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夕陽,落花,歸燕,小園,香徑。 在春末的黃昏,酒醒人散后,晏殊獨自一人在府第花園的小路上徘徊,看夕陽西下,看春花凋落,看燕子歸來…… 他靜靜地徜徉著,眺望著,沉思著,絕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他是清醒的,又是不安的,他在來回走動,他在思索沉吟。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p> 每每讀這首《浣溪沙》,我都感覺到一種深邃的惆悵和無人言說的愁緒:是對美好事物的憐惜,對時光流逝的悵惘,對美好景物重現(xiàn)的希冀?還是對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人事變更春依舊的無可奈何? 在常人眼里,身為政治家、文學家的晏殊,似乎不應有如此的惆悵與感喟。他5歲能作詩,14歲以神童召,賜同進士出身,未成年就躋身朝堂,后歷任要職,一直做到宰相,居官長達50年。盡管曾數(shù)次被貶外放,但并沒經歷大磨難,一生總體還算平順,在封建官場實屬難得。加之,他喜歡飲酒宴賓、賦詩作詞,被后人稱為“太平宰相”。 晏殊能走上宰相的高位,不是因為他的家庭背景,不是因為他善于逢迎媚上,而是因為他品質端方、公忠為國、大興學校、舉賢任能,為開創(chuàng)宋真宗、宋仁宗兩朝“百年無事”的“承平時世”立下了卓著功勛,為宋代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建樹了“功名千載” 的歷史功績。 晏殊是“不負漢廷臣”的一代名相,更是一位才華卓著的文學大家。他文章贍麗,工詩善詞,尤以詞最為突出。他的詞風格蘊藉風流、溫潤秀潔;氣象雍容華貴、富麗典雅;語言精練渾成、珠瑩玉潔,是開創(chuàng)宋詞先路的一代詞宗,被譽為“宰相詞人”。 晏殊性情溫和、誠實厚道。他沒有因為少年得志而得意忘形,也沒有因為位高權重而頤指氣使。他是一個溫潤如玉的君子,胸襟光明磊落,心地明亮純凈。政壇的風波和仕途的歷練,并沒有讓他的心性受到污染,他甚至沒有學會撒謊。當皇帝問他,別的人都在游玩宴飲,唯獨他閉門讀書的時候,他回答說自己也很喜歡游玩,只是家貧難以承受。在政治相對清明的北宋,晏殊這種誠實質樸的性情,無疑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真正優(yōu)秀的人才會賞識別人。晏殊青睞有才華的人,對每一位英才俊彥,不論是比他年長的同輩,還是初出茅廬的晚輩,他都以誠相待,大力提攜。范仲淹、歐陽修、宋祁、富弼、韓琦、王安石、梅堯臣等人都受過他的舉薦或獎掖。尤其是他當上宰相后,重視招賢進才,起用新人,改造中樞和諫院,對促成彪炳青史的“慶歷新政”作出了重大貢獻。晏殊在位期間,為國家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輸送了一大批棟梁之材,是一位難得的、有大情懷的伯樂。人們稱贊他“平生欲報國,所得是知人”。北宋人才輩出,與名臣宰輔薦人之風盛行密切相關,而晏殊是首開北宋薦才風氣的第一人。 晏殊不僅愛才,更注重為國育才。即使他被貶應天府期間,也不忘興辦學校。他大力扶持睢陽書院發(fā)展,使書院一時聲名遠播,求學者絡繹不絕,成為宋初全國四大書院之一。慶歷三年,他又與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從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使五代以來荒廢了的教育事業(yè)得到復興,出現(xiàn)了“學校之設遍天下,而海內文治彬彬”的盛況,為宋代文化的空前繁榮奠定了基礎。晏殊開創(chuàng)了宋代“文章晉康樂”的嶄新局面,是宋代振興教育的第一功臣。 晏殊年少就得富貴,但一直保持剛正簡樸的性格,處世行端不媚,生活清儉不奢,家風嚴謹。他愛宴請賓客,既因當時風氣如此,征歌選舞朝野成風;又因他愛熱鬧,喜歡詩酒酬唱。但晏殊并不鋪張浪費,他不愛吃肉,有一樽酒喝就足矣,也很少喝醉。鄉(xiāng)賢歐陽修、曾鞏都說他生活過得像個寒士。他雖然舉薦提拔了大批賢才,卻沒有為自己的兒子謀求官職。著名詞人、他的第七子晏幾道,也只做過潁昌府許田鎮(zhèn)監(jiān)這樣的小官。 晏殊最讓人景仰的,不是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文采詩情,而是他身在廟堂的最高處,仍有一顆赤子之心;位居人臣的最高層,依然能保持內心的陽光。他以雍容溫和的姿態(tài)行走在朝堂之上,如一縷朝陽,似一陣春風,讓人感到溫暖清新。在一個皇權專制的時代,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 晏殊的一生算得上功德圓滿,甚至在一些人看來是富貴閑適的。那么,他是不是沒有惆悵與感傷呢?顯然不是。越是笑容滿面的人,越是容易感傷;越是喜歡熱鬧的人,越是容易害怕寂寞。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當杯盤狼藉、歌弦已畢、曲盡人散的時候,是加倍的惆悵與孤寂。正所謂所外表風光、內心滄桑。 依傳統(tǒng)論之,宰相寫詞譜曲不過是為了排遣閑愁、歌詠升平。倘若只是為了閑愁,原本可以在歌舞宴會、聲色犬馬中消遣殆盡。《浣溪沙》抒發(fā)的不只是士大夫的某種閑愁,應有更多的內涵深意。這也許是因為他身處高位,縱有衷情也不能像普通詞人一樣傾瀉,只能隱約表達,適可而止,哀而不傷。 他不僅時?!靶@香徑獨徘徊”,感嘆“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表達“平臺千里渴商霜,內史憂民望最深”的憫農情懷,想念家鄉(xiāng)“臨川樓上柅園中,十五年前此會同”的勝景,還常?!蔼毶细邩?,望盡天涯路”。 他內心是寂寥的,甚至是孤獨的。政治是理性的,亦是冰冷的。位居高處的他身不由己,不能任意張揚自我,哪怕有一顆火熱的心,也要把它掩藏起來?;实鄣奶焱?、政界的詭譎、人心的叵測,這一切他都無法改變,就像他對花的凋零、春的短暫、光陰的流逝一樣不可抵抗,很多事情是他做不到的。 他內心難免惆悵,但他并不怨恨。高處不勝寒,但他守住了心中的溫情,心依然是柔軟的。他就像高處的一道暖陽,不是光焰萬丈,卻和煦宜人,讓人倍感慰藉與安詳。在顯赫而又高危的境地,依然能保持質樸的情懷和內心的溫暖,這是人性的高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