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上海醉白池

 憨癡呆 2015-09-03

醉白池

·

醉白池為上海最著名的五大古典園林之一,也是上海地區(qū)保存完整、獨具明清風格的園林精粹,為江南名園。該園位于松江區(qū)人民南路64號,東鄰榆樹頭,南臨人民河,西靠人民南路,北近松匯路,全園新舊東西兩園總面積76畝。

 

明末著名文人園

 

醉白池建園史,還得從董其昌說起。明朝萬歷年間,中國杰出書畫家董其昌教子不嚴,其次子董祖常倚仗父勢,橫行鄉(xiāng)里,強搶民女,因侮辱毆打范姓秀才,激起公憤,釀成了震驚朝野的“民抄董宦”事件。董其昌在松江南門龍門里的住宅及白龍?zhí)兜牟貢鴺堑龋粦嵟拿癖姛龤?。《上海歷史文化·書畫家董其昌》一文中寫道,“民抄董宦”事件后,“董其昌便在城西另筑董園居住……園中有池臺亭榭,風景清幽,宅第宏大,庭院雅秀。據(jù)考證,董園即今醉白池的前身,董其昌的大部分著作和書畫精品,就是在這里創(chuàng)作的”。明代大畫家董其昌及松江畫派、松江書派文友常在此雅集,潑墨觴詠。醉白池最早的匾額為董其昌九個畫友之一的王時敏所題,落款有“崇禎元年”(1628年)字樣。因董其昌崇敬白居易,號思白,故王時敏題寫園名時用雙關(guān)語,思念白居易與董思白兩位名人。此匾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今匾由著名畫家程十發(fā)題寫。據(jù)清人章鳴鶴《谷水舊聞》謂,“醉白池為董思白觴詠處,國朝后歸顧水部大申,近日則顧司訓珠懷居之”。由此可見此園應為明代始建。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松江人、工部主事顧大申購得此處舊園。在清代碑記上,對“醉白池”的園名還有一說。原來,宋代宰相韓琦,因仰慕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歸隱家鄉(xiāng)河南安陽后筑“醉白堂”于池畔,并在堂內(nèi)吟詩酬唱,所作《池上》詩中有“若為寥落境,乃值酒初醉”句。顧大申擅繪畫,善詩文,亦慕白居易之樂而效法韓琦,筑堂于池上,名“醉白池”。

 

醉白池歷史變遷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顧大申購得此處舊園,精心翻修后辟為別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為亭林貢生顧思照所有,又加修葺,成為當時詩人墨客結(jié)社唱和之處。嘉慶二年(1797年)此園為松江善堂公產(chǎn),內(nèi)設育嬰堂、征租所。道光至咸豐年間,葉圭主事堂事,用善堂田產(chǎn)建“征租廳”(今改為“轎廳”),重修寶成樓、大湖亭(懸“花露含香”匾)、小湖亭(懸“蓮葉東南”匾),長廊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船屋,仍懸董其昌書“疑舫”匾額。光緒二十五年,建池南倉房及池西南六角湖亭(懸“半山半水半書窗”匾)等建筑。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筑水閣,即池上草堂。同年建雪海堂,后在堂前置明代石獅一對。民國元年(1912年)12月26日孫中山來松江視察同盟會松江支部時,曾在雪海堂里發(fā)表演說。民國6年園又整修一新,成為當時士人詠游之地。不久,又被駐寧軍斗山部隊作團部進駐。同年拆去池北茅亭,建“樂天軒”。民國16年池西畔倒臥女貞樹旁,建“臥樹軒”。民國20年,張氏后人獻明代書法家張弼從江西南安帶回的“凌霄怪石”,因張弼為官清廉,還鄉(xiāng)時以該石作壓船石,故俗稱“廉石”,今置樂天軒東。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軍在園中設立臭名昭著的“慰安所”,廳堂內(nèi)部裝飾被改建成日本式樣。民國29年,汪偽在雪海堂后新建一座西式的迎賓館,現(xiàn)改為中式。民國30年蔡光耀將郡學明倫堂及郡齋“海石堂”內(nèi)散亂之“邦彥畫像”石刻移置醉白池廊壁之間??谷諔?zhàn)爭勝利后,經(jīng)育嬰堂幾經(jīng)交涉,于民國36年8月,將產(chǎn)權(quán)歸還育嬰堂。但民國34年至民國37年,寶成樓、征租廳(今轎廳)被七縣救濟會充作會址。其余屋舍全部為國民黨交通警察部隊占用。

松江解放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利用院內(nèi)房屋開辦第二十三速成中學。1958年8月,移交地方政府擴建為人民公園,并將松江縣文化館設在園內(nèi)(1992年遷出)。1959年初,縣人民委員會撥款50萬元,向西征地60畝擴建外園,加上原有內(nèi)園16畝,使內(nèi)外兩園合計達76畝。同年10月1日對外開放。1979年恢復“醉白池”原名。1961年秋,寶成樓由松江博物館籌備處開辟歷史文化陳列室。1980年1月,市園林局撥款70萬元,新辟玉蘭園、賞鹿園、盆景園,前后赤壁賦碑廊,磚雕照壁,并將雕花廳、讀書堂遷入園中。2000年,翻建新園西大門仿古建筑及醉白酒樓,使新園與舊園融為一體。

 

園池內(nèi)外雙八景

 

醉白池為池名,又以池為園名。其園布局手法以池作全園中心,池僅900平方米,卻夏有荷花,秋有明月,一碧漣漣,歡魚跳波。園中建筑采用自然布局手法置池四周,置物互為對景,起到步移景換的藝術(shù)效果;池周內(nèi)外各八景,使其空間環(huán)環(huán)套接,庭院的時空連續(xù)變化,產(chǎn)生小中見大的感覺。醉白池特點是:同一空間,景與時遷,移步多變。設計者匠心獨具,用花墻組成園中園,采用曲徑圓洞門及廊、亭、榭,使庭院間既獨立又聯(lián)系,似隔非隔,隔而不斷,產(chǎn)生景外有景的觀賞效果,形成了園林的動態(tài)美和序列美。

內(nèi)八景

一景:池上草堂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建。堂名取白居易《池上篇》意。草堂凌空于池上,四面隔扇,環(huán)以廊軒,倚欄四顧,其景幽然。堂前有喬木參天,怪石布岸;堂后上有樹蔭蔽日,下有流水通池。檐下有著名畫家程十發(fā)先生手書“醉白池”匾。堂內(nèi)有明清桌椅案幾,其中八把明式紫檀燈掛椅,為江南稀見之寶。古瓷插屏,鋪設齊整。

二景:四面廳  明代建筑。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曾在此揮毫書屏:“堂敞四面,面池背石,軒豁爽愷,前有廣庭,喬柯叢筱,映帶左右?!辈鴮β?lián):“臨世濯足,希古振纓”。因四面貫通俗稱四面廳。廳堂前古樟三百余年,濃蔭蔽日,生機勃勃;廳后百年古藤盤繞,具有古樸之風。明末此處曾為松江畫派、松江書派名士們吟詩觴詠,交流書畫處。

三景:疑舫  明代建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舊有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手書“疑舫”匾。該建筑北面伸入池中,似池中之舟故名。從北觀看,“疑舫”似屋非屋,似船非船,似舫非舫,處于形似與神似之間,設計獨到,構(gòu)思巧妙。舫內(nèi)原有一匾“花為四壁船為家”,由當代著名油畫家俞云階先生補題。盛暑時,憑欄小憩,蓮葉亭亭,涼風習習,十分爽暢。

四景:花露涵香  又稱小湖亭,系嘉慶年間(1796~1820年)所造。因該亭西北邊植有兩棵百年紫色牡丹,每逢谷雨,牡丹盛開,花瓣輕沾春雨,亭中花香撲鼻,故名。游客走進亭內(nèi),聞香賞花,無不怡然而樂??客诙?,為賞牡丹的最佳景點。

五景:蓮葉東南  又稱大湖亭,也是嘉慶年間所造。醉白池里種有荷花名種“一捻紅”,尤其“并蒂蓮”荷花更引人喜愛,時至盛夏,花葉滿池,水高風大,蓮葉似波,漫進東南亭中,可俯而采之,故名。在此亭小憩,觀荷賞魚,清馨宜人。

六景:邦彥畫像  長廊墻上嵌列著30塊石碑,上面刻著明代松江府91位著名人物畫像,他們是家鄉(xiāng)杰出人士,故名。畫像由清代乾隆年間著名繪像大師徐璋精制,所繪人物神采飛揚,栩栩如生,為中國線條藝術(shù)的瑰寶,亦是醉白池鎮(zhèn)園之寶。

七景:半山半水半書窗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建。六角湖亭,一半倚于池岸,一半懸于池上,亭的東部無窗,故名。由當代著名書法家胡問遂先生題寫匾額。亭上還有一副對聯(lián):“幽樹幽花幽靜處幽窗觀幽景;清池清水清心境清座賞清荷”。對聯(lián)概括了這兒的景色特點:清池荷葉田田,荷花高舉,紅綠相間;游魚時隱時現(xiàn),蛙鼓彼起,賞景最宜,也是個讀書好地方。

八景:臥樹軒  又稱老樹軒。民國15年(1926年)建,當時有一古女貞樹旁倒臥軒旁,故名。軒為半面坡形建筑,前有長廊貫通南北。匾由上海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周慧女士題寫。今臥倒古女貞樹已無蹤影,但軒旁還有一棵百年女貞茂然挺立。軒東北池上有清河橋,于1963年由木板小橋改建為湖石洞橋,盛夏在軒中看橋池荷景,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外八景

一景:雪海堂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建。因前后廣植梅花,一片雪海,故名。堂面闊五間,匾由當代著名收藏家朱孔陽先生題寫。雪海堂最值得紀念的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和革命先驅(qū)惲代英、侯紹裘等曾在這里作過重要演講。廳前置2米多高青石獅一對,為明代徐階原配一品夫人沈氏墓故物。其廳堂建筑為松江清代典型風格代表作。

二景:樂天軒  民國16年(1927年)拆去舊有茅亭而建,其名取自白居易(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軒北墻南扉,氣宇軒昂,其舍墻東側(cè)置著名書法家張弼的凌霄怪石(即廉石),引人注目。樂天軒幽篁掩映,松林碧翠,怪石嶙峋,屋后銀杏參天,屋前板橋流水,有村野之趣。

三景:舊門雕梁  為明清醉白池大門舊址。與今園門呈東西反方向,該門為松江明末清初士大夫豪華大門的典型風格。門廳三間七架,梁枋飾以花卉線刻,檐下額枋雕刻,為門廳點睛之筆。在寬約3米,高約0.2米的木枋上刻有三組深浮雕。中段較長,內(nèi)容為城市山林風貌,刻有廳堂廊榭、粉墻花窗、芭蕉古木、湖石山峰,圖中人物有弈棋、展卷賞畫、吟詩對聯(lián)、互為唱和、童仆端茶服侍等。左段為郊外狩獵圖,右段則是高士隱居圖。所刻作品刀法高古,線條圓熟,展示了古代松江園林的風貌,再現(xiàn)了古代文人雅士們的生活情趣。

四景:寶成樓  在明代住宅基礎上改建。為園內(nèi)住宅樓,上為閨房臥室,下為主人迎送賓客廳堂。樓后有200余年羅漢松,蒼勁挺拔。院角有幾株較為名貴的佛肚竹。樓下廊上有當代著名書畫家、鑒賞家鄭為書“寶成樓”匾。1961年秋取下原“寶成樓”匾額時,在匾額后面發(fā)現(xiàn)洋槍隊長槍兩支,一支存松江博物館,另一支送北京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五景:前后赤壁賦  為趙孟手書蘇東坡《前后赤壁賦》碑。字字姿媚圓活、遒勁飄逸,為趙體風格的代表作,與東坡妙文相得益彰。此碑雙面石刻,原砌于四面廳,“文化大革命”初,護園人員把石碑從墻上拆下,隱藏于寶成樓后院夾墻中,1986年取出置于寶成樓南碑廊上,重現(xiàn)異彩。

六景:倉房碑刻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池南圓洞內(nèi)建倉房,為善堂田產(chǎn)糧倉。1983年改舊倉屋為碑廊,陳列明方孝孺手書“正心誠意”碑、董其昌寫“韓范先聲”碑、改琦以“正心誠意,克己復禮”八字組成的魁星像碑、《醉白池記》及《后記》碑;吳道子觀音畫像及鄭板橋《難得糊涂》碑(復制品);還有一塊后人偽作的《關(guān)羽畫竹碑》,其“竹葉五字詩”別有情趣:“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意淡,終久不凋零”。

七景:雕花廳  清代后期建筑。原系明代大書法家張弼后裔張祖南宅,原址在松江西塔弄,1984年遷入醉白池新園。在廳堂梁枋與門窗上,精鏤細雕有全套《三國演義》人物故事、博古花卉等浮雕圖案100多幅,其刀工精練圓熟,造型生動準確,引人入勝,使觀者目不暇接。刻有全套《三國演義》人物故事的雕花廳,在上海地區(qū)絕無僅有,江南地區(qū)也屬鮮見。

八景:讀書堂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翻建于松江東門外。原為文學家方孝孺兩個兒子書房,名叫“於氏讀書堂”,翻建后叫“迎素堂”。1986年遷入醉白池西南角,今沿用園內(nèi)故跡“深柳讀書堂”為名,其匾由著名科學家楊紀珂先生題寫。

醉白池除了此十六景外,還有新建的玉蘭院、射鹿苑、磚雕照壁、盆景園、池山二亭、湖畔三亭等景物和庭院,形成了古色古香的園林情調(diào),不失江南名園風采。

 

邦彥畫像鎮(zhèn)園寶

 

醉白池南長廊壁上,有《云間邦彥畫像》刻石30塊,每塊寬67厘米,高29厘米,其名采自《詩經(jīng)》“邦之彥兮”句,“云間”乃松江別稱,意為松江地區(qū)杰出賢人。石刻畫像中有91人,其中著名者有書畫家董其昌、陳繼儒、沈度、沈粲、張弼、陸深、孫克宏、莫如忠、莫是龍,狀元錢福、唐文獻、張以誠,宰相徐階,禮部尚書陸樹聲、孫承恩,刑部尚書張鎣,南明工部尚書潘恩,松江詩派主將陳子龍、夏允彝、夏完淳、徐孚遠,具有民族氣節(jié)者李待問、沈猶龍、章曠等。畫像是清代乾隆年間松江人徐璋所繪,他是清初著名畫像家沈韶的高足,曾被薦入皇家畫苑當畫師,尤以首創(chuàng)生紙畫像著稱于世。徐璋懷著對家鄉(xiāng)先賢們的一片崇敬之心,遍訪各故家收藏的明代影照,精心為松郡先賢一一畫像,共繪110人。遺憾的是我國古代著名科學家農(nóng)學家徐光啟未入《云間邦彥畫像》冊,據(jù)說因他信奉天主教,介紹西洋科學,被視為“異端”,排斥于“邦彥”之外。徐璋將部分畫像繪于素絹,大部分畫在生紙上。生紙畫像要求技巧高度熟練,落墨要絕對準確,尤其講究用筆,在勾畫人物面部和服飾上不拘于程式章法,而重筆墨變化,求取整體效果,充分發(fā)揮筆墨效能,使其所畫人物具有“韶韻之致”的情味。徐璋的肖像畫已不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寫實,而是形神俱化的傳神寫照?!对崎g邦彥畫像》每幅畫用線條勾勒,淡墨和顏色作渲染暈托,使所畫人物面部凹凸分明,兼有工筆之美,神采飛揚,栩栩如生,實為中國畫像線條藝術(shù)的瑰寶。1982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胡厥文來松江視察,特地到松江醉白池觀賞了《云間邦彥畫像》,并揮筆題詞:“文化之邦,人才輩出,有舊務新,為四化奮力,厚望無窮”。

《云間邦彥畫像》歷經(jīng)幾番風雨坎坷。畫像為徐璋平生最得意之作,將其裝裱成冊,珍愛無比,舟車所至,常以自隨。一天,在渡江時不幸落水,人雖被救起,但隨身所帶心愛的《云間邦彥畫像》冊失落江中。他懊恨累日,惋惜不已。后來漁民張網(wǎng)撈得送歸,失而復得,徐璋欣喜萬分。然因浸水,有畫像模糊者,由其子徐鎬(字寄峰)補繪續(xù)成,世稱“徐本”。嘉慶年間,清代著名人物畫家改琦曾為嘯園主人沈古心臨“徐本”一冊,后世稱“改本”。日后,有好事者輾轉(zhuǎn)多摹,遂成數(shù)冊,但“改本”仍為最佳臨本。咸豐二年(1852年)沈氏家道中落,松江府婁縣知縣何士祁購得“改本”,建杰閣于郡學明倫堂右旁,命學宮每年春秋二季率士紳致祭。道光末年“徐本”《云間邦彥畫像》歸澄華堂朱大韶收藏,后家道式微,遂將“徐本”典至于郡中名族韓淥卿,韓氏藏于南埭草堂。光緒元年(1875年)楊古蘊自保定蓮池書院歸松江,此時韓淥卿已去世,其子韓楊生請楊古蘊為“徐本”《云間邦彥畫像》補寫簡傳。民國23年(1934年),一些關(guān)心地方文獻的鄉(xiāng)賢集資購得已流散民間的韓氏所藏“徐本”,藏于松江圖書館。三年后,“徐本”在上海文獻展覽會上面世,專家們奉為至寶。不久,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松江縣圖書館館長雷君彥攜帶“徐本”避難鄉(xiāng)間。一天夜里遇盜賊,天明時發(fā)現(xiàn)畫像凌亂散落于谷棚間,經(jīng)整理已缺失9幅,惋惜不已,成為千古憾事??箲?zhàn)勝利后,雷君彥將“徐本”移交松江縣圖書館籌備處。松江解放后,“徐本”幾經(jīng)輾轉(zhuǎn),最后終歸南京博物院收藏。

早在光緒十六年(1890年),邑人顧香遠、陳杏生等認為《云間邦彥畫像》薈萃松郡有明一代名人,藝品極工,為鄉(xiāng)土重要文獻,允宜泐石,以垂久遠。于是借得“徐本”80余像,又得“改本”殘冊數(shù)像,請古倪園沈恕曾孫沈紫驊校補,閔萃祥記略,沈壽康摹像,張叔木勾字,吳梅心監(jiān)刻,歷時年余完成刻石30塊,嵌砌在府學明倫堂壁上。畫像前勒有咸豐初年松江府婁縣知縣何士祁所題“邦彥畫像”隸書4字,以及華亭黃痦堂草書序文37行,倪承茂楷書序文40行(項應書)。后鐫乾隆九年(1744年)三月徐璋隸書跋文(張叔木書)、陸錫熊楷書跋文26行、何士祁隸書跋文30行、仇炳臺行書跋文24行(湯復蓀書),并刻有92歲老翁姚光發(fā)楷書題詩2首4行(其孫姚肇瀛書),最后為鐫刻者婁邑朱少漁、平江席云山。民國26年(1937年)“八·一三事變“發(fā)生后,松江屢遭日機轟炸,郡學堂宇被摧毀,《云間邦彥畫像》石刻得天佑幸存,于民國30年移置醉白池,嵌列池南廊壁間,得以供人瞻仰?!拔幕蟾锩背跗?,文物工作人員在石刻上涂以石灰,用作宣傳畫廊,這一珍貴文物才得以安然無恙。光緒十七年(1891年)姚光發(fā)寫了《邦彥詩詠》曰:“先朝耆舊見須眉,獨仗徐熙筆一支。百五十年鐫石墨,千秋追媲武梁祠?!弊髡哒J為《云間邦彥畫像》可以與著名的武梁祠畫像相媲美。

 

於氏讀書堂

 

1986年,醉白池西南部遷建了一座讀書堂。該堂原宅在松江東門外,明初建造時匾額為“於氏讀書堂”,知情者呼為“方家二人讀書堂”,其來歷還要從方孝孺說起。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曾拜宋濂為師,所寫文章縱橫豪放,頗出入于東坡、龍川之間,著有《遜志齋集》24卷,為當時很有名望的文學家,建文帝時任侍講學士。明成祖朱棣攻克南京,欲行加冕大典,召方孝孺起草詔書。哪知他來到金鑾殿上,不但不同意起草詔書,還將筆擲在地上,且哭且罵。謀士姚廣孝懇求成祖息怒,成祖耐著性子,親自離開皇位勸說,方孝孺繼續(xù)哭罵說:“死即死耳,詔不可草?!背勺娲笈顢厥讞壥?,并罪誅九族。方孝孺有二子,得信后趕緊南逃。二兄弟被余學夔帶至松江,得到俞允、任勉之保護,居住在松江東門外。幼子中憲后娶俞允養(yǎng)女為妻,化名俞元寶。為避免官兵追查,保住方家血脈,兄弟二人商議,決定隱姓埋名,共同改“方”姓為“於”姓,意為“方家二人”。

方氏兄弟二人落戶松江東門外后,立志閉門苦讀,等待時機,振興方家。不久,他二人買地造屋,特在住宅樓前建造了三間九架梁大廳,為子孫后代讀書之用。至清末,於家已有土地4000余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讀書堂重新翻建,堂名改為“迎素堂”。1986年,迎素堂遷入醉白池,因園內(nèi)曾有一故跡名“深柳讀書堂”,遂改為今名,并請松江籍著名科學家楊紀珂題寫了“深柳讀書堂”匾額。

 

張東海運石返鄉(xiāng)

 

張弼,號東海,明代著名書法家,尤工草書,取法張旭、懷素。常常于酒酣興發(fā),頃刻數(shù)十紙,疾如風雨,矯如龍蛇,欹如墮石,瘦如枯藤。更喜作擘窠大軸,怪偉跌宕,震撼一世,人稱“張旭復生”。四方求書者無虛日,甚至海外諸國,都知道張東海之名,前來購求書法作品。張弼兵部員外郎時,作《假髻篇》詩:

東家美人發(fā)委地,辛苦朝朝理高髻。

西家美人發(fā)及肩,買妝假髻亦峨然。

金釵寶鈿圍珠翠,眼底何人辨真?zhèn)巍?o:p>

夭桃窗下來春風,假髻美人歸上公。

這首詩辛辣地諷刺了時事、時貴,張弼因此遭當權(quán)者忌恨,被排擠出京,任江西南安知府。南安地處贛粵相接的南嶺腳下,亡命者聚山為盜,久為民害,他到任后,施政第一招就是為民去此大害。當?shù)氐拇筲讕X險隘,為客商貨物交往要道,當?shù)孛癖娰囘\輸以為生,但交通十分不便,張弼收取商稅,架設橋梁,筑路30里,使嶺路暢通。南安府所轄的南康縣,民俗好訟,他嚴懲首惡,殺其刁風,又禁誣告,反冤獄。為防盜寇,他創(chuàng)立“射圃”,親自教民習武;為教化南安民眾,他建社學,創(chuàng)書院,祀先賢,修郡志,建立張九齡、劉安世、濂溪、李綱等祠,筑鐵漢樓、風月臺以示學者風范與標準,使習俗為之一變。

張弼離任前夕,他與兒子來到鐵漢樓后的山腳下,找到一塊形似蘑菇的奇特的青石,抬回家中揮筆寫了“無生臺”三字及七言一絕,請來一位當?shù)赜忻睦鲜晨淘谶@塊“凌霄石”上。家人不知該石何用,張弼看了看大青石高興地說:“為官十載無家財,青石壓船抗風浪?!奔胰诉@才恍然大悟,老石匠聽了亦為之動容。張大人廉潔清風回故里的消息傳遍南安府,送別之日,老幼相攜而來,船解纜揚帆時,上千百姓在岸上跪地相送,齊祝張大人一路順風!

張弼告老還鄉(xiāng),松江府官員、至親好友、街坊鄰居紛至沓來,躬迎張大人榮歸故里。人們在岸上遠眺官船,見船身下浮,以為張弼當了十年知府一定滿載而歸。在親眼目睹抬進張弼私園慶云山莊的是一塊大青石時,大多觀者初感驚奇,轉(zhuǎn)而感到崇敬,人們將這塊“凌霄石”呼為“張弼南安廉石”。近代,慶云山莊已廢,張弼南安廉石由其后人于民國二十年(1931年)獻給醉白池,被安置在樂天軒東側(cè)的翠竹叢中。

 

民間木雕放異彩

 

醉白池雕花廳的內(nèi)廳梁枋與門窗上,刻著三國演義從桃園結(jié)義至司馬懿統(tǒng)一中國這一歷史時期,100余幅全套三國故事浮雕圖。雕刻刀工精練圓熟,造型生動準確。文官謙恭,武官威嚴,老翁雅逸,仕女娉婷,花卉妍媚,樹木蔥蘢,山水疊嶂,背景錯落,引人入勝,使觀者目不暇接??逃腥绱送暾?、精致的三國故事雕花廳,在上海地區(qū)絕無僅有,江南也為鮮見。1985年7月,雕花廳被列為松江縣文物保護單位。

雕花廳為晚清建筑,原系明代大書法家張弼后裔張祖南住宅的精華部分,宅原位于松江西塔弄,三進二廳四廂房,門廳、儀門樸素無華,遷建時大門未同移。張祖南,松江名紳,家藏張弼《鐵漢樓帖》明末刻板,1960年捐贈給松江博物館籌備處。在“文化大革命”中,雕花廳雕飾的一部分被破壞,1984年拆遷入園后精心補修,于1987年修復一新,對游客正式開放。

雕花廳前后二廳與東西兩廂房雕刻內(nèi)容不同,前廳與兩廂房為七架梁建筑,前廳內(nèi)正中放置的木雕大屏上有“百花齊放”四字,概括了前廳與兩廂房雕花的內(nèi)容,梁架上滿雕花卉紋飾。所雕花紋不重復,有神韻,細膩無比,栩栩如生。正像廳柱上對聯(lián)描述的“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一樣,將花的情態(tài)雕活了。后面大廳為五開間九架梁建筑,廊軒為一枝香形式,翻軒則為海棠式,建筑工藝細膩精致,從枋梁至門窗上雕刻的內(nèi)容主要是《三國演義》故事,所雕圖案中的各類人物、山水草木、建筑器用等極為精致華美。前廳門口有楹聯(lián):“廳窗雕像,廂窗雕像,雕成整套三國像;門楣鏤花,梁枋鏤花,鏤出千姿百態(tài)花”。概括了雕花廳的內(nèi)容和特點。雕花廳為古園林增添新景觀,同時也增加了文化內(nèi)涵,許多游客慕名而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