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全書前22篇中共有205方,用半夏組方30方,而以半夏命名者達(dá)14方,另有2方(白術(shù)散方、竹葉湯方)加減中提到了半夏,用半夏者共涉及12篇,可見其用之多、廣。傳統(tǒng)認(rèn)為半夏生用辛烈性毒,強(qiáng)調(diào)炮制后使用,但仲景方不僅生用而且內(nèi)服,關(guān)鍵在于其用之妙。 原藥用法 生用 指不經(jīng)炮制的半夏直接入藥,有24方生用,占多數(shù),體現(xiàn)仲景用半夏之主要特色。 洗用 共有6方提到半夏(洗),即射干麻黃湯、大柴胡湯、赤丸方、小青龍湯、半夏瀉心湯、大半夏湯。尤大半夏湯方強(qiáng)調(diào)“洗完用”。洗是指用開水浸洗半夏7次,致表面黏液(滑)干凈為止,即所謂水制法,屬中藥炮制方法之一。 特殊配伍, ` 赤丸方中,半夏雖與相反藥烏頭同用,但其卻與茯苓配伍共奏化飲降逆止嘔之效;半夏伍麻黃,共奏蠲飲通陽之功,如半夏麻黃丸;半夏伍麥冬,如麥門冬湯,方中大量的麥冬配半夏,則無滋膩礙胃、生痰之弊,少量的半夏得麥冬則無溫燥傷陰、助火之嫌,可謂相得益彰。 其他如栝樓薤白半夏湯方、附子粳米湯方、甘遂半夏湯方、大半夏湯方等,沒有明確的配伍關(guān)系,諸藥同用,共奏藥效。 《金匱要略》205方所用藥中,惟半夏劑量單位最多,百分、兩、升、斤、枚等。如鱉甲煎丸方用一分,奔豚湯方用四兩,小柴胡湯用半斤,厚樸麻黃湯用半升,射干麻黃湯用八枚等。單位各不相同,劑量亦不同。 2.單位相同,劑量亦有別 如用枚者,射干麻黃湯用八枚,甘遂半夏湯用十二枚,而在白術(shù)散方加減中,有用“半夏大者,二十枚”之多;用升者21方中有17方用半升量,如甘草瀉心湯方;用一升量者4方,如麥門冬湯,惟大半夏湯用量最大達(dá)二升。 劑型 丸劑,共4方,鱉甲煎丸方、赤丸方、半夏麻黃丸方和干姜人參半夏丸方?!巴枵呔徱病?,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緩之性,逐漸成功。 散劑,僅1方,即半夏干姜散方?!吧⒄呱⒁病?,取其散之性也。 湯劑煎法特點(diǎn) 諸藥久煎取濃.如小半夏方后曰“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意在久煎取濃,以減輕生半夏的毒性,同時(shí)也可推測煎藥時(shí)間需較長。 諸藥同煎后,去渣再煎其藥汁取濃。如大柴胡湯方后曰“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可推斷最后火需要三升藥汁,相對一斗二升來講,濃度遠(yuǎn)遠(yuǎn)增加,故為去渣再煎取濃。 諸藥同煎,取較多藥汁。如麥門冬湯方,“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其藥汁最較多,濃度相應(yīng)就較低。 先煮麻黃。如射干麻黃湯方,小青龍加石膏湯方,越婢加半夏湯方,小青龍湯方,其方后均曰“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即先煎麻黃取汁。 先煮小麥。如厚樸麻黃湯方,“先煎小麥?zhǔn)?,去渣,?nèi)諸藥”。 先煎半夏。如生姜半夏湯方,后曰“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 丸劑制備) 煉蜜為丸 如半夏麻黃丸,方后云“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 姜汁糊丸。如干姜人參半夏丸,方后云“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米胡為丸,如悟子大”。 以藥煎成丸 如鱉甲煎丸,后注“《千金方》曰‘鱉甲煎和諸藥為丸’”。 服法 湯劑服藥時(shí)間與次數(shù)有:日三服,如射干麻黃湯方;日三夜一服,如半夏厚樸湯方,日再服,如小半夏湯方,小半夏加茯苓湯方;頓服,如甘遂半夏湯方。 丸劑多飲服,但赤丸用酒送服,取其溫?zé)彷p物之性,以助藥力,亦日三服。 散劑,即半夏干姜散煎汁后再服為服法之一特色。 綜觀全書,生半夏雖有毒,但醫(yī)圣仲景不僅生用而且內(nèi)服,關(guān)鍵在于活用、妙用。不僅與其合理配伍有關(guān),而且還與其煎服法有關(guān),仲景半夏藥法應(yīng)用方后有明確規(guī)定。徐大椿云“煎藥方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北疚膬H以半夏為例分析,提倡講究藥法合理準(zhǔn)確運(yùn)用,不可忽視。 (劉 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