴陽抵遵義,受到全城紳士的歡迎。因遵義至湄潭的公路還有部分路面和橋梁未竣工,遷到遵義的浙大只好臨時安排房舍復課,同時派理學院院長胡剛復、農(nóng)學院院長蔡邦華到湄潭籌劃遷校事宜,6月,浙大農(nóng)學院師生陸續(xù)遷到湄潭,6月10日正式開學上課。9月22日,竺校長偕胡剛復、費鞏教授來湄,次日到城北20公里的永興場,察看了江西會館、三楚會館、四川會館、南華宮等處,決定將滯留在貴陽青巖的一年級遷到永興,理學院及師院理科速遷湄潭縣城,至此,浙江大學結(jié)束了兩年多顛沛流離的西遷之路,在貴州黔北找到了一方適于教學科研的凈土,并在這里扎根成長、開花、結(jié)果。由于浙大西遷的路線與紅軍長征時期前半段路線基本吻合,而落腳點又都是對中國革命具有轉(zhuǎn)折意義的遵義,因此人們稱它為"文軍的長征"。
  
  湄潭為遵義浙大的分部,文學院、工學院、師范學院文科在遵義,理學院、農(nóng)學院、師范學院理科在湄潭,一年級分校在湄潭永興場。
  
  戰(zhàn)時法幣貶值,物價飛漲,浙大學生因多來自淪陷區(qū),經(jīng)濟來源斷絕,靠公費、工讀維持生計,教職工一家數(shù)口開支大,艱難度日。雖印刷條件和紙張及其困難,但學術(shù)期刊比戰(zhàn)前還多。逢著名科學家誕辰或有意義的節(jié)日,即有學術(shù)報告會。
  
  此時浙大愛國力量蓬勃發(fā)展,本著"讀書不忘救國",開展各種抗日活動,有黑白文藝社,拓荒社、塔外畫社、鐵犁劇團等。1943年成立"湄江吟社",有錢琢如、蘇步青發(fā)起,結(jié)伴游覽,吟詠頗多。或憂國憂民,或歌頌壯麗河山。
  
  同時,體育操練亦生生不息,各處空地都已成為運動場。浙大附中與湄潭中學合并。浙大對當?shù)貙W風產(chǎn)生重要影響,當?shù)厍嗄晖R越?jīng)商和做官為前途,自此讀書風氣日濃。
  
  生活、學習條件如此艱苦,但浙大西遷培養(yǎng)的1300多名學生中,涌現(xiàn)了不少如李政道、程開甲、谷超豪、施雅風、葉篤正等精英。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當年浙大任教和求學的師生中,后來有50人當選兩院院士。李政道曾說,一年的"求是"校風熏陶,發(fā)端了他幾十年細推物理之樂,給了他攀登世界高峰的中華文化底蘊。
  
  浙江大學在遵義湄潭辦學七年,被稱為浙大歷史上最光輝的七年,是浙大辦學歷史上最重要的發(fā)展時期。在湄工作和學習過的兩院院士達45位,其中有一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的一代精英,竺可楨、蘇步青、王淦昌、談家楨、貝時璋、盧鶴紱、陳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學家的主要論文在湄潭成稿,他們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潛心研究,孜孜以求,成就赫然。他們不僅為我國科學事業(yè)做出卓越的貢獻,還為貴州黔北以及湄潭政治、文化、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到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