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蒙古族京劇演員,繼承裘派演唱藝術(shù),博采眾長,集“銅錘花臉”與“架子花臉”于一身;他主演的《黑旋風李逵》馳名全國,被稱譽為“江南活李逵”——![]() ![]() ![]() ![]() 王正屏練習書法 回祖居故地獻藝 1982年4月25日至5月16日,應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邀請,王正屏率領(lǐng)20人的演出小組回內(nèi)蒙古作探親訪問演出,慶祝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成立35周年和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王正屏主演了《黑旋風李逵》、《蘆花蕩》、《鐘馗嫁妹》、《龍鳳呈祥》等劇,并和內(nèi)蒙古京劇團的著名演員李小春合演了《將相和》、《連環(huán)套》、《蘆花蕩》等劇。演出極為精彩、轟動,每每剛剛貼出演出廣告,戲票便搶購一空,場場爆滿。 這位在內(nèi)蒙古受到如此歡迎的王正屏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京劇演員。他先拜裘盛戎為師,又隨侯喜瑞等學藝,他的表演博采眾長風格獨特,集“銅錘花臉”與“架子花臉”于一身,1952年他在《黑旋風李逵》中飾李逵,聲譽鵲起,被觀眾稱為“江南活李逵”。 在呼和浩特市演出結(jié)束的那天,內(nèi)蒙古文化局和內(nèi)蒙古民族事務委員會聯(lián)合為王正屏舉行歡送會,文化局特為王正屏趕制了一身蒙古袍和蒙古靴子,由兩位蒙古族知名人士向他贈袍,當場給他穿戴整齊,全場頓時高唱起蒙古族激情的《祝酒歌》。 王正屏十分關(guān)心內(nèi)蒙古戲曲藝術(shù)事業(yè)的發(fā)展,他這次回祖居故地探望演出分文不取,并為家鄉(xiāng)的戲曲工作者進行藝術(shù)講座。他還在百忙之中為京劇團青年演員說戲,傳授裘盛戎先生的表演藝術(shù)。 師從裘盛戎 據(jù)王正屏的夫人郭仲英回憶,王正屏是內(nèi)蒙古正黃旗人,蒙古族,祖上可能是因軍隊換防到了杭州,又從那里到了上海。王正屏1928年出生在上海,其祖父是武舉人,父親是鐵路職工,后來在上海大世界里當過總稽查,母親是上海人。王正屏是獨生子,就是在大世界里,他有機會接觸戲班人員,放學后天天去聽戲,有時把書包藏起來去扮演小猴跑個龍?zhí)字惖?,漸漸地就喜歡上了京劇。 王正屏10歲就考入上海戲劇學校學京劇,為正字科學生,先學武生、丑行,后改凈角,學習了7年。1947年王正屏專程北上投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裘盛戎為師,在裘門深造兩年,深得裘盛戎的喜愛和裘派真?zhèn)?,同時他還向劉奎官、陳福瑞、裘世戎、趙德鈺、樊春樓等名家學藝。隨師學藝期間他勤奮好學,進步極大,曾與梅蘭芳、譚富英、李萬春、高盛麟等同臺演出。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王正屏學花臉的條件并不算很好,第一是嗓音不是很理想,另外就是體型,個子不是很高,勾上臉也不是很魁梧的樣子,他就走了另外一個路子,就是特別突出表演,在刻畫人物上深入細膩、鮮明,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合作最多的是周信芳先生,所以他作為一個花臉演員在很多方面得到有益吸收,或者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了麒派的影響。在舞臺實踐中,他的表演以繼承“裘派”為基礎,并從人物性格出發(fā),吸取各家之長,在唱、念、做、打諸方面各具特色。他在技巧的運用上特別飽滿,在表現(xiàn)人物的時候,特別善于用一些細節(jié)、技巧鮮明地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主演李逵 獲演員金質(zhì)一等獎 1952年王正屏進入上海人民京劇團,主演《黑旋風李逵》,大獲成功。第二場“堅拒酒香”是李逵的單場戲。他扮演的李逵在幕內(nèi)唱“奉命改扮下山崗”上場亮相,邊唱邊疾步而上,似行云流水直沖臺前,表現(xiàn)出李逵討令下山豪情滿懷的興奮心情。演到李逵看到黃鶯枝頭高唱,他吸收了前輩名宿侯喜瑞先生《取洛陽》馬武的表演身段加以融化,揮動水袖,翩翩起舞,把李逵此刻恰像枝頭黃鶯跳躍歡唱的喜悅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隨之,李逵拾起滿地飄落的桃花瓣,撒到潺潺溪水之中,唱“沿溪水追桃花忙把路上……”伴隨著音樂行弦,他又把周信芳先生在《徐策跑城》里的舞蹈動作,化在李逵身上。這時,遠處傳來賣酒之聲,他用了幾個細小的動作表現(xiàn)出李逵饞酒的情態(tài),但又突然想起宋江大哥臨行囑咐,不得沿途之上飲酒的軍令,以手擊額。在《望家鄉(xiāng)》的鑼鼓中抖擻精神沖至臺口高唱后,巧妙地運用《蘆花蕩》里張飛的甩髯翻身垛泥一連串的身段動作,表演得干凈利落、優(yōu)美精彩,突出了李逵遵守軍紀的決心,不時引起滿堂觀眾喝彩之聲…… 該劇連演77場,馳名全國,王正屏被觀眾譽為“江南活李逵”。1954年華東戲曲觀摩匯演時他主演的《黑旋風李逵》獲得演員金質(zhì)一等獎。1955年他進入了上海京劇院,第二年赴蘇聯(lián)、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瑞士、德國、奧地利等國演出。1960年與周信芳合作拍攝電影《劉唐下書》,主演劉唐。他還與裘盛戎合作演出《白良關(guān)》、《雙包案》、《刺王僚》;與高盛麟合作演出全部《連環(huán)套》;與譚富英合作演出《大保國》、《黃金臺》;與周信芳合作演出《生死板》,都得到了大師們的肯定與稱贊。 “文化大革命”時,他被關(guān)了四年半。1984年他改編、主演了《九江口救駕》,重新煥發(fā)了藝術(shù)青春。 業(yè)內(nèi)人士形容王正屏的藝術(shù)是集“銅錘花臉”(文戲,唱功)和“架子花臉”(身段戲,側(cè)重表演)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 這里引用一位行家觀眾對王正屏主演的《將相和》的片段描述,領(lǐng)略一番王先生當年的舞臺風采: 只見王正屏飾演的廉頗老將軍,身背荊杖,單膝跪地,抱拳膝行,跪進至臺中央!而沈金波飾演的藺相如,面對膝行向前的廉頗老將軍,身子顫抖,雙手頻搖,躬身欲進似退,到得兩人臺中央相接,藺相如躬身扶起老將軍……此時場中掌聲雷鳴,彩聲四起!此片刻時段,二位先生把廉老將軍的耿直和藺相如的謙恭表演得淋漓盡致,如此演法,既演得情意滿懷,又極為符合場景,帶來了極大的轟動效應! “老師掏心窩子地教我” 一出《貍貓換太子》讓唐元才捧回好幾個重量級的大獎,并由此躋身全國銅錘花臉頂尖高手之列。當說起已故的老師王正屏時,他的神情頓時凝重起來:“排練《貍貓換太子》時,王老師比我都累,又是設計眼神,又是設計動作,還要手把手說戲,經(jīng)常晚上10點多鐘才能回家,累得腿都邁不開步?!彼钢粡垊≌眨骸斑@就是王老師為我設計的包公臉譜。沒有王老師及其他老師掏心窩子地教我,哪有我的今天?” 唐元才就是王正屏的學生之一。王正屏一生在戲壇耕耘,塑造了精美的舞臺藝術(shù)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同時還無私地奉獻,培養(yǎng)了多名弟子。他還多次赴天津、山東等地,為學生傳授《連環(huán)套》、《黑旋風李逵》等劇目,他的弟子中有的獲得“梅花獎”,有的獲“文華獎”、“寶鋼高雅藝術(shù)獎”、“梅蘭芳金獎”等,桃李滿天下! 1995年1月,應中共中央辦公廳邀請,王正屏率京、津、魯、滬的徒弟在北京中南海舉辦兩場迎春京劇晚會,大獲好評。 王正屏曾任上海市第五、六、七屆政協(xié)委員、常委;上海市盧灣區(qū)人大代表,上海市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上海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周信芳藝術(shù)研究會副會長,晚年任上海京劇院名譽藝術(shù)顧問。上海市寶鋼高雅藝術(shù)基金會向他頒發(fā)了“園丁獎”。 2000年1月30日,王正屏因病去世,享年73歲。 為紀念這位杰出的藝術(shù)家,2000年12月24日,王正屏紀念銅像在上海福壽園枕石園河畔揭幕。銅像選擇了京劇《黑旋風李逵》第一場戲里李逵的打扮來塑造他的形象,而塑像又很像王正屏本人。雕像柱身上刻著上海京劇院黎中城寫的對聯(lián): 躬耕舞臺,鐘情藝術(shù),連環(huán)套,黑旋風,轟動菊壇; 勤執(zhí)教鞭,坦蕩人生,九江口,通天犀,名揚遐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