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國,惟見于《左傳》所載。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晉荀吳偽會齊師者,假道于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綿皋歸。晉伐鮮虞,因肥之役也。”《左傳》成書年代一般推斷為戰(zhàn)國時期。此節(jié)中所述“昔陽”與“肥”之確切所載,一度曾聚訟紛紜。紛爭原因源于西晉杜預(yù)所撰《春秋左傳集解》中之注釋。其文云:“鮮虞,白狄別種,在中山新市縣。昔陽,肥國都,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又云:“肥,白狄也。綿皋,其君名。巨鹿下曲陽縣西南有肥累城?!?wbr>簡介 編輯 杜注以東漢樂平沾縣,即今山西省昔陽縣,為肥之國都。肥累城則在今河北省藁城縣西南,杜似亦以為肥地,其間則相距百余公里。肥國乃小國,地不當(dāng)如此之廣。按《傳》文,晉師當(dāng)越過鮮虞,方入昔陽,如此向東則可與齊會。今之昔陽縣,位于古鮮虞之西,晉師何須“偽會齊師”,先東行至鮮虞后,又向西折返百余公里,入昔陽,復(fù)又折返向東,而滅肥。唐孔穎達(dá)《春秋左傳正義》詳論其非。 2曲陽縣編輯 西晉司馬彪《續(xù)漢書郡國志》謂巨鹿郡“下曲陽縣有鼓聚,故翟鼓子國。有昔陽亭?!贝呵镏絷柈?dāng)即漢時之昔陽亭,乃鼓子國所在,而鼓聚乃鼓子國遺址。據(jù)杜注“下曲陽縣西南有肥累城”,則肥、鼓二國皆在漢之下曲陽縣。晉師入昔陽而滅肥,無需勞師勤遠(yuǎn)也。肥、鼓本小國,地相毗鄰,同役屬同種之鮮虞國?!秴R纂》云:“今藁城西南亦有昔陽亭,《水經(jīng)注》為之鼓聚,與新樂接壤,且其地為肥國都。”饒登逵即以為春秋之昔陽當(dāng)在藁城東南,為鼓子國都,而肥子國,則在藁城西南。《漢書地理志》真定國有肥累縣,班固注云:“故肥子國?!惫蹋瑬|漢人,其言肥國所在最早,當(dāng)可信?!逗鬂h書銚期傳》注云:“肥累,故肥子國也,漢以為縣,故城在今藁城縣西,并屬真定國?!焙笫赖刂举Y料多持此說,《括地志》云:“肥累故城在恒州藁城縣西七里,春秋時肥子國,白狄別種也?!薄对涂たh志》:“肥累故城在鎮(zhèn)州藁城縣西南七里。”《一統(tǒng)志》:“肥累故城在今正定府藁城縣西南。”肥國故地當(dāng)以班固說為是,殆無疑義矣。 3肥民散落遷徙編輯 《左傳》但言“以肥子綿皋歸,”歸乃謂歸于晉也。綿皋最終歸宿,史傳不詳?!妒酚浘硎烁咦婀Τ己钫吣瓯淼诹贰胺嗜纭?,《索隱》云:縣名,屬遼西。并引應(yīng)劭云:“肥子奔燕,燕封于此。肥,國也;如,往也;因以為縣也?!薄稘h書地理志》遼西郡有肥如縣,班固注云:“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又有廬水,南入玄。莽曰肥而。”顏師古引應(yīng)劭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也?!薄哆|史地理志四》云“盧龍縣。本肥如國。春秋晉滅肥,肥子奔燕,受封于此。漢、晉屬遼西郡?!逼湔f亦本于應(yīng)劭所記。劭,東漢人,所述肥子奔燕事,不當(dāng)有疑。然此肥子是否即綿皋,實難遽斷。又《漢書地理志》泰山郡有肥成縣,顏師古引應(yīng)劭曰:“肥子國。”應(yīng)劭蓋謂肥人之國也,若釋肥如然。肥子國滅后,史未言晉遷其民,是則任其流散耳。故今河北盧龍縣西之肥如,今山東省肥城縣之肥成,俱肥民散落遷徙所在。 《左傳》杜預(yù)注之誤,似亦有因。至今山西昔陽與河北高邑、贊皇等地仍流傳眭姓為肥子國后裔之傳說,并皆指今山西省昔陽縣東冶頭鎮(zhèn)即為肥子國故城所在。1990年10月東冶頭鎮(zhèn)出土元大德四年(1300年)《眭讓立墓碑》,其文曰:“眭為天下之著姓也,世居大鹵、樂平、東山、靜陽。”東冶頭村即明嘉靖年間由靜陽村分立。其地又有元大德十年(1306年)郭氏墓碑云:“前有昔陽之泊,北望肥子古城?!笨梢姶藗髡f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杜預(yù)注所謂“肥國都”之都乃謂大邑也,非今之國都之義。若《左傳隱公元年》云:“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痹摰禺?dāng)為晉安置肥子綿皋之奉祀所。晉滅肥后,又于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取鼓。獻俘獻捷后,又遣返鼓子。然鼓子復(fù)叛鮮虞,故晉終滅之,以鼓子鳶鞮歸。晉擄綿皋歸,必亦如之。晉不欲其返國奉祀者,懼其復(fù)叛也。然此皆推斷,史籍無實證,考古資料亦尚匱乏。故口頭傳說因杜預(yù)之誤注而成,抑杜注因傳說而誤,一時恐難甄別。 4滅亡編輯 白狄別種 肥國是春秋時期今石家莊地區(qū)的主要方國之一,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條。肥國的族姓,《元和郡縣圖志》卷17河北道恒州稿城縣條說它是“白狄別種”,臧勵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稱其“春秋時夷國,子爵”。其都城所在,《漢書·地理志下》真定國肥累縣條注稱“故肥子國?!薄对涂たh圖志》稱肥累故城在恒州稿城縣西南七里,是“春秋時肥子國”。漢代的肥累縣在今藁城市,唐代稿城縣即今藁城市,這說明春秋時期的肥都在今河北藁城縣西南,《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補釋》即持此種看法。但臧勵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認(rèn)為“山西昔陽縣東五十里有昔陽故城,即其國都”。田衛(wèi)平《對中山國都顧城的歷史考察》認(rèn)為昔陽為肥都,初居于山西昔陽東。晉國滅肥后,余部徙居至鼓國,后住今河北藁城西。晉滅鼓,肥子余部又先后徙居今河北盧龍、山東肥城等地,皆依昔陽為都名。 國君 肥國立國的時間不詳,而亡國的時間史籍有載?!蹲髠鳌氛压辏ü?30年)稱:“夏六月,晉荀吳偽會齊師者,假道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綿皋歸”。可見這次晉滅肥國的過程是晉軍統(tǒng)帥荀吳首先偽稱與齊國會盟,然后“假道”鮮虞,進入昔陽,兩月后滅掉了肥國,肥君綿皋成為晉軍的俘虜。綿皋是肥國肥國的末代國君,也是目前唯一見于史籍的肥國國君。肥國史料,惟見于《左傳》所載。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晉荀吳偽會齊師者,假道于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綿皋歸。晉伐鮮虞,因肥之役也。”《左傳》成書年代一般推斷為戰(zhàn)國時期。此節(jié)中所述“昔陽”與“肥”之確切所載,一度曾聚訟紛紜。紛爭原因源于西晉杜預(yù)所撰《春秋左傳集解》中之注釋。其文云:“鮮虞,白狄別種,在中山新市縣。昔陽,肥國都,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庇衷疲骸胺?,白狄也。綿皋,其君名。巨鹿下曲陽縣西南有肥累城?!?br>
肥國 - 殆無疑義矣。左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