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當家戲”是振興戲曲第一要務陸軍 文匯報2015-09-08第5版
核心觀點 一個戲曲院團要發(fā)展,關鍵是劇目建設。我認為,一個有生命力的戲曲院團應該具備三種劇目:一是要有“看家戲”,即傳統(tǒng)骨子戲。它是劇種的精神血脈,是傳統(tǒng),是家底,是遺產。二是要有“當家戲”,就是在每個歷史階段,都要有符合那個時代觀眾審美趣味的劇目。三是要有“發(fā)家戲”,就是改變劇種等級的,也就是推動劇團發(fā)展、劇種發(fā)展的精品力作 一個戲曲院團要發(fā)展,關鍵是劇目建設。我認為,一個有生命力的戲曲院團應該具備三種劇目:一是要有“看家戲”,即傳統(tǒng)骨子戲。它是劇種的精神血脈,是傳統(tǒng),是家底,是遺產。二是要有“當家戲”,就是在每個歷史階段,都要有符合那個時代觀眾審美趣味的劇目。三是要有“發(fā)家戲”,就是改變劇種等級的,也就是推動劇團發(fā)展、劇種發(fā)展的精品力作。以淮劇為例,“看家戲”有很多,比如“九蓮十三英七十二記”就是難得的豐厚家底;“發(fā)家戲”也有,比如《吳漢三殺》《母與子》,特別是《金龍與蜉蝣》,當年問世時令其他劇種刮目相看;再看看“當家戲”,就比較局促了。其實,其他戲曲院團的情況也一樣。所以,上海戲劇事業(yè)建設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建設“當家戲”。 修煉三種“力”:定力、眼力、慧力 建設“當家戲”,我看至少要修煉三種“力”: 第一是定力,即藝術上要有自己的主見,不為各種誘惑所左右。戲劇生產從本質上說是很個性化的手工活,相當于小作坊。而現(xiàn)在一些戲曲院團卻成了如同當年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農村“下伸店”,甚至是某種指定產品的直銷店。“下伸店”的經營方式,僅僅是靠批發(fā)賺一點差價來維持生計。而小作坊有自己獨特的配方,盯住目標,很有定力,兢兢業(yè)業(yè)做一件事情,打造自己的品牌,日積月累,就贏得了市場。小作坊還有一個特點是不可替代性:積累越多價值越大。所以,我認為,一定要有小作坊意識。 此外,不客氣地說,我們的政策導向、獎項導向、市場導向、教育導向都不是太“給力”,有的還有各種硬傷。面對這樣的戲劇生態(tài),戲曲院團的掌門人了解自己劇種的氣質,揚長避短,保持思想和藝術的定力,就顯得格外重要。 第二是眼力。選擇什么樣的劇本搬上舞臺是影響戲曲院團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一個戲曲院團10年之內沒有一部像樣的戲,第11年立志要推出一部好戲,實際上它的藝術準備還只能與10年前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相銜接,藝術準備、人才準備、從業(yè)者的觀念、技能準備乃至這個劇種的生態(tài)準備,還是10年前的水平,這個空白與遺憾是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彌補的。所以,戲曲院團領導的眼力對劇團建設來說可是生死攸關。如果沒有新的戲劇觀,沒有良好的藝術判斷能力,其決策與評判的失誤,往往傷害的不僅僅一個劇本、一個劇團,一個劇種,有時候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到整個戲劇事業(yè)發(fā)展的走向。 建議上海的每個戲曲院團將近10年來上演的劇目列一個清單,從中可以看出,我們在保留與發(fā)展本劇種氣質方面有哪些斬獲,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做了哪些有價值的探索,在培養(yǎng)觀眾方面有哪些經驗與教訓,有沒有長期以經營“下伸店”的思路經營劇團等等,相信是不無益處的。 第三要有慧力。我不用魄力,是因為說魄力容易讓人想到“大制作”,而“大制作”是戲劇人對自己的藝術能力不自信的表現(xiàn),不值得提倡。上海的京、昆、越、滬、淮,包括滑稽戲,都是可塑性很強、藝術表現(xiàn)手段很豐富的劇種。仍以淮劇為例,它既能烹制出《金龍與蜉蝣》這樣有探索氣概、有人文意義的“帝王宴”,同時更能煎炒出民間意識強、直指觀眾心靈的充滿煙火味的“農家菜”。作為戲曲院團的掌門人,理應倍加珍惜這些優(yōu)厚的家產,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長處,組織力量,創(chuàng)造機制,著力捕捉新的創(chuàng)作題材、新的藝術人才,還要著力捕捉淮劇觀眾新的審美心理需求。這就需要智慧、謀略,需要運籌帷幄。 借觀眾之力、文學之力、新人之力 客觀地說,戲曲在江湖,地盤不大,關注人也不是太多。因此,振興戲劇,戰(zhàn)略上要舉重若輕,戰(zhàn)術上則要舉輕若重。我在這里就只提一點建議,一句話,兩個字:借力。 一借觀眾之力。戲曲題材要關注老百姓所思所盼所憂所慮所欲所求,要有煙火味。只有直抵普通人心靈的題材,只有安于淺近,才能穩(wěn)住老觀眾,贏得新觀眾。而普通老百姓感興趣的,他們所牽掛的內容,只要做好了,我相信,不僅戲曲觀眾喜歡,其他觀眾也會來捧場的。 二借文學之力。我有一個比較粗暴的判斷:就觀念而言,特別是“人學觀”而言,中國戲劇落后外國戲劇至少20年,而中國戲劇又落后中國文學至少10年。所以,尤其要提倡借助文學之力。文學的資源有兩種,一種是古典的,比如“三言兩拍”等;一種是現(xiàn)代的,比如優(yōu)秀的現(xiàn)當代小說等。改編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當我們一時還不具備以自己的原創(chuàng)力去完成一部優(yōu)秀劇目的時候,說不定借助文學的力量就可以做出來。 三借新人之力。當很多劇作家成為真正的名家大腕以后,其創(chuàng)作狀態(tài)很可能已開始走下坡路。所以不要盲目崇拜名家,要把熱情的目光更多地移向新人。把年輕人的創(chuàng)作潛能盤活了,就擁有了劇目建設的主動權,更樂觀地說,就擁有了未來。在這一點上,常見的問題是,說說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這需要決策者的眼光、境界與胸懷。 總之,做好了“借觀眾之力”、“借文學之力”、“借新人之力”這三篇文章,我相信,“當家戲”會有的,“發(fā)家戲”也會有的。 (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