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發(fā)《關于2015年列入教育部專家考察的申報設置高等學校的公示》,《公示》顯示,2015年列入專家考察的申報設置中東部地區(qū)本科學校36所,其中:18所學院更名為大學,新設本科高校17所,合并調整高校1所。 時至今日,高校改名,越發(fā)被視作吐槽對象。但在一開始,學院變更為大學,留給世人的,更多還是一種積極、正面的印象。按照最初的政策設計,以“校名升級”為標志的高校升格制度,乃是為了激勵辦學者能夠有所作為?!爸灰谵k學規(guī)模、學科數(shù)量、師資隊伍等方面滿足相應要求,學院便可升為大學”,這一簡單直白的游戲規(guī)則,的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有效鼓舞了一批學院銳意進取,發(fā)展壯大。 如果說,高校升格制度,曾經(jīng)很好地解決了二線院校的驅動力問題,并給主管部門提供了一種便捷化評判、嘉獎其辦學成果的方法;那么,隨著時間的推延,這一機制的內在缺陷以及消極后果,也越發(fā)暴露出來。這一方面表現(xiàn)為,助長了高校辦學的形式化、投機化;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大學教育的注水風險。求大求全的辦學取向,使得不少“新大學”變得大而無當、名不副實。 在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一樣的高校升格制度,卻收到了迥異的效果。顯然,如今再盲目鼓勵高校變大、變全,已不合時宜。事實上,我們真正缺少的,是院?;谧陨韨鹘y(tǒng)和優(yōu)勢沉淀,而發(fā)展起來的細分式、特色化的精致辦學模式。過去,學院升為大學,便可獲得不菲的“更名紅利”,這在今天看來無疑是荒誕的——有限教育資源的分配,只能基于相關學校的自身需求與辦學效益,而不應僅僅看重其名號或身份。 圍繞高校更名事件,民間與官方明顯的立場區(qū)分,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提醒。那就是,當高校升格機制,越來越失去效率和引導力,我們是否該尋找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對二線院校的辦學工作進行評價和激勵?在這其中,又該如何引入民眾的視角,如何回應社會的關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