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冬季就成為了“冷血動物”,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
為什么冬季會手足冰冷呢? 熱從頭生,寒從足入腳離心臟最遠,是全身血液循環(huán)的末端,熱量從頭傳到腳很慢,又在身體的最下部,是陰氣聚集的部位,本身就易寒邪侵襲,人們常說“寒從腳起”也就是這個意思,冬季腳部更容易因缺少陽氣滋養(yǎng)而顯得冰涼。 此外,腳部乃‘三陰交之始,三陽交之終’,以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而有‘第二心臟’之稱,腳上的許多反射區(qū)與人體的內臟相對應,如果腳部受涼會引起人體許多器官的不適,外在就表現出畏寒怕冷。 現代醫(yī)學也表明:人體的內臟器官只有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才能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當外界變冷時,人體能自動調節(jié),為了不使體內熱量散失,手腳血液會回流以保持內臟器官所需的溫度。 當腳下溫度低時,腳部血管收縮,血液回流受阻,導致全身血液循環(huán)不順暢,這樣人的全身都會感到寒冷,所以暖人先要暖腳,只有腳溫暖了,全身才會感覺溫暖。 那么冬季腳冷怎么辦呢?中醫(yī)認為,腳冷也是可以調養(yǎng)的,推薦3個暖腳小妙方,供大家選用。 運動有人害怕冬天出門運動,但總躲房子里其實會更冷,適當的鍛煉,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讓氣血流通,溫暖雙腳。 冬天的運動不需要過于激烈,可以通過步行、慢跑、爬樓梯、健身舞或傳統氣功八段錦、易筋經、太極等,每天堅持半小時,比烤暖爐更管用。 泡腳入睡前用熱水泡腳,水溫不宜過高,一般維持在38℃至43℃為宜(即放下去以雙腳耐受為主),一般泡15至25分鐘為宜,最好是微微出汗即止,因冬主收藏,如果出汗太過反而容易招致寒邪入侵。 有條件的可以用艾葉泡腳:將艾葉撕碎放入泡腳桶里,用滾開的水沖泡開后自然冷卻到溫水泡腳即可,用艾葉泡腳每周一次即可(其間要忌寒涼食物),從而達到祛寒、除濕、通經絡目的。 按摩涌泉穴位于腳底足心前三分之一處,是腎經的最初穴位,為全身關鍵穴位之一。摩擦涌泉穴,能導引腦部血液下行,加速腳部血液循環(huán),同時還能提高睡眠質量,固腎暖足,祛病延年。 具體按摩方法:每天用熱水洗完腳后,仰臥床上,舉起雙腳用勁地相互摩擦至腳部感到溫熱即可。然后用手的勞宮穴和腳的涌泉穴相互按摩刺激,心腎相交。 冬天腳冷的人就試試以上三個方法吧,可同時進行,也可選擇一種來堅持。 如果想要更加方便快遞地暖足,大家也可以選用艾草足貼,刺激足心,養(yǎng)護足心,只需睡前貼在足心(涌泉穴),早上起床撕掉足貼即可,你會發(fā)現足貼上面有了一團黑黑的東西,那就是排出來的濕毒和濁氣,以起到祛濕、排毒、通經絡、助睡眠的作用。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鏈接,查看詳情: |
|
來自: 養(yǎng)生雜志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