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井里兩側(cè)鋪的是青磚,中間是石板。每周日下午二時,還是有公益專場演出的。

去另一個小院

進入另一個江南風味的洞天,亭臺,假山,……

進入內(nèi)堂,介個是叫“堂名燈擔”,鎮(zhèn)館之寶。舊時蘇州的大戶人家若請戲班子來家中唱戲,就請坐在里面。

旁邊有牌子做了詳細說明,就是外面用了玻璃罩子,拍的時候反光了。

換個角度,又拍了張,可惜,我這超爛的技術(shù),無論如何,拍不出它的精美。

出了大門,附近是評彈博物館,中張家巷3號。門口有拉黃包車聽評彈的銅像。

蘇州評彈,盛行于江南一帶的曲藝形式,是評話和彈詞的總稱。起源于蘇州,演出時均操吳語,形成于明末清初,約有數(shù)百年歷史。小時候在家,吃晚飯時,爸爸經(jīng)常在電視上聽評彈。我喜歡評話,因為是大白話,對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彈詞不太感冒。

時間剛剛好,一場評彈開始??尚∽右宦?,要2個小時,把頭搖得象拔浪鼓,一個人直往外走。也罷,留一些遺憾,下回有個再去的理由。

拐角,走上平江路,開弄堂口的店門就叫“弄堂口”,呵呵。
小朋友對這些舊房子不感興趣,秋先生帶著他,買了個冰淇淋,讓我盡情地看個夠。

花花綠綠的扇子看著,原來人都是好“色”滴。

好有個性的店家

這個,應該是 潔羽心香 推薦我看的地方,平江路上的特色店。

這家賣西藏特色用品的小店,很喜歡。進去看了會,買了幾張自閉兒童畫的圖畫。其他的東西也很精致,就是價格小貴。
大新橋巷,典型的蘇州小巷。一條小河,民居枕河而建;一條小街,民居臨街而筑。(這句俺是秋先生文中抄來的,不勞而獲,先生不會介意吧)

又一條江南水弄堂。

有人在這拍寫真,俺趁了個真著,搶了張。配著這堵舊墻,依稀回到三十年代。

這些陌生又熟悉的建筑,看著自然寧靜。

以前,河上行走的是搖櫓船,路上僅可過黃包車。同一路上,“水陸并行,河街相鄰”,很典型的水鄉(xiāng)特色。
有船駛來,如今不再是行走的工具,應該是揀河道里垃圾滴。

河邊的迎春花,隨風搖曳,神采靈動。

對岸的老房子,花樹下,石碼頭,,,不知是否有老人還住著?

小子沒勁了,坐下歇著。石來運轉(zhuǎn)童鞋,俺隆重介紹一下,后面入鏡滴就是秋老先生。

累了,就在這歇歇腳吧,清風徐來,三五知己,香茶一壺,海闊天空,聊上半天。

對面又是拍寫真滴,家伙帶得真齊全。為神馬,如今流行復古?

想回到從前,不是都說想去未來嗎,為什么不來個超前衛(wèi)的風格,2046裝備!

不少老宅已充作酒吧、會所,但外表并不張揚,悄悄掩隱在木制門板之下,乍看起來與普通民居并無二致,只有從格外精致的雕花門廊上可以窺出些端倪。

喜歡這盆靈動的金魚。

各色青花的小碗,隨意地放著,吸引著路人的目光
店內(nèi)的花花草草,還有那難得一見的縫紉機,似乎在述說這房子的故事。

河對面,被用做茶館的老房子,粉墻黛瓦

幽靜的河道與粉墻黛瓦的房屋、樓閣、小橋、花木之間彼此借景,宛如一幅長卷畫。
相思閣茶坊,下回,不帶小朋友的時候,我就去那坐半天。
一邊是老房子,白墻青瓦,木柵花窗,清淡分明。另一邊,亭子里坐著歇息的人群,聊著家常,互不干涉。

平江園,又一處茶樓,延續(xù)著平江路上古舊又不張揚的風格。

雕花的木制窗上貼著大紅的“?!弊执盎?。

疑惑,這真的已是商業(yè)場所了嗎?

咖啡館,也是白墻黛瓦。難怪說,平江路,是今天蘇州古城最有原味的一處古街區(qū)。

走完了平江路,我們?nèi)コ蕴K州特色的面。

小朋友點的鴨血,里面有鴨腸、鴨肝、油豆腐等,味清淡,加了胡椒粉,很鮮。

我喜歡蘇式爆魚面。清湯,魚爆得酥、香、脆,連著兩天,我的早餐都是它。

吃完面,我們和秋宵夢覺先生分手,謝謝秋先生的陪伴,有了老蘇州帶路,又替我看著小子,這次得以不用走多余的路,悠閑地看著風景。希望先生下次來無錫,也事先告訴我們一下,讓我們盡一下地主之誼。聽說,快樂芹菜姐姐這周又去蘇州擾民,瘋到10點多才回的家。

真是的有朋友,走遍四方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