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個女人,近來婚姻出現(xiàn)危機。對此我一點也不意外。 大約兩年前,我去她家作客,那會兒就覺得不對。她還很年輕。但是頭發(fā)枯黃,面容完全不加修飾,穿著家居服屋里屋外忙碌。傳統(tǒng)眼光看來,她非常賢惠,一心撲在家庭里,操辦各樣瑣碎家務,操心丈夫孩子的飲食起居。然而,她的老公卻找了另外一個女人,拼死拼活要離開現(xiàn)在這個家庭。 她一度就像一只母雞,以為撐起巨大的翅膀便能保全所在乎的一切。她沉醉于她的“母親”角色里,不僅直接放棄了自己的個人需求,同時也忽略了身邊那個男人希望被妻子、被一個女人看見、認可的需求。 婚姻里,很多矛盾看起來剪不斷理還亂,背后可能都源于這樣一個理由:關系中的某一個成員,他尋求著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得??此仆蝗坏幕橐鲎儎?,背后一定潛藏著百次千次無效溝通,以及某一方未被看見、聽見、認可的失望、無助、及至憤怒、絕望。為了得到滿足,他們最終選擇通過別的方式、往別處求。 這很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而女人們成為這種矛盾里的“受害者”,又尤其多見。之所以是加了引號的受害者,想表達的意思是,施害者往往并非丈夫,而是女人們自己。 為何會這樣?我們又該如何避免?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有育兒問題,留言就好。 在開始之前,想跟大家分享兩段對話,來自一份心理學報告里,分別是中國和美國母子的對話,孩子都是3歲: 中國母子: 母:那天,媽媽帶你乘公交車去公園滑雪。你在滑雪場玩什么呢?玩什么? 子:玩……玩…… 母:坐在冰船上了,是不是? 子:對。然后…… 母:然后我們兩個一起劃船對吧? 子:然后……然后…… 母:我們劃呀劃,劃了一會兒,對吧? 子:嗯。 母:我們劃了一會兒,你說:“不劃了。走吧。回家?!睂Π桑?/p> 子:嗯。 母:然后我們就坐公交車回家了,是不是? 子:嗯。 美國母子 母:還記得放假時候我們?nèi)ツ棠碳遥€去了她家附近的碼頭嗎?你去游泳了嗎? 子:嗯。 母:最有趣的是什么? 子:從碼頭跳下去。 母:是呀,你以前從來沒有過。 子:就像站在跳臺上似的。 母:是呀,說得對。那時候媽媽站在哪兒呀? 子:沙地上。 母:對,媽媽說:“等等!等等!等我到了岸邊的沙地上再跳!” 子:為什么? 母:因為你記得我告訴過你湖底有很多葉子嗎?水有點混濁。那你跳下去又干了什么? 子:游泳。 母:游到…… 子:奶奶那兒。 母:對,全靠你身上的什么? 子:游泳圈。 母:對。 可以清楚看到,中國媽媽言語里經(jīng)常出的一個表達是“我們”,即她關注的是集體而非單獨的孩子。相比較,美國媽媽傾向關注事件中的孩子,以及孩子取得的成就。 這種區(qū)分,當然來自文化本身的差異。中國媽媽不僅僅是這樣引導孩子的,同樣也是這樣過日子的。她們會傾向于把自己置身于一個群體、一個大家庭當中,并心甘情愿為之付出?;蛘哒f,她們更愿意去做“母親”這個角色,但更少關注自身需求。于是這樣,很多問題就來了。 中國女人太過沉浸于“母親”角色 西方文化里,人們更關注自我;而東方文化里,人們則注重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從心理學角度說,中國人人格更具依賴性。這種依賴是有選擇性的,且會排他的。也似乎唯有這樣的依賴,或者更通俗地說,叫“抱團”,人們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譬如“母憑子貴”一詞,就生動地凸顯這一點。傳統(tǒng)中式家庭里,媽媽在孩子的成就下成就自我,在孩子的失敗下否定自我。這也許和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相關。因為丈夫的身邊有許多妻子,但女人的身邊更可以依靠和信賴的只有孩子,孩子是自己的,而丈夫卻是大家的。母親和孩子緊密融合,以此對抗丈夫和其他家庭成員可能給自己帶來的威脅與傷害。 在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下,雖然如今早已一夫一妻制,但在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女人往往孩子更看重親子關系,而非夫妻關系。這就是孩子出生后,家庭矛盾升級、夫妻關系岌岌可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國的家庭中,親子關系往往凌駕于夫妻關系之上。其實夫妻關系才是每個家庭的定海神針,它應該凌駕于親子關系之上。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并推崇TA的爸爸。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于無意識里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 做“妻子”和“女人”,不僅是丈夫的需要,更是我們自己的需要 有了孩子以后,女人會快速進入母親角色里。我聽過很多爸爸對此有抱怨。比如一位父親說: 從二把手降為三把手我是有思想準備的,但我的妻子也不能關注孩子的大便勝過關注我呀——這次競聘,我沒有成功,我希望跟她談一談我的感受,但沒想到她根本充耳不聞。 孩子的降生雖然看起來對爸爸的生活并沒有什么影響,還是和以往一樣工作、回家,可是感情生活卻發(fā)生了變化。妻子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他不得不學著習慣這些,仿佛又回到了單身漢的生活。 所以,妻子需要明白丈夫希望被自己“看見”的渴求。應該多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和丈夫單獨相處,這樣才有機會互相溝通,不僅說說孩子,更多地要像以前“二人世界”時候那樣,說說各自的事和感受。如果有孩子在旁邊,會經(jīng)常把話題打斷,所以要找機會能夠“甩掉”孩子。趁孩子沒醒的時候一起吃早餐,或者周末讓家人幫忙照顧孩子,夫妻二人溜出去散散步,都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可以,媽媽們還需盡早擁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幾個可以閑來聊聊知心話的好友,最好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懂得利用“妻子”和“女人”的角色,去合理使用丈夫很重要。面對丈夫,該夸獎丈夫的就得夸獎,該求助的就得求助,該示弱的就得示弱。譬如,就算我們自己在生活的操磨下早已力大如牛,但在老公在場時,裝卸飲水機上的純凈水之類體力活,還是留給丈夫表現(xiàn)吧。丈夫作為男人的尊嚴恰是在這樣的被需要中產(chǎn)生的。女人也因之才能騰出時間和精力收拾自己。 所以,媽媽們須知,拿出一部分精力去做“妻子”,做一個“女人”,不僅是丈夫的需要,更是我們自己的需要。把自己活得美一些,不僅是對丈夫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嘉獎。 我見到太多女人在做久了一個家庭里的“好母親”以后,會有“付出太多”、“吃虧”的感受。這些感受往往跟自己的丈夫并無關系。也許“付出”本身就是這些媽媽們自己的需要。她們以為只有那么做才能被認可——比如幼時在父母面前,她們就是這么認為的。這類女人,最要緊的就是找到自己,做自我成長,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在需求,并學會適當犒勞自己。須知,我們自己都不重視自己的需求,如何期待另一半看到自己的重要性并懂得珍惜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