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持志養(yǎng)氣”說,字里行間充滿著一種精神力量和意志力,充滿著蓬勃之氣,令人激動,振奮不已。他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又說:“志壹則氣動,氣壹則動志也”,“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當公孫丑問他“何謂浩然之氣!”孟子答道:“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保ā豆珜O丑上》)在孟子看來,一個人樹立了遠大的志向,就像三軍有了主帥一樣,就能使“浩然之氣”充滿全身,渾身充滿力量,行動就有了內(nèi)驅(qū)動力。他認為“浩然之氣”是“至大至剛”的正義之氣,只要用正確的方法修養(yǎng)培育它,又一點也不損害它,那么它就會充滿整個天地之間。他認為“浩然之氣”的修養(yǎng),必須同義與道相融合,否則就不會有氣勢。 孟子“持志養(yǎng)氣”之說,字里行間充滿了豪邁英俊之氣,它激勵人們張揚自我,窮且益堅,不畏艱苦,勇于進取,樹立自強不息的堅定信念。這對人們修養(yǎng)德行,淬礪功夫,立志成材大有裨益。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告子下》)。其意為:人們只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堅定的意志,從平凡生活中做起,一言一行,勤于修養(yǎng),善于學習,“誦堯之言,行堯之行”,就會使自己逐漸成為“堯舜” 一樣的人;人們只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告子下》),不斷磨礪自己,就能戰(zhàn)勝困難,獲得成功。 孟子“持志養(yǎng)氣”之說,充滿著磅礴之氣、“大丈夫”之氣。孟子多有“大人”、“大丈夫”之論:“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離婁上》);“從其大體為大人”(《告子上》);“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所強調(diào)的“大人”、“大丈夫”的氣概,就是指識大體、明大義,保持正氣,不同流合污,不向邪惡勢力屈服的凜然正氣! 孟子“持志養(yǎng)氣”之說,充滿了廉正清明之氣。他推崇圣賢道義,鄙薄權(quán)勢利欲。他說:“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心上》)。他又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意思是說,士人修身養(yǎng)心的最好方法是減少各種欲望。如果他的為人清心寡欲,即使他的善良心性有所失,也不會失去太多;如果他的為人貪得無厭,欲壑難填,即使他的善良心性還有所存,也是很少很少的了。 “志在守樸,養(yǎng)素全真。”人們的善良心性只要“持其志,無暴其氣”,“從其大體”、“居仁由義”,不被欲望所障蔽,那么就能“不失其赤子之心”,永葆其“浩然”正氣。 |
|
來自: 昵稱12061330 > 《個人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