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保全”蔣之儀 蔣之儀何許人也?他就是令歐陽修蒙受奇恥大辱的、忘恩負義的小人蔣之奇的胞兄。 不過,要理清歐陽修與蔣之奇之間的恩怨情仇,還要從宋英宗治平二年四月的”濮議之爭”談起。 何謂” 濮議之爭”?簡單地講就是,由于仁宗(趙禎)沒有兒子,就在嘉祐七年(1062)八月指定其皇兄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趙宗實為皇子,改名趙曙。次年三月,仁宗去世, 趙曙即位為英宗,改元治平。英宗即位之初,朝廷百官依例加官封爵,皇親國戚以至已故諸王也都各自封贈。其中對英宗的生父濮安懿王應該加封什么尊號,封贈的制書(文件)又該如何稱呼?英宗要求大臣們討論。未料由此引起一場波濤洶涌的爭議。 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以司馬光為首的一批“臺諫派”認為,按照傳統(tǒng)禮法,英宗既已嗣位仁宗,他與濮王之間就不再是父子,而只是君臣,英宗應稱其為“皇伯”。而以韓琦、歐陽修為代表的中樞“中書派”認為“所生、所后皆稱父母”,英宗應稱濮王為“皇考”(即皇父),這個意見暗合了英宗的心意。此議自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鬧到第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其間不僅使得朝臣們產(chǎn)生對立兩派,也引起“兩宮”(即太后和英宗)不和。最后由于曹太后一錘定音:可令皇帝稱“親”,尊濮安懿王為“懿皇”,他的三個妃子“并稱后”。至此,韓琦、歐陽修一派“取勝”。另一派之呂海、范純仁、呂大防、呂公著等均同貶外放。 但相當一批臺諫朝臣對韓琦、歐陽修們的“仇恨”反引向深入,由于歐陽修是中書?。ㄔ紫啵┒Y制思想的主腦,有關奏章也多出自歐陽修之手,因此歐陽修便成了眾矢之的,被作為重點攻擊的目標:有的直言上書,罵他是“豺狼”、“奸邪”,“以枉道悅人主”(以假道理阿諛奉承英宗),應該“人臣所共棄”,對他恨之入骨,時刻在尋找機會“搬倒”他。 先是治平四年正月,英宗逝世,神宗(趙瑣)即位。二月,朝廷為英宗舉行大喪儀式。百官都縞服素袍,惟歐陽修一時疏忽,在喪服里面穿上一件紫袍,拜祭時被監(jiān)察御史發(fā)現(xiàn),立即上書彈劾,要求對歐陽修大加貶責。但神宗壓下了這份奏章,只是派人悄悄告知,叫他趕快換掉紫袍而作罷,并無處分。對立面很不甘心,正面攻擊不下,便使起造謠污蔑手段來。此中另有一番周折。
且說歐陽修夫人堂弟薛宗孺,原任淄州知州。因曾薦舉的人貪臟枉法被拘捕,牽連受審。他原想依仗身為參政的堂姐夫之勢,可以獲得赦免。誰知歐陽修不僅沒有為他說話,反而鄭重聲明,不可因他是自己親戚而僥幸免罪,結果薛宗孺被依法罷官。由此懷恨在心,散布流言說歐陽修和長兒螅吳氏關系曖昧。謠言傳到集賢校理劉謹耳中,劉與歐素為仇家,便添油加醋地告訴了御史中丞彭思永,彭又傳給其下屬蔣之奇。 青州下屬的臨淄縣,縣令蔣之儀是蔣之琦的胞兄,他因事得罪了兩級上司的官員,正受到“查處”?,F(xiàn)在落在歐陽修手下,官員們認為歐絕不會放過他,就火上澆油極力詆毀蔣之儀,促使對他嚴懲。然而歐公卻不是徇私害公之人,他馬上派人去做周密細致的調查,發(fā)現(xiàn)蔣之儀并無過失,因此,反而親自出面極力保全,使蔣之儀得到幸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