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放手吧,我已經(jīng)長大了 在我身邊,已經(jīng)不止十個以上的朋友跟我講過這樣的話: 我想學這個專業(yè),可是我爸媽逼著我考那個專業(yè); 我喜歡這個女生,但是我爸媽逼著我和那個女生結(jié)婚; 我想要以后干這個,但是我爸媽逼著我以后從事那個 …… 每次聽到這些話,我都會想起我的美國朋友Rachel。1 她在一家中國慈善機構(gòu)工作,工作非常有意思,他們公司幫助那些被拐賣賣淫的女孩重新獲得一項技能,比如,說英語、補衣服。因為這些女人沒有技能,被警察救出來后,發(fā)現(xiàn)沒錢謀生,又回去繼續(xù)賣淫。畢竟,誰想賣淫啊。警察只是把她們救出來,卻無法給她們一個走到正確方向的拐杖。 這個公司幾乎不盈利,靠著眾籌和NGO補助活下來。對于員工來說,當然工資很低。好在她是一個外國人,可以在零碎的時間通過教英語賺錢。 一次吃飯的時候,我問她:“Rachel,你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個工作?” Rachel聳聳肩說:“Because it’s funny(因為很好玩兒)?!?/p> 我繼續(xù)問:“可是,你爸媽同意你做這樣一些事情嗎?” Rachel很疑惑地問:“This is my life,why do I have to get their approvals(這是我的生活,為什么我要得到他們的贊同)?” 對于美國人來說,他們一直覺得,父母只是生了我、養(yǎng)了我而已,憑什么干涉我的選擇呢。在中國古時候就有這種自由主義思維??兹诘谝粋€提出這樣的觀點:父母對孩子沒有恩典,因為父母在沒有通知孩子的前提下就把孩子生了下來,所以,父母應該對孩子抱有一份愧疚感。這個觀點,在胡適的口中再次得到了鞏固。 因此,我在美國的時候,經(jīng)常看見很多孤寡“空巢”老人,孩子一年難得回來看他們一次。那個時候,我明白了孝順的可貴,也知道中國文化“養(yǎng)兒防老”的重要性。有時候我很難理解美國的家長,為什么不讓他們的孩子陪在身邊,可是他們說,“They have their lives,while I have my own(他們有他們的生活,我有我的)”。雖然他們這樣不太孝順,但是反觀我們的文化,更讓人容忍不了的是一些拿孝心當槍使的中國家長。2 我身邊的一個哈爾濱的朋友,讀了一所不太好的大學,大二那年,實在受不了那里的老師天天浪費大家的學習時間,受不了身邊的同學整日抱著電腦混時間,受不了在這個地方再浪費兩年。于是,他自學了計算機,在中關(guān)村自己開了一個小門面幫別人修電腦,因為他修得很不錯,又講誠信,所以回頭客很多。生意越來越好,于是也越來越花時間,因此在大三那年,他遞交了退學報告。 他覺得既然什么也沒學到,還不如現(xiàn)在在商界拼出一條血路,至少這些是自己喜歡的。他的父母得知后,連夜從老家的一個小鎮(zhèn)飛到北京,在他的宿舍門口跪著,讓他把書讀完。 每次他講這些,都哭得跟一個淚人似的。于是,他放棄了那個小店,繼續(xù)浪費了一年多時間拿了學位證??墒?,這個時候跟他一起開店的幾個小老板都已經(jīng)能夠雇上三四個員工,已經(jīng)在家里付了房子首付了。他想,反正自己還年輕,沒關(guān)系,從頭來唄。畢業(yè)后,他再次談了一個店面,找了之前一起的合伙人,準備東山再起。 意想不到的事情又來了,他的父母在小鎮(zhèn)給他安排了一個工作——在稅務局當一個科員。他很生氣,回家問父母,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給他鋪路,而自己又不喜歡。他的父親只是默默地說了兩個字:穩(wěn)定。他的媽媽說:“你在外面不僅爸媽不放心,我們出個什么事兒你也趕不回來,這是我們兩個人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你還小,慢慢就知道爸媽是多么用心了?!蹦翘焱砩?,他們再一次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母親再次跪在了地上,父親則是大罵:“我們生了你、養(yǎng)了你,你還這樣對我們,不孝!不孝??!” 現(xiàn)在的他,就在哈爾濱一個小鎮(zhèn)的稅務局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前些時間他來北京,跟我講,現(xiàn)在他最開心的,就是公司誰電腦壞了他去修,修好之后有一種快感。我說,有沒有想過再來北京拼一把呢?他說,沒有。那天我們喝到很晚,他也跟我講了很多。他的故事,我是征求他的意見后寫出來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告訴我的一句話:現(xiàn)在他確實無憂無慮,但是他最恨、最怨的是他的父母。3 我不知道讀這篇文字的你是怎么想的。父母給了我們很多,從我們學習到做人,從我們上學到工作,從我們過去到將來。這世上,最愛你的人,就是那兩位老人??墒菫槭裁矗芏鄷r候,他們給我們制定的一條路,我們就是不愿意走,而因此矛盾就越演越烈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你長大了,而他們,還以為你是小孩兒。 父母為什么要強迫你做你不喜歡的事情,因為他們覺得,這是為你好??墒?,他們忘了,你已經(jīng)長大,世界也在變化,總有一天,你才是世界上最明白什么是對自己最好的那個人。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 小時候你不愿意吃藥,我逼著你吃,病才能好; 小時候你不愿意讀書,我逼著你學,你才能有今天。 因此,現(xiàn)在你喜歡這個女孩子,她的背景不好,我逼著你分手,你才能遇到更好的; 今天你喜歡做這份工作,但是不穩(wěn)定,我逼著你換工作,你才能有更好的選擇。 畢竟,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要多。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你選擇的這份職業(yè)能讓你過得很開心,你現(xiàn)在的伴侶能讓你覺得自己很幸福。父母的邏輯看似沒有問題,可是,他們都是基于三個字:小時候?,F(xiàn)在,你已經(jīng)長大了,只是他們不知道你已經(jīng)長大了而已;世界變了,只是他們還不知道世界變了而已。因此,如果你想要做你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受他們的牽制,又不想讓他們難受,那么你就要用他們的價值觀告訴他們,你已經(jīng)長大了。4 有個小故事,希望能告訴你一些什么。 一個作家前輩整天在家里寫書,他的父母每次看見他在家里待著不去工作,都會很生氣。因為在他們眼中,寫書怎么養(yǎng)活自己,寫書怎么獲得社會地位,你又不是郭敬明、韓寒。他們認為真正的工作,最起碼應該出門和人打交道,然后做點兒具體的事情。父母甚至給他介紹了許多工作,可是他都一一拒絕了。 看著他天天坐在電腦邊上瘋狂地碼字,晚上睡得晚、早上起不來,父母終于怒了。矛盾幾乎每天加劇,父母主動攻擊,幸運的是,他的書出版的那天,父母的怒火竟然都消了。而現(xiàn)在,每次他寫書熬夜的時候,母親總會端來一杯牛奶,而父親總在外吹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作家。 我開玩笑地問:“你是不是把稿費給你爸媽了?” 他說:“要這樣就好了?!?/p> 我說:“那是為什么?” 他說:“因為我知道我的父母喜歡畢淑敏老師的書,我托了很多人找到了畢淑敏老師,請她幫我作序。他們看到了序竟然是畢淑敏老師寫的,也就知道我沒有干不正當?shù)氖虑榱恕N矣盟麄兡芾斫夥绞礁嬖V了他們我在做什么?!?/p> 的確,父母的價值觀和我們的價值觀幾乎不一樣,而對于很多父母來說,他們已經(jīng)不知道這世界上多了很多甚至他們都沒聽過的職業(yè);也不知道在大數(shù)據(jù)下,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竟然有多種多樣的類型。但在他們的價值觀中,一定有能和我們重合的部分,從這里打開突破口,間接地告訴他們:我做的事情,是我自己喜歡的;而且,我不小了,知道自己在干什么。5 曾經(jīng)一個朋友被父母安排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職業(yè),和父母辯論無果,離家出走,一個星期沒有給父母打電話,消失了。父親到處找他,給他的好友打電話,說:“你告訴他,只要他回來,干什么都行?!彼篮螅貋砹?。父母氣得臉紅。 可是,時間是化解誤解的唯一良藥。他回到了家,話不多,卻過上了自己喜歡的日子,父母一開始生氣,可逐漸看他這么開心,也慢慢地知道自己當時思想的局限。后來,當他過得又幸福,又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以后,父母和他都笑了。 再看看那個回到哈爾濱的朋友的例子,他為了滿足父母,過上了自己不喜歡的生活;父母滿意,但是看見他終日臉上沒有陽光,我想他的父母也在懷疑自己;而他也終于在最后把自己生活的一切不順心歸于父母。 既然都和愛有關(guān),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jié)果。是因為,你從未在他們心里,認真地說上一句:“爸媽,我已經(jīng)長大了,放手吧?!?/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