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一章簡釋 “道”妙不可言,“名”亦不可言盡 (本篇以《道德經(jīng)》第一章詮釋為基礎(chǔ))
《道德經(jīng)》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jīng)》第一章簡釋:
大道無形,其作為概念可“道”理,可心領(lǐng),不可言傳,言傳之道非恒道。
大名無疆,其作為概念可“名”義,可意會,不可言盡,言盡之名非恒名。
故:“道”妙不可言,“名”亦不可言盡。
我老子留下“五千言”,所言所道,旨在“拋磚引玉”,能否“心領(lǐng)”,能否“意會”,能否“引玉”,全憑您的“悟性”,因“玉”在您心中,“佛”亦在您心中。【注:此處,“佛”指最高境界】
“無”代表“天地之始”;
“有”代表“萬物之母”。 所以:
面對“天地之始”,或稱“恒無”,人們期望內(nèi)觀其玄“妙”;
面對“萬物之母”,或稱“恒有”,人們期望外觀其炫“徼”。
此兩者,同出本體,僅心態(tài)與觀察點的不同,稱呼不同罷了。
但它們都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玄”,所謂“玄”就是看不透的意思。為了區(qū)別,我們把后者稱為“炫”。
因為人們對客觀事物認知“不可窮盡”,故稱“玄之又玄”。
因為“玄”是認知大千世界奧妙的門戶,故稱“眾妙之門”。
------------
【說明】:因為本篇以《道德經(jīng)》第一章詮釋為基礎(chǔ)。
“常道”亦稱“恒道”,指放任四海皆準之恒道。
“常名”亦稱“恒名”,指放任四海皆準之恒名。
“常無”亦稱“恒無”,“常有”亦稱“恒有”。
“徼”指惹人關(guān)注的異常徵象。具有可觀察性;異常性;惹人關(guān)注性。
(版權(quán)保留,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周有光文化博客/桃李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