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仔母雞勤勞、細心、忘我、無微不至 我小時候到鄰居家串門,最害怕的不是狗,是雞。要是對方家里養(yǎng)的母雞正帶著雞仔,我會害怕得像帶考了59分的試卷回家。母雞比母狗要兇得多,看到人來,它就會變成一只刺猬,渾身的毛都炸起來,還會像臺上的拳手繞著你轉(zhuǎn)圈,發(fā)出咕咕的低鳴,翅膀一振一振,嚇得你打寒噤,要是你還不閃人,母雞就會像炮彈一樣射過來。 我見過被雞啄瞎眼睛的人。飛起來的母雞能一擊而中,簡直比張良張子房還厲害。老張?zhí)幮姆e慮,估計事先沒日沒夜沒少練習,但那柄120斤重的鐵錘愣沒砸中秦始皇,要不然中國的歷史就得改寫,蜿蜒下來,就沒有“我”現(xiàn)在寫這篇文章。動物都有一些人類自愧不如的本事。如果你仔細觀察過一只帶仔的母雞,就會明白什么叫真正的“母愛”。從小雞脫殼開始,母雞每天領著小雞覓食,一旦扒到蟲子,就慈祥地把它們喚過來,而不會自己獨食。下雨的時候,要是你在屋檐下看到一只丑陋無比的“落湯雞”,如果它是一只公雞,也許是一個“雞中浪(guan)子(xi)”,而要是一只母雞,它的翅膀下極可能正護著一群小雞?!?/p> 當然這說的是那些稱職的母雞。勤勞、細心、忘我、無微不至,遇到危險時奮不顧身,一只“帶仔母雞”是所有這些美好的形容詞最生動的注腳。每當看到“勤勞”兩個字,我的眼前就立即浮現(xiàn)出母雞感人的身影。說到奮不顧身,前不久有只新疆籍的母雞,為了保護兩只小雞,生生把一只隼給按倒在地上啄了個半死。笑話里老鼠說自己回家“泡貓”是吹牛,而這可是真事,那視頻讓人看得熱血沸騰,肅然起敬。須知,隼可是草原上連狼都敢抓的猛禽。 ![]() 電影《親愛的》中趙薇將母性演繹得讓人眼淚滂沱 農(nóng)民形容某個女人拖兒帶女,經(jīng)常打比方“像母雞帶仔”。電影《親愛的》中郝蕾和趙薇主演的兩個母親,把這種母性演繹得讓人眼淚滂沱。說女人像“母雞帶仔”,把母雞當作學習的榜樣,可見所謂的“母性”并不專屬于人,而是動物共有的 “自然屬性”。像雞這樣“無私無畏”地哺育和保護后代的,還有許多動物,我見過的像鵝、像豬、像狗,牛更是這樣,有一個詞叫“護犢”,還有一個成語叫“舐犢情深”,說是就是牛??梢?,動物“母性”的成色一點也不比人差。 這種情形證明了孟子“人之異于禽獸者幾稀”的結(jié)論?,F(xiàn)在科學昌明,人類基因測序證明人與禽獸的確沒有太多差別,比如人與豬的基因相同達82%,與大猩猩則達99%;估計與一只麻雀也差不多。當然,孟子說的不是基因測序,而是說人與動物的“行為方式”。他說的“幾稀”,指的是君上臣下的等級和親疏厚薄的“人倫”,他沒有說“母性”屬不屬于“幾稀”的內(nèi)容。孟子的口才很好,但常常前后矛盾。他一方面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稀”,一方面又罵楊子、墨子“無君無父,簡直是禽獸”,邏輯上跟“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差不多。 魯迅寫詩說“憐子如何不丈夫”,從“母性”的角度,其實也可以說,“憐子如何不禽獸”。母性是動物皆有的屬性,于是有人想當然地認為,動物跟人一樣也講“孝道”。其實這兩者并不一樣,“母性”屬于動物的“生物情感”,“孝道”則不然,它屬于“社會規(guī)則”,為人類所特有。在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中,不乏“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之類孝道故事,但即使存在“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類現(xiàn)象,也不是因為動物懂得“感恩戴德”。當然,就像砍一棵樹,你硬要說流出來的汁液是它的眼淚也可以,它只是人類情感和觀念的一種投射。那些讓人鼻酸眼熱的動物“報恩”故事,從科學角度,不過是生物學上的“條件反射”。 不知道是否出于“人之異于禽獸者幾稀”之類的擔心,覺得把動物當作人類道德的標桿不靠譜,為防止子女不孝,維護親疏厚薄分明的社會秩序,孔子拿出了一個讓人啞口無言的理由:因為你的身體都是父母給的,所以你要孝敬他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孝之始也”)。但就連他的后人也覺得這理由不成立,那個被曹操殺掉的孔融“大逆不道”地認為:兒子是父母尋歡作樂的產(chǎn)物,沒有什么恩情可言(“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fā)耳?!保?。他還認為生兒育女,就像瓶子倒東西,倒出來兩者就沒有瓜葛了。這堪稱我見到的最“天才”的比喻。 “四歲讓梨”的孔融一直是后人的道德楷模,大概出于“為尊者諱”,他對于“孝”的見解成了“歪理邪說”,要是地下有靈,估計他會氣得翻身爬起來。立足于“報恩”之上的孝道帶來太多問題,為了所謂的“孝”,父母與子女沒有人格的平等,也沒有個人權利界線,甚至連是非真假也不講。說個笑話:我認識有位父親把“皮靴”讀成“皮鞋”,念小學的兒子糾正他,爭執(zhí)了幾句,氣得他一巴掌煽過去:我是你老子!(言外之意你竟敢如此不孝頂撞我),穿在腳上,“靴”就是“鞋”,吃壞米!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一把屎一把尿?qū)⒆优洞?,但假如父母用耳刮子加搟面杖把你揍大,是不是就可以不對他們不管不顧呢?事實上,現(xiàn)在不少的“不孝之子”就是出于這個原因。這充分說明要解決遺棄父母的“不孝”問題,光用“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進行教化并不靠譜,只有落實法律懲戒,用制度的力量使為人子女者不得不承擔贍養(yǎng)責任,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