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里的中秋情懷
蘭崇美
秋意愈來愈濃,晴朗的夜空繁星璀璨,那輪圓月,每年中秋節(jié)都準(zhǔn)時出現(xiàn)在梢頭。大街小巷沉浸在濃烈的節(jié)日氛圍里。除了商家的攬客方式推陳出新外,仿佛什么都不曾改變,尤其是人們賦予這個節(jié)日的意義———渴望團(tuán)圓的情懷,依舊樸實真純。
一孔明月,從遠(yuǎn)古走來,多少離愁別緒在清輝里拽緊游子沉重的心。父母的惆悵,兄弟的酒杯,愛人的淚痕……無數(shù)次在皎潔的月光下寄情抒懷,真切演繹。人間醇香如酒的摯情在中秋夜彌漫開來,從古至今,未曾間斷。
流連于唐詩宋詞間,在中秋之夜,望月寄情、思鄉(xiāng)念親的情愫如醇酒飄香,芬芳而雋永。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以輕盈的筆觸勾畫出一幅生動而靜謐的中秋思鄉(xiāng)圖。烏鴉歸巢,桂花浸露,唯行走他鄉(xiāng)的游子坐看星空,望月抒懷,無限思念,悠遠(yuǎn)綿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出自張九齡之手的《望月懷遠(yuǎn)》,更加細(xì)致地描寫了時值中秋,卻不能與自己苦苦思念的伊人相聚。一對情深意濃的人兒,天各一方,只能通過明月遙寄思念之情。竟夕相思久不能寐,只覺長夜漫漫。詩中一個“怨”字,把月下幽清的意境一下子升華到極點(diǎn),若不是作者深切體會,估計也寫不出這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從古至今,多少獨(dú)行人月下抒懷,寄情中秋,或是仰天慨嘆,或是月下獨(dú)酌。宋代大詞人東坡先生亦不例外。他筆下流露出對弟弟蘇轍的思念在月下清輝里,表現(xiàn)出情真意切。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钡母锌健吨星镆娫潞妥佑伞芬辉娭械摹懊髟乱椎腿艘咨ⅲ瑲w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弊髡甙阉寄畹茏佑傻哪欠萸楦忻枋龅昧芾毂M致。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jié)。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yīng)華發(fā)。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1264年的中秋時節(jié),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行軍途中,也不免望月生情,舉杯抒懷一番,他的《滿江紅·中秋寄遠(yuǎn)》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身在異鄉(xiāng)的人兒總會在中秋之夜,讓那片幽清慰藉如水的情懷。一輪明月,從唐詩宋詞中升起,跌入游子的心間,縷縷清輝托起縷縷情愫,潮濕了一樹桂花,潮濕了一地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