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和電影工業(yè)的發(fā)展幾乎是齊頭并進,心理學本身具有的神秘性為電影產業(yè)注入了不少話題。許多好看的電影中都納入了心理學和精神病理學的元素。不過,電影為了追求藝術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或是夸大了客觀的心理學知識。如果能在欣賞電影時,淡然地指出電影中不恰當或者精妙的地方,那真是一個可以被給滿分的裝B技能。 下面這六句話分別對應六部心理學電影,將這六句裝B箴言銘記在心,沒準可以在和小伙伴看電影時拿出來提升一下逼格喲。 《搏擊俱樂部》 “多重人格障礙與精神分裂不是一回事?!?/strong> 扮演精神病人是飆演技之路上的必修課,愛德華·諾頓在這門課上一直有不錯的成績?!恫珦艟銟凡俊房梢运闶羌矣鲬魰缘男睦韺W電影了。不過,在提到這部電影的時候,人們特別愿意簡單粗暴地把主角定義為精神分裂。但實際上,精神分裂與多重人格障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你可以攜帶你的第二人格出席”并不是精神分裂患者的特權,而是多重人格障礙患者的。 多重人格障礙(MP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1)同一人身上存在2種或多種不同的人格或人格狀態(tài),每種人格或人格狀態(tài)均有相對恒定的對環(huán)境和自身的感知、關系和認識方式。(2)這些人格或人格狀態(tài)中至少2種經常完全控制該人的行為。 相比于精神分裂,多重人格障礙及其罕見。這種酷炫的心理問題衍生出很多藝術作品。比如電影《致命ID》,書籍《24重人格》,以及小李子全力以赴再次要沖擊奧斯卡小金人的《24個比利》,都是關于多重人格的作品。 所以,不要再把精神分裂與多重人格障礙搞混了哦。那么精神分裂又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俗稱的“瘋子”。 《美麗心靈》 “主角患有的是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strong>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數(shù)學教授約翰·納什,是當今最著名的幾個瘋子之一。約翰·納什共入過兩次精神病院,1959年在波士頓附近的麥克林醫(yī)院(McLean Hospital),1961年在普林斯頓附近的特倫頓精神病院(Trenton Psychiatric Hospital)。 精神分裂有許多類型,偏執(zhí)型算是最適合拿來做藝術加工的一種。這部電影幾乎精準地描述了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的典型癥狀——一組系統(tǒng)性妄想。 不太靠譜的心理學電影往往把精神分裂患者描繪成可怕的暴力狂,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實際上,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癥的病人成為暴力行為受害者的可能,要遠遠超出其作為暴力行為施害者的概率。但是,被精神疾病影響了社會功能的患者需要嚴格的看護和治療,否則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嚴重后果(比如影片中男主差點將兒子溺死在浴缸中)。 如果你有機會與患有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的人聊聊,你很有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到底是他瘋了還是我瘋了? 心理學專業(yè)的小編曾經在精神病院與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患者有過接觸,他滔滔不絕地和我講述他構建的奇幻世界——拍過無數(shù)的地下電影,利用鋼筆發(fā)電報,被指派為執(zhí)行秘密任務的特務……如果不是坐在醫(yī)院里,也許我會覺得他真的是一個背負著神秘故事的大叔。 《火柴人》 “你那些小習慣頂多算是強迫傾向,才不是強迫癥。” 人們總是愿意說“我有強迫癥誒!”。但是,真正的強迫癥并不是簡單地指必須把床單鋪平、按數(shù)額順序整理鈔票、按格子地磚走路這樣的小癖好。 強迫癥是指不能由主觀意志控制的某些思想和行為,在國際上被歸類為焦慮障礙。強迫癥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中比較常見的強迫性懷疑,如總是懷疑醫(yī)生開藥的劑量是否恰當。而強迫洗滌就屬于強迫行為,因為擔心不清潔而患上疾病,接觸了某物后反復洗手。強迫癥的人們痛恨自己的強迫觀念或行為,卻又無能為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他們心煩意亂,坐立不安。 所以,患有強迫癥的人,被【強迫】與【反強迫】這兩種思想痛苦地撕扯。 如果你遵從自己的心意把東西從低到高、從小到大擺放好之后就高高興興地吃飯看劇睡覺去了,那你是擁有一種好習慣,而不是強迫癥,盡管放心吧。 《死亡實驗》 “津巴多的監(jiān)獄實驗引發(fā)了心理學界對于實驗倫理的討論。” 不要一提到社會心理學就拿《烏合之眾》出來說事了好嗎(翻白眼)?《路西法效應》也是一本討論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的心理學作品,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津巴多。而且,從厚度上來說,這本書也比《烏合之眾》更適合拿來裝B…… 處于社會環(huán)境下的人類,往往比自己想象得更容易服從,或是更加脆弱。在斯坦福大學地下室進行的監(jiān)獄實驗,給當年參加了實驗的志愿者們,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心理創(chuàng)傷。是的,我指的是云南白藥都無法治愈的創(chuàng)傷。 電影《死亡實驗》的題材就取自這個歷史上真正發(fā)生的監(jiān)獄實驗??赐曛螅苍S會對人性有更深刻的思考。不過,悲觀一點說,到底存不存在人性這種東西都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話題。 《記憶碎片》 “短時記憶障礙是因為海馬體被損傷而導致的?!?/strong> 這是一部涉及到認知心理學的電影。男主角在受傷之后變成了一條只擁有七秒記憶的金魚,永遠忘記剛剛發(fā)生了什么。所以,他只能通過無數(shù)的小紙條和紋身,來記錄之前發(fā)生的事情,為愛妻報仇。影片采用彩色和黑白兩條主線交錯敘述,相當有趣燒腦。你可以同男主角一起體驗不知道剛剛發(fā)生了什么的一頭霧水之感……看完之后可能會從此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的海馬體…… 《心靈捕手》 “電影中的咨詢過程主要運用了共情和積極關注這樣的人本主義技巧?!?/strong> 提到電影中病患和醫(yī)護的關系,基本上都是各種對立,看看《飛越瘋人院》就都明白了。 不過,《心靈捕手》可以算是一部很“科學”的心理學電影了。這部電影中,來訪者與咨詢師的關系很接近于現(xiàn)實中的咨詢關系。如果想了解真正的心理咨詢,不妨好好看看這部電影。 大部分心理學電影中,心理專家要么被描述成不道德或者無能的形象,要么就是擁有超能力、能看穿他人內心的先知者。實際上,無論是心理學家還是精神病醫(yī)生,都無法擁有讀心術和預知未來的能力。 此文乃不正經科普,僅供娛樂。如有心理學錯誤,歡迎指正。 文章轉自網(wǎng)絡。 |
|
來自: Confucius365 > 《書籍&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