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定義: 鼓脹是因肝脾受傷,疏泄運化失常,氣血交阻致水氣內停,以腹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四大難癥之一。 中醫(yī)文獻中的“水蠱”、“蠱脹”、“單腹脹”、“蜘蛛蠱”,皆屬積聚的范疇。 (二)文獻簡介 鼓脹病名,最早見于《內經》、《靈樞·水脹篇》“鼓脹何如?歧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腹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陛^詳細地描述了鼓脹的特征。 張仲景《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篇》有心水、肝水、脾、肺、腎水的論述,認為與肝脾腎三臟功能障礙有密切關系。 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不但提出了“水蠱”的病名,還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載:“若唯腹大,下法不去,便針臍下二寸入數分,令水出,孔合,須腹減乃止?!?/p> 《諸病源候論》明確提出鼓脹的病因與寄生蟲有關。(血吸蟲、癆蟲) 金元以后,對本病的認識更加深入,治療方法更加靈活多樣。 明·李挺《醫(yī)學入門·鼓脹》“凡脹初起是氣久則成水……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更斷鹽醬”對鼓脹的病理過程及治法有精辟的認識。 明·張景岳在病因方面指出“少年縱酒無節(jié),多成水鼓?!?/p> (三)范圍 就西醫(yī)學而言,肝硬化、腹腔內腫瘤、結合性腹膜炎等形成的腹水,均可參照本節(jié)辨證論治。 二、病因病機 總之,鼓脹由情志所傷、酒食不節(jié)、勞欲過度、脾虛食積、血吸蟲感染、黃疸、 積聚變遷等病因引起,其病機主要是肝脾腎功能失常,導致氣滯、血瘀、水飲互結于腹內,以至腹部日漸脹大。初起重在肝脾,肝氣淤滯,脾運化失常是形成鼓脹的基本病理,又因肝脾腎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在病理上互相影響,肝脾病變日久累及于腎,腎之氣化失常,不能化水液,致水濕內停,是鼓脹加重的主要因素,三者關系如下: 三、診斷 (1)病史:詢問患者詢問患者有無情志損傷,酒食不節(jié),勞欲過度史,有無黃疸、積聚及血吸蟲感染史等。 (2)臨床表現:初起脘腹作脹,腹膨大,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或移動性濁音。繼則腹部脹滿高于胸部,重者腹壁青筋暴露,臍孔突出。 (3)常伴乏力、納呆、尿少、出血傾向等??梢娒嫔S、黃疸、肝掌、蜘蛛痣。 四、相關檢查 臨床檢查:血常規(guī)、肝功能、乙肝三對、凝血功能、肝、脾及腹部B超或者CT: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蛋白/球蛋白降低或倒置,丙種球蛋白升高,白細胞及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可延長,均有助于診斷。 五、鑒別診斷 1.與水腫鑒別:水腫病證病位多在肌膚,病因為外感邪氣、飲食不節(jié)或勞倦太過 等,病變臟腑在肺脾腎,其病機為肺失宣降、氣化不行。其臨床表現,初起從眼瞼部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四肢以及全身,亦有從下肢開始水腫,后及全身,皮色一般不變。臨床上以此而和積聚相區(qū)別。 2.與積證鑒別:積證是指腹內結塊,或脹或痛,后期可出現鼓脹,為鼓脹之因。 鼓脹以腹脹大為主癥,可無結塊。臨床上以此而和積聚相區(qū)別。 六、辨證論治 (一) 辨證要點 1.辨標實 偏于氣滯,兼次癥常有兩脅脹滿,善太息,噯氣,或得矢氣后腹脹稍緩,口苦脈弦等;偏于血瘀,兼次癥常有四肢消瘦,腹壁脈絡顯露,脅下或腹部痞塊,面色黧黑,面頰、胸臂血痣或血縷,肌膚甲錯不潤,手掌赤痕,唇及爪甲色黯,舌邊尖瘀點、瘀斑等;偏于水停,兼次癥常有腹脹之形如囊裹水,或腹中有振水音,周身困乏無力,溲少便溏,或有下肢浮腫等。腹部膨隆,臍突皮光,噯氣或矢氣則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為“氣鼓”;脹病日久,腹部脹滿.青筋暴露,內有徵積,按之脹滿疼痛,而頸胸部可見赤絲血縷,為“血鼓”。腹部脹大,狀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為“水鼓”。 2.辨本虛 偏于脾氣虛,兼次癥常有面色萎黃,神疲乏力,納少不馨,舌淡,脈緩等;偏于氣陰兩虛,兼次癥除脾氣虛癥外,還可見口干不欲飲,知饑而不能納,形體消瘦,五心煩熱,舌紅體瘦而少津等;偏于脾陽虛,兼次癥常有面色蒼黃,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體胖,脈沉細無力等;偏脾腎陽虛,兼次癥除有脾陽虛癥外,還可見腰膝冷痛,男子陰囊濕冷,陽痿早泄,女子月經先期,量少色淡等;偏于肝腎陰虛,兼次癥常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心煩少寐,顴赤烘熱,兩鼻衄血,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等。 (二)治療原則 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總以攻補兼施為治則。臨床應按照氣滯、血瘀、水停、正虛的不同側重,在理氣消脹,活血化瘀,利尿逐水,扶正培本諸法中化裁,早期以祛邪為主,中期和晚期,均宜攻補兼施,中期以利水消脹為目的,晚期應重視嚴重并發(fā)癥的防治。 (三)分證論治 鼓脹的證治,根據病程和正邪關系,分為初期、中期、晚期。一般發(fā)病初期,多肝脾失調,氣滯、血瘀、濕阻互結于腹;初期遷延不愈,正氣漸傷,轉入中期,正虛而邪盛;至晚期,正氣漸衰,邪氣留戀,并有吐血、便血、昏迷、懸飲等各種并發(fā)癥相繼出現。 1.鼓脹早期 主癥:腹大脹滿,鼓之如鼓,持久不減。 兼次癥:脅腹脹滿或疼痛,納食少馨,食后脘腹脹滿益甚,以噯氣或矢氣為快,肢體沉困乏力,小便短少。 舌脈:舌質暗,或有瘀點,苔白膩;脈弦滑。 分析:肝氣郁滯,脾運不健,氣滯不暢,血脈瘀阻,濕濁停留而壅塞于腹中,故腹大脹滿。因氣滯血瘀偏重而濕濁尚輕,故腹脹而叩之如鼓。病之根深勢篤,故持久不減。肝失條達,經氣痹阻,故脅下脹或疼痛。脾胃不健,納運失司,故納食少馨,食后脘腹脹滿益甚,噯氣或矢氣后,氣機稍動,故自覺為快。氣壅濕阻,水道不利,故肢體沉困乏力,小便短少。舌質暗或有瘀點,苔白膩,脈弦滑,也是氣血瘀滯,濕濁蘊積之證。 治法:理氣和血,行濕散滿。 方藥:以木香順氣散[ ]為主方。方中枳殼、木香、青皮、陳皮、川樸、烏藥上中下三焦氣機一起疏理,再配合香附、川芎、桂心,氣血并調,以期氣血調暢而消腹脹;蒼術、砂仁理脾行濕以散滿;甘草和中。 若脅下脹滿或疼痛明顯時,加柴胡、郁金、延胡索、蘇木等疏肝理氣止痛之品。若脅下痞塊,痛如針刺,可加赤芍、丹參、三棱、莪術、生牡蠣等活血行痹,軟堅散結之品。若納食少馨,食后脘腹脹滿,可加保和丸[ ],以消食導滯。若肢體沉困,小便短少,可加車前子、澤瀉、豬苓、茯苓等化濕利水藥物。腹脹明顯時,也可加黑白丑、大腹皮、萊菔子、薤白等以下氣除滿消痞。余毒未清者,加入板藍根、土茯苓、虎杖等清熱解毒藥。 2.鼓脹中期 主癥:腹大堅滿,撐急,動之有振水聲。 兼次癥:面色蒼黃無華,神疲肢怠,脘腹痞脹,不敢進食,口渴不欲飲,頸部、面頰或胸背部散在紅痣血縷,腹皮脈絡怒張,手掌赤痕,大便或秘或溏,小便短少。 舌脈:舌質淡,體胖有齒痕,或紫暗,或有瘀斑,舌苔厚膩;脈沉細滑。 分析:鼓脹遷延,氣、血、水蓄積腹中日趨嚴重,故腹大堅滿,撐急。水濕停蓄腹中,故動之有振水聲。病邪久羈,肝脾腎敗傷,故面色蒼黃無華,神疲肢怠。脾胃不運,氣機轉樞不利,則脘腹痞脹,不敢進食,進食則痞脹益甚。水濕不化,水精不布,故口渴不欲飲,大便或秘或溏,小便短少。血脈瘀阻,故面頰、頸部或胸背部散在紅痣血縷,腹皮脈絡怒張,手掌赤痕。舌質淡,體胖有齒痕,或紫暗,或有瘀斑,舌苔厚膩,脈沉細滑為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正氣敗傷,氣、血、水邪盛之象。 治法:扶正行氣,化瘀利水。 方藥:扶正以四君子湯[ ]加黃芪、黃精為主方;活血化瘀、行氣利水以調營飲[ ]為主方,方用四君子湯和黃芪、黃精健脾益氣以扶正,黃芪、黃精用量宜大。雖然肝脾腎三臟俱傷,治當從后天脾胃調治入手,以資化源。調營飲中當歸、川芎、赤芍等以活血化瘀;莪術、延胡索、大黃以行氣活血;瞿麥、檳榔、葶藶子、赤茯苓、桑白皮等以行氣利水;陳皮、大腹皮、白芷理氣消脹;細辛、肉桂溫陽利水;炙甘草、姜、棗調和諸藥。 若腹水明顯,伴下肢浮腫,舌苔白膩,可加干姜、桂枝或肉桂、附子,振奮脾陽,也可再加澤瀉、赤小豆、防已等增強除濕利尿之力,或應用實脾飲[ ]以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若腹大堅滿,脘腹撐急,煩熱口苦,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弦數,為濕熱互結,濁水停聚所致,可選用中滿分消丸[ ]既可清熱化濕、理氣燥濕、淡滲利濕,又能護衛(wèi)中焦。 若濕蘊化熱而發(fā)黃,則應加茵陳、土茯苓、金錢草等清利濕熱之品,或加用茵陳蒿湯[ ];若小便赤澀不利,可加滑石、通草、蟋蟀粉以利竅行水;若氣陰兩虛,舌質嫩紅,可加沙參、玉竹、麥冬以養(yǎng)陰益胃;若氣血兩虛,舌淡,心悸少寐,可加當歸、首烏、阿膠等以養(yǎng)血寧心;若濕濁中阻,胃失和降,惡心嘔吐,可加半夏、陳皮、生姜、竹茹等和胃降逆;若伴有齒衄、鼻衄,可加入滋陰清熱、涼血止血之品,如女貞子、旱蓮草等。 治療此期鼓脹患者,常用木香、大腹皮、檳榔行氣消脹,兼可利水。益母草、澤蘭、水紅花子活血祛瘀,也兼除濕。白術、豬苓、茯苓、車前子,專司利水除濕。黃芪、黃精健脾益氣,扶正祛邪。標本兼顧,以期消除脹滿。 假若腹水嚴重,常法治療不效時,也可以選用攻逐利水的方法。使用這—治法,應該掌握如下原則:腹水嚴重,腹脹撐急難忍;患者當能承受攻逐之力,脾腎未敗;中病即止,或腹水退其七、八即止;攻逐之后,調理脾胃收功,以鞏固療效。常用方劑以舟車丸[ ]、十棗湯[ ]化裁為用。 3.鼓脹晚期 1)正虛邪戀 主癥:腹大脹滿不舒,早寬暮急。 兼次癥:神倦懶動,氣短聲怯,骨瘦如柴,面色蒼黃或胱白,或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男子陽痿,女子停經;或五心煩熱,肌膚甲錯,頭暈耳鳴,少寐盜汗等。 舌脈:舌質淡,體胖,苔白,或舌紅少苔;脈沉細弱。 分析:氣、血、水停留日久,脾腎敗傷,無以化氣,進一步加重水濕的蓄積,故仍見腹大脹滿不舒,隨正氣消長而有早寬暮急的變化。正氣虧虛,則神倦懶動,氣短聲怯。化源不充,精血難生,則骨瘦如柴,面色蒼黃或咣白。若偏于脾腎陽虛,陽衰陰盛,故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男子陽痿,女子停經,舌淡胖,脈沉細無力。若偏于肝腎陰虧,陰虛火旺,則五心煩熱,肌膚甲錯,頭暈耳鳴,少寐盜汗,舌質紅,少苔,脈沉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或滋補肝腎為主。 方藥:溫補脾腎以附子理中丸[ ]合濟生腎氣丸[ ]化裁。滋補肝腎以麥味地黃丸[ ]或滋水清肝飲[ ]為主。以附子理中丸溫中健脾,振奮中陽;以濟生腎氣丸溫腎助陽,化氣行水,脾腎陽虛者,兩方可以交替服用。麥味地黃丸能使肝脾腎之陰一起補養(yǎng);滋水清肝飲既滋補肝腎,又能疏肝健脾活血。方中熟地、山藥、山萸肉滋陰補腎,柴胡、當歸、白芍、山梔、丹皮疏肝氣、養(yǎng)肝血、泄肝火,茯苓、澤瀉健脾利水.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 此期正虛為主,治療時只宜緩圖,不可求其速效,更不能以治標法投之,本期也可由于各種誘因的作用,變?yōu)楸咎摌藢嵵C,又當以中期之法處理。 2)鼓脹出血 主癥:腹大脹滿伴出血。輕者大便色黑,如柏油樣。重者嘔吐物中夾有鮮血或血塊,汗出肢冷或吐血盈碗盈盆,大便暗紅而溏薄。 兼次癥:口干口苦,胃脘灼熱,腸鳴腹脹,或心悸氣短 舌脈:舌質紅,苔黃,或舌淡;脈弦滑而數,或沉細而數。 分析:肝脾不和,中焦氣機壅滯,蘊久化熱。熱迫血絡,故吐血便血,口干而苦,胃脘灼熱,腸鳴腹脹。若氣隨血耗,氣血不足,則心悸氣短,汗出肢冷。舌質紅,苔黃,弦滑而數,為熱盛于中之象。舌質淡,脈沉細而數,為氣血耗傷之象。 治法:泄熱寧絡,涼血止血;氣血耗傷者予益氣固脫為法。 方藥:瀉心湯[ ]或大黃、白及、三七粉涼開水調為糊狀,慢慢吞服。藥用大黃、黃芩、黃連清胃瀉火,涼血止血。大黃粉、白及粉、三七粉涼血、止血、散瘀。若吐血、便血來勢猛烈,病位在賁門上下者,可先吞服大黃白及三七粉半次量,再用三腔管送入胃中,令胃囊充氣,再將食管囊充氣.以增強止血功效。若氣血耗損,汗出肢冷時,可煎服獨參湯,或生脈注射液[ ]或參附注射液[ ]靜脈滴注,以益氣固脫,或服黃土湯[ ]亦可。 3)鼓脹神昏 主癥:腹大脹滿伴神昏。先見煩躁不寧,逐漸嗜睡,終至昏迷?;蛳日Z無倫次,逐漸嗜睡,終至昏迷。 兼次癥:脘悶納呆,惡心嘔吐,大便不通。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或舌淡紅、苔白膩;脈弦滑數,或弦滑。 分析:陰虛血熱,復感邪氣易從熱化,蒸液成痰,引動肝風,內蒙心竅,故先煩躁不寧,逐漸嗜睡,終至昏迷。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也是痰熱之象?;蚱⒛I陽虛,濕濁內生,蒙蔽心竅,則先見語無倫次,逐漸嗜睡,終至昏迷。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滑也是痰濁之象。中焦氣機不利,胃失和降。故脘悶納呆.惡心嘔吐,大便不通。 治法:醒神開竅。 方藥:痰熱蒙閉心竅者,用局方至寶丹[ ],研化,吞服或鼻飼,以清熱涼開透竅。痰濕蒙閉心竅者,用蘇合香丸[ ],研化,吞服或鼻飼,以芳香溫開透竅。或用菖蒲郁金湯[ ]鼻飼,以芳香豁痰開竅,也可用醒腦靜[ ]或清開靈[ ]靜脈點滴,治療痰熱蒙閉心竅者效佳。 鼓脹晚期,出現懸飲,證見腹大脹滿日甚,伴見呼吸、轉側則胸脅疼痛加重,喘促不寧,甚則不能平臥,病側肋間脹滿,可用椒目瓜蔞湯[ ]加減以瀉肺祛飲,降氣化痰。藥用桑白皮、葶厲子、椒目瀉肺利水,炙麻黃、杏仁、桔梗以宣肺利水,蘇子、陳皮、半夏、茯苓、枇杷葉、瓜蔞皮降氣化痰。 七、轉歸預后 本病在臨床上往往虛實互見,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如攻伐太過,實脹可轉為虛脹,如復感外邪,或過用滋補壅塞之劑,虛脹亦可出現實脹的癥狀。鼓脹早期及時投疏肝理氣、除濕消滿之劑,可使病情得到控制。若遷延不愈,正氣漸傷,邪氣日盛,病情可進一步加重。若病至晚期,腹大如甕,青筋暴露,臍心突起,大便溏瀉,四肢消瘦,或見脾腎陽虛證,或見肝腎陰虛證,則預后不良。若見出血、神昏、痙證則為危象。鼓脹久治不愈可能轉化為癌證。 八、臨證要點 (1)鼓脹其為本虛標實之證,標實有氣滯、血瘀、水停的偏重。 (2)鼓脹早期以祛邪為主,多采用理氣化瘀、行水逐水諸法。中期攻補兼施,晚期當以補虛為主,陽虛溫補脾腎,陰虛滋養(yǎng)肝腎,并重視調理脾胃。 (3)鼓脹后期伴有黃疸往往難以消除,可考慮從瘀熱論治,重用清熱涼血之品,如丹皮、赤芍等藥。鼓脹后期腹水難以消除,可從調理脾胃著手,重用健脾利水之品,如生白術等藥,同時囑患者飲食上注意補充蛋白質。 (4)鼓脹后期水濕之邪未除,氣陰已傷者,尤為突出,提示患者預后不良,利水易傷陰,益陰易礙水,此時應標本兼顧,從健脾利水,滋陰養(yǎng)液入手進行治療。 (5)鼓脹的治療尤應注意飲食調節(jié),宜低鹽飲食,禁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油炸、粗糙、堅硬類食物。注意飲食營養(yǎng),食用蔬菜水果等富有維生素的食物。忌飲酒,少吸煙,避免與血吸蟲疫水接觸,避免接觸對肝有害的毒性物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