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民心者得天下,壟資源者占先機,創(chuàng)模式者獲宏圖,朋友就是財富,朋友多了就是驕傲。我們愿意結識廣大有志之朋友,有情之朋友,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交流,共同創(chuàng)業(yè)……!有緣人才能走在一起,有心人才能達成目標,有愛的人才能享受快樂,有智慧的人才能贏得天下。
更多精彩、更多內容,請關注“膠州市隋洪志牙科”微博、微信和客戶端。
訂閱號:jzzyyk 服務號:zykqhl

遠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有先民在膠州這塊地方定居,他們用石斧、石鏟、石刀為工具,耕作漁獵,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具有濱海特點的大漢口文化和龍口文化。夏、尚時期,膠州地屬萊夷。周初,武王“封少昊之裔茲輿期為莒子,都于計”。計,即計今城,原址約在今南關城子村。西周時期,膠州境內還封有一個介國,都城在今南杜村鄉(xiāng)趙家城獻附近?!读凶印芬粫涊d:“今東方介國,人人通曉六畜之聲。”當時,介人不僅已開始飼養(yǎng)家畜、家禽,并且已開始用牛耕地,用馬拉車。公元前600多年時,介國開始衰落,后來,計、介兩國都被齊國吞并。到了秦代,天下歸一,始皇帝贏政在原齊地設立了瑯琊、膠東和臨淄等五郡,郡下置縣。 公元前221年,秦在原介國的屬地上設立了黔陬縣,歸瑯琊郡管轄?,樼鹂さ闹嗡驮O在現(xiàn)在膠南的瑯琊鎮(zhèn)駐地——夏河城。西漢之初,境內除黔陬縣外,還陸續(xù)建立了計斤、柜和祓四縣,計捭并入了黔陬侯國,屬青州刺吏部東萊郡管轄。柜并入瑯琊的瑯琊縣。 公元198年,漢獻帝建安三年,雙撤掉了北海國,設置城陽郡(治所設在東武,今諸城)。黔陬縣又隸城陽郡,直至三國魏時。到了公元37年,東漢朝廷撤銷了計斤、邞、柜和祓四縣,計斤并入黔陬侯國,屬青州刺吏部東萊郡管轄。柜并入琊郡的瑯琊縣。公元198年,漢獻帝建安三年,雙撤掉了北海國,設置城陽郡(治所設在東武,今諸誠)。黔陬縣又隸城陽郡,直至三國魏時。 晉代,城陽郡治所由莒縣移至黔陬,后又改城陽郡為高密國,以前膠河西岸的黔陬為國都(在今鋪集鎮(zhèn)黔陬村東),史稱西黔陬城。東黔陬城就是當年的介國都城。南北朝時,黔陬縣屬高密郡。后高密郡被撤,雙歸屬北??ぁ9?/span>529年,北魏始設膠州(以境內有膠河而定州名為膠州),州治設在東武城(現(xiàn)在的諸城市),轄東武、高密、平昌三郡,共十四個縣。黔陬縣屬于膠州高密郡。公元556年,黔陬縣改設平昌郡。公元585年,膠州改名為密州。隋初,撤平昌郡。公元596年,設膠西縣,管轄膠河、墨河之間的一片地方,歸屬高密郡。公元605年,撤黔陬縣,并入膠西縣。至此,黔陬從設縣到撤銷,經(jīng)歷了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等朝代,風風雨雨,歷時827年。公元623年,唐王朝撤銷了膠西縣,并入高密縣,在原膠西縣的東部臨海處設立了板橋鎮(zhèn),就在現(xiàn)在膠州城區(qū)內的西北部,老百姓叫做土城口的地方。自此,由于這里海路通達,對外貿易逐漸興盛起來, 到了宋初,板橋鎮(zhèn)已經(jīng)發(fā)展成當時我國北方惟一的海關重鎮(zhèn)。公元1087年,北宋設膠西縣,第二年又把板橋鎮(zhèn)改為膠西縣,并在這里設立提舉市舶司,為當時金國五處市舶司之一,提舉市舶司還兼臨海軍使。金代,膠西縣隸屬山東東路密州,境內設三大名鎮(zhèn):張倉鎮(zhèn)(在今膠南市張倉村)、染鄉(xiāng)鎮(zhèn)(在今膠州市良鄉(xiāng)村)和陳村鎮(zhèn)(在今膠州市大店村)。元初,復設膠州,轄高密、即墨、膠西三縣,州治設在膠西縣城。到公元1369年,明朝又撤銷了膠西縣,在其城立膠州署,領高密、即墨二縣。兩年后,膠州建州署于內城。清代,行政區(qū)劃沿襲明制,膠州隸屬無大的變動。公元1734年,清政府裁靈山衛(wèi),將其地并入膠州。1904年,膠州升為直隸州(與府平級),直屬山東布政使司,仍轄高密、即墨兩縣。當時,膠州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商賈如云,“金膠州”美稱遠播九州。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裁膠州,設膠縣,歸山東省膠東道管轄。1925年,改設萊膠道,駐膠縣。1927年,萊膠道撤銷,膠縣又直屬山東管轄??谷諔?zhàn)爭爆發(fā),戰(zhàn)火延至膠州。1938年1月,膠州被日軍侵占。此后,中國***領導人民組織地方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在白色恐怖之中幾度建立膠州地方抗日民主政權,曾先后隸屬于中國***領導的膠東行政區(qū)南海專區(qū)、濱海行署第一專署、膠東行署、濱北專署等。1947年11月21日,膠城徹底獲得解放,國民黨殘部潰退嶗山,膠縣民主政府入城辦公。此后,膠縣縣界、區(qū)劃時有變化,隸屬也不穩(wěn)定。1949年,膠高、膠河兩縣撤銷后,部分地區(qū)歸并,成為膠州市現(xiàn)行區(qū)劃。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5月,濱北專署撤銷,設膠州專署,膠城為膠州地委、專署駐地。1956年4月,撤銷膠州專署,膠州改為屬昌濰專屬。1958年,膠縣劃歸青島市管轄。1961年,重歸昌濰專區(qū)。1978年,再度劃歸青島市。1987年2月12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縣級),原膠縣行政區(qū)劃改為膠州市行政區(qū)域,由青島代管。 膠州城位于山東半島西南隅,膠州灣西北岸,膠濟鐵路近東端南側,是膠東半島通往內陸,青島港連接京、滬等城市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在交通運輸和軍事戰(zhàn)略上非常重要,歷來為兵家常爭之地。歷代統(tǒng)治者為了防守之需,曾多次重修或加固城墻,并形成了內外兩城之勢。城外建了喬、灌結合的寬幅林帶,環(huán)繞在城郭周圍。城內多是青磚青瓦的四合院建筑,大云廈紅柱子,木格子紅色窗戶,青門樓漆黑的大門,古樸典雅,別具一格。 內城位于全城的東北隅,其中東北一段城墻與外城墻相連。內城始建于元順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修,洪武八年改砌以磚。城墻磚每個重二十六斤,磚縫系用石灰拌豆?jié){粘合。城墻體分內外兩層,中間用三合土夯實,墻頂用磚鋪平,墻高三丈二尺,厚一丈五尺,能行車走馬。全城直徑僅一華里、周長四里的小內城,只留有東、西、南三個各帶甕城的城門,城墻是戰(zhàn)爭中用于防守的墻垣,城門則是防線上的弱點,為了加強防衛(wèi),在隨墻而辟的城門之外,再筑起一道重門,用以構成里門之外的又一道防線,里外門之間的圍合空間猶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此'小城'即謂之'甕城'。戰(zhàn)時,甕城為守城將士提供了同敵人迂回的絕好條件,風水家則借甕城以'避煞' ,而十分現(xiàn)實的是甕城足以遮避來自郊外的風塵。中國翁城之制起于漢,北城墻上建一北極臺,高高的城臺上筑一座鎮(zhèn)武廟。東門曰迎陽門,西門曰用成門,南門曰鎮(zhèn)海門,均建有雙重飛檐,雕梁畫棟的高聳城樓,堅固高大,易守難攻。內城駐有政府機關和少量居民。 外城始修于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改砌以磚。城墻(也叫圍子)里面填土相依,高三丈,直徑五華里余,周長四千余丈(二十余華里)。筑有七座城門,且座座有名,東、西、南、北分別曰同德門、鎮(zhèn)華門、永安門和阜安門。東北、西南方亦留有城門,曰奎光門和順德門。西南門與西門之間還有一門,曰永順門。另外,于東西兩面城墻上還開有六個水門。云溪河水和墨水河水進出水門穿城而過。城中心是商業(yè)區(qū),四關為居民區(qū)。 膠州的老城墻在建國初,幾乎是完整的,內城的三個門,外城的七個門雖然經(jīng)歷解放戰(zhàn)爭五次解放膠州城,但城門和甕城基本完好。倒是建國后的城市交通建設,和1956年的“古為今用”運動,使得膠州的老城墻徹底地破敗了。所謂的“古為今用”,是一場號召膠州市民拆城墻磚作為救災賑濟經(jīng)費來源的運動。在人民大軍的海洋中,老城墻終究破敗了。城墻被道路截斷,十個內外城門,被拆的只剩下殘垣斷壁了,作為城門的“門”則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到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成群結隊的職工、干部、學生、家庭婦女擺開戰(zhàn)場,你追我趕,將取下的城磚運回本單位筑防空洞,用鐵鎬鐵锨,徹底毀滅了這六百多年來雄鎮(zhèn)四方的巍巍長城。與傳統(tǒng)的城墻有所不同的是,膠州的外城墻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有些曲折的變線。 膠州古城古今街巷名 膠州古城,蒙古憲宗蒙哥七年始筑,元末毀于戰(zhàn)火。自明朝洪武初年,由千戶袁貞重筑,洪武八年(1375年)再由千戶申義以磚石砌城墻。周長2公里,城墻高10米,城墻厚4米。設三門:東曰迎陽門、南曰鎮(zhèn)海門、西曰用成門,城北雖未設門,而城墻之上仍建有城樓,名曰鎮(zhèn)武廟、(俗稱北極臺)鎮(zhèn)武廟樓同門樓,建筑工整對稱。城門之上各建有城樓,巍峨高大,城門并設有甕城。所謂“甕城”,即是把原來單層城墻增建,分為向內、向外弧形雙層城墻,并設有兩道城門,由于其狀如“甕”故稱之為“甕城”。城墻是戰(zhàn)爭中用于防守的墻垣,城門則是防線上的弱點,為了加強防衛(wèi),在隨墻而辟的城門之外 ,再筑起一道重門,用以構成里門之外的又一道防線,里外門之間的圍合空間猶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此'小城'即謂之'翁城'。戰(zhàn)時,甕城為守城將士提供了同敵人迂回的絕好條件,風水家則借甕城以'避煞' ,而十分現(xiàn)實的是甕城足以遮避來自郊外的風塵。中國翁城之制起于漢,每道城門有兩扇大門,用厚木包鐵打造而成,甚是堅固牢靠,晚上城門按時關閉、早晨定時開放,平時有人站崗把守。城墻之上平坦寬敞,對內對外按一定寬度尺寸,筑有許多城垛口,為古時作戰(zhàn)時之用。城墻之外辟有壕溝,溝寬約20米,溝深近10米,溝中水深,人不能過。城門壕溝之上設有吊橋,平時放下供人通行,遇有戰(zhàn)爭,即把橋吊起,阻敵人于城門之外。四隅有角樓、沿城四周緣邊筑有鋪舍17所,俗稱內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始筑外城,括四關,隨地形而建,周長近15公里,清同治四年(1866年)竣工,俗稱圍子。外城內側培土、外側用青磚砌成。頂端筑有城垛口,外城建有7個城門:東門同德門、西門鎮(zhèn)華門、南門永安門、北門阜安門、從北門向東南是奎光門、從西門向東南是永順門、再向東南是順德門、并設有六個水門(窯灣水門、郭家莊水門、順德水門、核桃園水門、響堂水門、東花園水門)至此,膠州的街地名稱才真正固定下來,演變成以后的州城區(qū)域,膠州城建于元,歷明、清、民國,至今600余年。 明、清、民國,膠州城街道名稱,隨城區(qū)發(fā)展,屢有變更,清道光年間已具規(guī)模,面積達12平方公里。到解放前城內有214條街巷,22座橋梁,287家作坊,40多處道觀廟宇,還有州署、書院、義塾和眾多工藝精湛的房舍。1966年秋,古建筑物橫遭破壞。 膠州街道名稱,歸納起來,可分為7類。 一、 以廟宇、遺址得名: 有文廟南街、文廟西街、將軍廟街、關帝廟街、八蠟廟街、十不全廟街、大寺廟街、楊家廟街、岳廟街、朱道士廟街、伏魔庵街、白衣廟街、海廟街、火神廟街、馬王廟街、城隍廟街、城隍廟后街、藥王廟前街、藥王廟后街、靈神廟前街、靈神廟后街、祠堂廟街、三官廟街、薛家廟街、伴官街、天后宮街、玉皇宮街、王母宮街、水營庵街、太平庵街、茶庵街、無量殿街、鐵瓦殿街、南坦街、北坦街、春場街、文昌閣南街、文巷街、北極臺后街、大覺寺街、寺門首街、紋院大街、達子塋街、連家園街、將軍墳街、土城口街、石門口街、雙龍口街、享螳南街、響螳北街、南貫街、水寨街、舊協(xié)署街、雙女井街等。 二、以市場、店鋪得名: 有姜行街、大魚市街、花行街、糧食市街、小魚市街、地瓜蔓市街、簸萁市街、扒市街、地瓜干市街、舊驢市街、錢市街、鐵市街、山貨市街、舊估衣市街、新錢市街、劈柴市街、糠市街、菜市街、果木市街、面市街、洼草市街、地瓜市街、工夫市街、長安街、碗市街、鹽豬店街、駱駝市街、遠望店子街、店子街等。 三、 以姓氏得名: 有匡家街、孫家街、欒家街、法家街、姜家街、崔家街、王家莊街、郭家莊街、黃家屯街、王家捎門里街、姜家巷、邢家巷、苑家巷、辛家胡同等。 四、以建筑物得名: 有下驢橋街、大石橋街、長尾巴橋街、進士橋街、大橋街、轂輪橋街、平橋街、五步三座橋街、沿墨橋街、安樂橋街、小橋南頭街、蜚虹橋街、葛家橋街、破橋街、東門里南街、東門外街、西門里街、西門外街、南門里街、南門外街、阜安街、東城濠街、南城濠街、西城濠街、倉廒后街、后所街、捎門里街、闌干井街、沙井街、小井街、方井街、大井街、三眼井街、窯頭街、北窯頭街等。 五、 以自然地理實體得名: 有小灣崖街、金溝崖街、前河崖街、南寨溝街、小河崖街、鴨綠灣崖街、沙灘南崖街、后灘子街、芙蓉灣街、窯灣街、皮球灣街、河頭源街、白水泉街、四魁嶺街、分水嶺街、摩天嶺街、梁山坡街、葫蘆峪街。 六、 以園林得名: 有臭七園街、東花園街、崔家園街、花園后街、楊家花園街、快活林街、棗樹林街、高家場街、黃家場街、北佛地街、等。 七、 以其特征和吉祥佳言得名: 有石頭路街、大石頭街、小石頭街、大十字口街、小十字口街、十字口街、墻劈縫街、蜈蚣街、斜流街、旗桿街、半間樓街、肖家樓街、地瓜地街、棘子塋街、衙署前街、打水巷、驢尾巴巷、陰陽巷、三元街、九曲巷、官材巷、北巷子、南巷子、麒麟街、老民院街、高升街、辛莊街、無名街、小珠屯街、辛街、西巷子街等。 八、 其中內城里的街道有: 東門里、城里南街、達子塋街、南巷、文廟南街、泮宮街、文巷、文昌閣南街、三元巷、倉廒巷、倉廒后巷、后所、將軍廟、小灣崖街、考院大街、十字口街、南門里、舊協(xié)署街、文廟西街、南巷子、西門里、北巷子、衙署前街、北極臺后街。 【板橋鎮(zhèn)】早在秦漢時期,山東半島就開辟了通往日本的海上航線,而發(fā)展到了唐宋時期,膠州板橋鎮(zhèn)已經(jīng)成為了重要的港口,唐武德六年(623),在今青島膠州市區(qū)設板橋鎮(zhèn),海上貿易肇興。宋元三年(1088),又設密州板橋鎮(zhèn)市舶司,管理內外航務和中外商人的海上貿易,抽取進出港口的貿易關稅。為宋代北方唯一對外開放港口。 【膠萊運河漕運】元至元十七年(1280),萊州人姚演建議開鑿膠萊運河,以縮短千里海程,利于南糧北運。至元十九年(1282)八月,在原膠河和膠萊北河的基礎上開通了從膠州灣麻灣口到萊州灣海倉口的膠萊運河。至元二十一年(1284)通過這條運河運糧達3600萬公斤,占該年江淮漕糧的60%。因大型糧船不能直接駛入運河,必須在塔埠頭過駁中轉,由是膠州灣內船舶云集,碼頭岸邊倉廒棋布,是為膠州灣航運空前繁榮的一年。
成功需要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