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的大小、形狀和組成常因植物種類而異,變化較大,但分類地位相近的植物的葉形常常相似。 ?。ㄒ唬┤~的形態(tài) 1. 葉的質地 革質(coriaceous): 葉厚韌似皮革,如大葉黃楊(Euonymus japonicus L.)等。 膜質(membranaceous): 葉薄而呈半透明,不呈綠色,如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草質(herbaceous): 葉薄而柔軟,如陸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等。 肉質(succulent): 葉肥厚多汁,如蘆薈(Aloe vera var chinensis)、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 L.)等植物的葉。 2.葉形 葉形是指葉片的整體形狀。不同植物葉形往往不同,葉形是識別植物的重要依據(jù)之一。植物中,葉形近似條形、圓形、橢圓形和卵形的情況很普遍,為了利于區(qū)分植物,往往根據(jù)葉片最寬處位置及葉的長寬比對這類葉形進行細分,又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圖14-2,圖14-3)。
圓形(orbicular)、闊橢圓形(broad elliptical)和長橢圓形(long elliptical) 葉的最寬處位于中部,葉長寬比分別近1~1.5、1.5~2和3~4。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多為圓形葉;橡皮樹(Ficus elastica Roxb.),多為闊橢圓形葉;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多為長橢圓形葉。 闊卵形(broad ovate)、卵形(ovate)和披針形(lanceolate) 葉的最寬處位于中部以下偏向葉基,葉長寬比分別近1~1.5、1.5~2和3~4。毛白楊(Populus tomentosa Carr.),多為闊卵形葉;女貞(Ligustrun lucidum Ait.),多為卵形葉;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多為披針形葉。 倒闊卵形(broad obovate)、倒卵形(obovate)、倒披針形(ob- lanceolate ): 葉的最寬處位于中部以上偏向葉尖,葉長寬比分別近1~1.5,1.5~2,3~4。玉蘭葉多倒闊卵形葉;馬齒莧葉多為倒卵形葉;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多為倒披針形、倒長卵形葉。 確切描述葉形時,常用復合名稱來描述,如卵狀披針形是指葉片兼有卵形、披針形的特征,矩圓形是指兼有矩形、橢圓形的特征等。 有時植物葉形十分特殊,用其形象來描述更為準確、便捷,如管形(蔥)、針形(油松) 、三角形[三角葉蟹甲草,Cacalia deltophylla (Maxim.)Mattf.]、箭形(慈姑)、戟形(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盾形(蓖麻,Ricinus communis L.)、扇形(銀杏)、鱗形(側柏)、腎形[大黃橐吾Ligularia duciformis (C. Winkl.)Hand.-Mazz.]等。 3.葉尖 葉尖(leaf apex)是葉片的先端,其常見的葉尖類型有(圖14-4)。
驟尖(cuspidate) 葉先端突起成短尖,如小葉黃楊的部分葉。 漸尖(acuminate) 尖端為銳角,如杏( Prunus armeniaca Linn.)葉。 銳尖(acute) 尖端為銳角,且葉邊緣直順,如桑(Morus alba L.)。 鈍尖(obtuse) 尖端成一鈍角或狹圓形,如大葉黃楊的葉。 截形(truncate) 先端平截,近乎成一直線,如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Sargent.] 尖凹(concave) 先端稍凹入,如黃楊[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Cheng]。 倒心形(obcordate) 先端寬圓且凹入明顯,如酢漿草(Oxalis corniculata L.)。 4.葉基 葉基是葉片的基部,其常見的類型有(圖14-5)。
耳垂形(auriculate) 葉片于葉柄兩側的兩個裂片如耳垂狀,如油菜。 偏斜(oblique):葉片在葉柄兩側的兩個裂片大小不等,如秋海棠(Begonia evansiana Andr.)。 楔形(cuneate) 葉片在近葉柄處漸變狹,兩邊一同趨向基部呈楔子,如垂柳。 截形(truncate) 在葉柄兩側的葉片平截,近乎成一直線,如有些楊樹葉的基部。 圓形(rounded) 葉片在葉柄處呈半圓形,如蘋果(Malus pumila Mill.)。 抱莖(amplexicaul) 無葉柄,葉基部的兩個裂片圍裹著部分莖,如抱莖苦買菜( Ixeris sonchifolia Hance)。 穿莖(perfoliate) 無葉柄,葉基深凹,葉基部的兩個裂片包圍莖后合生,莖如穿葉而過,如金黃柴胡(Bupleurum aureum Fisch.)。 5.葉緣 葉緣指葉片的邊緣。葉緣凹凸不齊時,缺陷處稱為缺刻,兩缺刻之間的部分葉稱為裂片(圖14-6)。
波狀(undulate) 邊緣略有凹凸,曲線起伏平緩似波浪,如白菜。 鈍齒狀(obtusely serrate) 葉緣缺刻明顯,齒尖鈍圓,如大葉黃楊。 鋸齒狀(serrate) 葉緣缺刻明顯,齒尖尖銳、兩邊不等,向葉尖偏斜,如月季花(Rosa chinensis Jacq.)。 牙齒狀(dentate) 葉緣缺刻明顯,齒尖尖銳、兩邊基本相等,齒尖直向外方,如桑。 重鋸齒狀(double serrate) 鋸齒的邊緣又具更小鋸齒,如華北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 (Regel.) Maxim.]。 纖毛狀(ciliiform) 邊緣有纖細睫毛狀物外伸,如山櫻花[Cerasus serrulata (Lindl.) G. Don ex London] 刺芒狀(aristate) 有側脈向外延伸的刺芒,如刺葉冬青(Ilex bioritsensis Hayata)。 6.葉裂 葉裂指葉緣具有較大缺刻的邊緣形態(tài)(圖14-6,圖14-7)。
掌狀裂(palmate) 葉片如手掌狀,各裂片或裂片的延伸線在葉柄頂端交匯于一點。 羽狀裂(pinnate) 葉片如羽毛狀,各裂片分別在不同部位與中脈交匯。 2)葉裂裂缺程度 淺裂(lobate) 葉裂不超過半個葉片的1/2,如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葉羽狀淺裂;棉葉掌狀淺裂。 深裂(parted) 葉裂超過半個葉片的1/2,但未達葉脈,如蒲公英葉羽狀深裂;蓖麻葉掌狀深裂。 全裂(divided) 葉裂深達中脈或葉基,如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葉羽狀全裂;大麻 (Cannabis sativa L.)也掌狀全裂。 ?。ǘ┤~脈 不同的植物,其葉脈的分布格式,即脈序不同(圖14-8)。雙子葉植物多具網(wǎng)狀脈;單子葉植物多具平行脈、弧形脈、射出脈,偶有網(wǎng)狀脈時,與雙子葉植物具游離脈梢的網(wǎng)狀脈不同,其細脈多相互交匯、無脈梢游離,如天南星科、薯蕷科的一些植物;裸子植物多具單一主脈;叉狀脈多見于蕨類植物,偶見于種子植物。
網(wǎng)狀脈葉脈錯綜分枝,側脈與細脈交織成網(wǎng)狀。根據(jù)中脈分枝情況的不同又可分為: 羽狀(網(wǎng))脈(reticulate venation) 一條明顯主脈居葉片中部,各側脈自主脈兩側逐漸分出,排列似羽毛,如毛白楊等。 掌狀(網(wǎng))脈(palmate venation) 幾條近等粗的葉脈自葉柄頂部發(fā)出,葉脈數(shù)回分支,排列似掌骨,如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 Poiret]、蓖麻等。 三出脈(ternately venation) 主脈兩側只產(chǎn)生了一對側脈。如分枝靠近基部,稱為基生三出脈,如棗(Ziziphus jujuba Mill.)等。如分枝離開基部一段距離,稱為離基三出脈,如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2.平行脈(序)(parallel venation) 平行脈側脈粗細相近,彼此大致平行,其分支細脈可在葉尖或葉緣匯合,但不成網(wǎng)狀。常見于單子葉植物中的條形葉、劍形葉。依據(jù)側脈的形狀,又可分為: 直出平行脈 葉的主、側脈均從葉基發(fā)出,彼此近平行,直達葉尖匯合,如玉米等。 橫出平行脈 側脈從主脈兩側分別發(fā)出,與主脈近垂直;側脈彼此近平行至葉,如粉芭蕉(Musa paradisiaca L.)等。 弧形脈 (arcuate venation) 主、側脈從葉基發(fā)出、至葉尖匯合,常見于單子葉植物中寬大的闊橢圓形、卵狀橢圓形葉中,如玉簪[Hosta plantaginea (Lam.)Aschers.]等。 3.射出脈 (radiate venation) 主、側脈從葉基輻射狀發(fā)出,常見于單子葉植物中近圓形的葉,如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等。盾形葉葉脈多為網(wǎng)狀脈序,但因其各側脈由葉柄頂端向四周發(fā)出,也為輻射狀,又被稱為射出脈,如蓮等。 4.單一主脈(single vein) 只有一條明顯的主脈,如云杉(Piceaasperata Mast.)等。 5.叉狀脈序(dichotomous venation) 葉脈分枝呈二叉狀,可多級分枝,如銀杏等。 (三)葉序 葉在莖上的排列方式稱為葉序(phyllotaxy)。常見的有(圖14-9):
葉對生(opposite) 每節(jié)上相對著生兩片葉,如薄荷、石竹等。 葉輪生(whorl) 同一個節(jié)上著生三張或三張以上的葉,如夾竹桃等。 葉簇生(fascicled) 三張或三張以上的葉著生于極度縮短的短枝上,如金錢松等。 (四)葉的類型 1. 完全葉與不完全葉 具有葉片、葉柄和托葉3部分的葉稱為完全葉(complete leaf),如楊樹、棉花等;缺少其中任一部分或兩部分的稱為不完全葉(incomplete leaf),如丁香無托葉、萵苣(Lactuca sativa L.)無葉柄及托葉等(參見第二篇第七章)。 2. 單葉與復葉 單葉(simple laef) 在一個葉柄上只長一片葉。 復葉(compound laef) 在一個葉柄上有兩片以上的葉。復葉的葉柄稱為總葉柄(common petiole),總葉柄上著生的葉稱為小葉(leaflet),著生小葉的軸狀部分稱為葉軸(rachis)。 從來源看,復葉由單葉發(fā)展演化而來。單葉經(jīng)全緣、葉緣出現(xiàn)缺刻、缺刻加大至全裂后,繼續(xù)發(fā)展,當小葉柄出現(xiàn)或小葉與葉軸間關節(jié)明顯時,便形成了復葉。全裂葉是單葉與復葉的過渡類型,因而有時與復葉界限并不明顯,根據(jù)全裂葉相鄰裂片基部存有部分葉緣這一特點,可進行區(qū)別(參見第二篇第七章)。 根據(jù)小葉在總葉柄上的排列,可將復葉分為羽狀復葉和掌狀復葉(圖14-10)
一回羽狀復葉 總葉柄不分枝,小葉直接著生在總葉柄上,如洋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 二回羽狀復葉 總葉柄分枝一次后再著生小葉,如合歡(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 三回羽狀復葉 總葉柄分枝兩次后再著生小葉,如南天竹(Nadina domestica Thunb.)。 根據(jù)組成復葉的小葉數(shù)目,羽狀復葉又可分為奇數(shù)羽狀復葉(odd-pinnate)和偶數(shù)羽狀復葉(paripinnate)。 掌狀復葉(palmately compound laef) 3片以上小葉, 著生在總葉柄頂端,呈掌狀,如七葉樹(Aesculus chinensis Bge.)、人參等??筛鶕?jù)總葉柄分枝情況分為一回掌狀復葉、二回掌狀復葉等。 三出復葉(ternately compound laef) 3片小葉著生在總葉柄上,可分為掌狀三出復葉,如酢漿草;羽狀三出復葉,如刺桐(Erythrina indica L.)。 單身復葉(unifoliate compound laef) 是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復葉,頂生小葉較大,與總葉柄間關節(jié)明顯;兩片側生小葉退化成翼狀,如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 (L.)Raf.]等。 復葉與生有單葉的小枝,葉軸與纖細的莖有時不易區(qū)分,識別時應仔細辨認(參見第二篇第七章)。 三、花 ?。ㄒ唬┗ü诘念愋团c特征 1.花冠的類型 花冠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由于花瓣的離合,花冠筒的長短,花冠裂片的形狀和深淺等不同,形成各種類型的花冠,常見的有(圖14-11)。
漏斗狀(funnel—shapped) 花冠下部呈筒狀,并由基部逐漸向上擴大成漏斗狀,如甘薯等。 鐘狀(campanulate) 花冠筒寬而短,上部擴大成一鐘形,如南瓜、桔梗等。 輪狀(rotate): 花冠筒短,裂片由基部向四周擴展,狀如車輪,如番茄等。 唇形(labiate) 花冠基部筒狀,上部略呈二唇形,如芝麻等。 舌形(liguate) 花冠基部呈一短筒,上端向一邊張開成扁平舌狀,如向日葵花盤的邊花等。 蝶形(papilionaceous) 花瓣五片,排列成蝶形,最上一瓣叫旗瓣;兩側的兩瓣叫翼瓣,為旗瓣所覆蓋,且較旗瓣小;最下兩瓣位于翼瓣之間,其下緣常稍合生,叫龍骨瓣,如豌豆等。 十字形(cruciform) 由四個分離的花瓣排列成十字形,如油菜、白菜、蘿卜等。 此外,因為薔薇科植物的花有多種花托類型,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的著生位置差別較大,但其花萼、花冠的形態(tài)、大小、數(shù)目及其相互關系又基本一致,均為五基數(shù)、相互分離,且彼此覆瓦狀排列等,而被一些學者單列為一類,稱薔薇花或薔薇花冠(圖14-12)。
2.花瓣的排列 組成花冠的花瓣的數(shù)目常隨植物種類的不同而不同,花瓣間的排列方式也因種而異,一般在花蕾初放時較為明顯,常作為分類的依據(jù)。常見的花瓣間的排列方式有鑷合狀、覆瓦狀和旋轉狀等類型(圖14-13)。
旋轉狀(convolute) 指花瓣的每一片的一邊既覆蓋著相鄰一片的邊緣而另一邊又被另一相鄰片的邊緣所覆蓋,如棉花、牽牛等。 覆瓦狀(imbricate) 和旋轉狀相似,只是花瓣片中有一片或兩片完全包被在外,一片完全包被在內,如蠶豆、油菜等。 ?。ǘ┬廴镱愋团c特征 1.雄蕊的類型 植物種類不同,花中雄蕊的數(shù)目,花絲的長短,花藥和花絲的分離與聯(lián)合方式常不同,形成不同的雄蕊類型(圖14-14)。
二體雄蕊(diadelphous) 9個雄蕊的花絲聯(lián)合,另1個雄蕊單生,呈二束,如蠶豆等。 多體雄蕊(polyadephous) 雄蕊的花絲聯(lián)合成多組,如金絲桃等。 聚藥雄蕊(syngenesious) 花藥合生,花絲分離,如菊科植物等。 二強雄蕊(didynamous) 雄蕊4個,2個長,2個短,如唇形科植物等。 四強雄蕊(tetradynamous) 雄蕊六個,4個長,2個短,如十字花科植物。 2.花藥的著生方式 花藥是花絲頂端膨大成囊狀的部分,花藥通過花絲與花托或花冠相連?;ㄋ幵诨ńz上的著生方式也有幾種不同情況(圖14-15):
背著藥(dorsifixed anther) 花藥背部著生于花絲上,如蘋果、油菜等。 丁字藥(versatile anther) 花藥背部的中部與花絲相連,如小麥、百合等。 個字藥(divergent anther) 花藥張開時呈“個”字形,如凌霄等。 廣歧藥(divaricate anther) 花藥平展,頂部與花絲相連,如地黃等。 全著藥(adnate anther) 花絲短粗、花藥整體著生于花絲上,如蓮、玉蘭等。 3.花藥開裂的方式 花藥成熟后開裂散出花粉,開裂方式主要有(圖14-15): 縱裂(longitudinal split) 藥室縱長開裂,為最常見的一種,如小麥、油菜等。 孔裂(poricidal) 藥室頂端開孔花粉散出,如馬鈴薯、杜鵑等。 瓣裂(valvate) 藥室有2或4個瓣狀蓋,瓣蓋打開時花粉散出,如小蘗、樟等。 ?。ㄈ┐迫铮ㄈ海┑念愋团c特征 1.雌蕊的類型 由于組成雌蕊的心皮數(shù)目和心皮間的分離與聯(lián)合情況不同,雌蕊常分單雌蕊、離生單雌蕊和復雌蕊等類型(參見第二篇第九章)。 2.子房的位置 子房著生在花托上,它與花托的連接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同時與花萼、花冠,雄蕊群的相對位置也因植物種類不同而有變化(圖14-16)。
半下位子房(half-inferior ovary) 又叫子房半下位或中位,子房的下半部陷生于花托中,并與花托愈合,子房上半部仍外露,花的其余部分著生在子房周圍花托的邊緣,故也叫周位花,如菱、馬齒莧等。 下位子房(inferior ovary) 又叫子房下位,整個子房埋于下陷的花托中,并與花托愈合,花的其余部分著生在子房以上花托的邊緣,故也叫上位花,如番瓜、蘋果等。 3.胎座的類型 在雌蕊的子房內,胚珠著生的部位叫胎座(placenta),由于心皮的數(shù)目和連接方式以及胚珠著生的部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胎座類型(圖14-17)。
側膜胎座(parietal placentation) 二個以上的心皮所構成的一室子房或假數(shù)室子房,胚珠生于心皮的邊緣,如油菜、白菜、南瓜、黃瓜、番木瓜等。 中軸胎座(axile placentation) 多心皮構成的多室子房。心皮邊緣于子房中央形成中軸,胚珠生于中軸上,如棉花、柑橘等。 特立中央胎座(free central placentation) 多心皮構成的一室或不完全數(shù)室子房,子房腔的基部向上有一個中軸,但不到達子房頂,胚珠即生于此軸上,如石竹科植物。 基生胎座和頂生胎座(basal placentation and apical placentation) 胚珠生于子房室的基部或頂部,前者如菊科植物,后者如瑞香科植物。 ?。ㄋ模┗ǔ淌脚c花圖式 花程式是指用字母、符號及數(shù)字等來表示花的形態(tài)組成、位置和排列的關系式;花圖式是指用花器官各部分的橫斷面結構簡圖來表示花結構與組成的數(shù)目、排列、分離與聯(lián)合情況的圖式。 1.花程式(flower formula) 花的各部分用一定的字母來代表,通常用K代表花萼(kalyx),用C代表花冠(corolla),用A代表雄蕊群(androecium),用G代表雌蕊群(gynoecium),用P 代表花被(perianth)?;ǜ鞑糠值臄?shù)目可用數(shù)字來表示,如果該部分缺少時,就用“O”表示,數(shù)目很多,就用“∞”來表示,并把它們寫于代表各部字母的右下角處。如果某部分在一輪以上時,就用“+”來表示,如果某一部分其個體相互聯(lián)合,就用“()”來表示。子房的位置可以在雌蕊的字母G下邊加一道橫線表示上位子房 ![]() ![]() ![]() 輻射對稱花用“*”表示;兩側對稱花用“↑”表示;♀表示雌花;♂表示雄花, ![]() 棉花 ![]() ![]() 花生 ![]() ![]() 小麥 ![]() ![]() 百合 ![]() ![]() 2.花圖式(flower diagram) 花的各部分用橫切面的簡圖表示。用一黑圈表示花著生的花軸,用空心的弧線表示苞片,帶有線條的弧線表示花萼。由于花萼的中脈明顯,故弧線的中央部分向外隆起突出。實心的弧線表示花冠,雄蕊和雌蕊分別用花藥或子房的橫切面形狀表示。并明確各部分的位置、分離或連合情況(圖14-18)。
?。ㄒ唬┯邢藁ㄐ?BR> 有限花序(definite inflorescence)或離心花序(centrifugal inflorescence)也叫聚傘花序(cyme),花序頂端或中心的花先開,漸及下邊或周圍,由于頂花先開,限制了花序軸的繼續(xù)伸長。常見的有限花序類型有四種(圖14-19)。
花序主軸頂端先生一花,然后在頂花下的一側形成側枝,繼而側枝的頂端又生一花,如此依次生花、開花,形成合軸分枝的花序。這樣的花序有蝎尾狀聚傘花序(scorpiod cyme),各分枝為左右間隔生長,如唐菖蒲、美人蕉等;卷傘花序(bostrix),各分枝朝向一個方向,如聚合草、附地菜等。 2.二歧聚傘花序(dichasium) 在某些具有對生葉序的植物中,頂花下的花序主軸向兩側各生一枝,枝的頂花下再生出兩個分枝,如此反復分枝,且均頂花先開的花序,如繁縷等。 3.多歧聚傘花序(pleiochasium) 花序軸的頂端發(fā)育出一朵花后,緊接其下的主軸再分出3個以上的分枝,且各個分枝又如此發(fā)育出頂花和分枝的花序,如澤漆等。 4.輪傘花序(verticillaster) 在唇形花植物中,對生葉序的葉腋內各生出3朵以上的花所共同組成的花序,如益母草等。 ?。ǘo限花序 無限花序或向心花序也叫總狀類花序,其開花的順序是花軸下部的花先開,漸及上部,或由邊緣的花先開,漸及中心。常見的有(圖14-20):
花有梗,排列在一不分枝且較長的花軸上,花軸能繼續(xù)增長,如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 Duby)等。 2.穗狀花序(spike) 和總狀花序相似,只是花無梗,如車前、大麥。穗狀花序軸如膨大,叫肉穗花序,基部常有總苞,如玉米的雌花序和紅掌(Anthurium andraeanum Lind)等。 3.葇荑花序 (catkin or ament) 若干單性花排列于一細長、柔軟的花軸上,花序通常下垂,花后整個花序或連果實一起脫落,如楊、柳等。 4.圓錐花序(panicle) 花序軸上生有多個總狀或穗狀花序,形似圓錐,及復合的總狀或穗狀花序,如水稻或玉米的雄花序等。 5.傘房花序(corymb) 花有梗,排列在花軸的近頂部,下邊的花梗較長,向上漸短,花位于一近似的平面上,如麻葉繡球(Spiraea cantonensis Lour.)、山楂等。如幾個傘房花序排列在花序總軸的近頂部者叫復傘房花序,如華北繡線菊(S. fritschiana Schneid)。 6.傘形花序(umbel) 花梗近等長或不等長,均生于花軸的頂端,狀如張開的傘,如紅瑞木(Swida alba Opiz)等。幾個傘形花序生于花序軸的頂端者叫復傘形花序,如胡蘿卜。 7.頭狀花序(capitate) 花無梗,集生于一平坦或隆起的總花托(花序托)上,而成一頭狀體,如菊科植物。 8.隱頭花序(hypanthodium) 花集生于肉質囊狀的總花托(花序托)的內壁上,并被總花托所包圍,如無花果等。 在自然界中,花序的類型比較復雜,有些植物是有限花序和無限花序混生的。如蔥是傘形花序,但中間的花先開,又有聚傘花序的特點;水稻是圓錐花序,但開花的順序也具有聚傘花序的特點。 五、果實的類型與特征 根據(jù)參與果實形成是由單花或花序、雌蕊的類型、果實的質地、成熟果皮是否開裂和開裂方式,花的非心皮組織部分是否參與形成等,將果實分為單果、聚合果和復果等類型(詳細參見第二篇第十章)。 (一)單果 由一朵花中的一個單雌蕊或復雌蕊參與形成的果實叫單果,根據(jù)果實成熟時的質地和結構,可將果實分為肉質果和干果兩類。 1.肉質果(freshy fruit) 肉質果肉質多汁,常見的肉質果有: 漿果 由復雌蕊的上位子房或下位子房發(fā)育而來。外果皮薄,中果皮、內果皮和胎座均肉質化,漿汁豐富,含一至多粒種子。上位子房發(fā)育來的,如番茄、葡萄、柿等;下位子房形成的如香蕉、瓜類等。 核果 具有堅硬果核的一類肉質果。由單雌蕊或復雌蕊的上位子房或下位子房發(fā)育而來,外果皮薄,中果皮厚,多肉質化,內果皮石質化,由石細胞構成硬核,含一粒種子,如桃、梅、李、杏等。核桃 為2心皮下位子房發(fā)育成的核果。 柑果 柑橘類植物特有的一類肉質果。由復雌蕊具中軸胎座的上位子房發(fā)育而成。外果皮厚,外表革質,內部分布許多油囊;中果皮較疏松,具多分枝的維管束;內果皮膜質,其內表皮上生眾多的囊狀多漿的毛狀體,為食用的部分。 梨果(pome) 由花筒和子房聯(lián)合發(fā)育而成的假果。通?;ㄍ残纬晒?、外果皮、中果皮均肉質化,內果皮常革質,如蘋果、梨等。 瓠果(pepo) 由下位子房發(fā)育而成的假果,花托和外果皮發(fā)育成堅硬的果壁,中果皮、內果皮肉質,側膜胎座常較發(fā)達,如葫蘆科植物的果實。 2.干果(dry fruit) 干果成熟時果皮干燥。開裂的干果稱裂果(dehiscent fruit),不開裂的干果稱閉果(in dehiscent fruit)。 蒴果(capsule) 由復雌蕊發(fā)育而來,子房室含多數(shù)種子的一類開裂干果。果實成熟時有幾種開裂方式,常見的有室背開裂,即沿心皮的背縫線裂開,如棉、百合、鳶尾等;室間開裂,即沿心皮相接處的隔膜裂開,如煙草等;室軸開裂,即果皮外側沿心皮的背縫線或腹縫線相接處裂開,但中央的部分隔膜仍與軸柱相連而殘存,如牽牛、曼陀羅等;蓋裂,即果實中上部環(huán)狀橫裂成蓋狀脫落,如馬齒莧、車前等;孔裂,即果實成熟時,每一心皮頂端裂一小孔,以散發(fā)種子,如虞美人、金魚草等。 瘦果(achene) 不裂干果(閉果)的一種。由1~3心皮組成,上位子房或下位子房發(fā)育而來,內含1粒種子。成熟時,果皮革質或木質,容易與種子分離。1心皮構成的瘦果如白頭翁;2心皮瘦果如向日葵;3心皮瘦果如蕎麥。 穎果(cariopsis) 禾本科植物特有的一類不裂干果。由2~3心皮組成,含1粒種子,果皮和種皮愈合,不能分離,如小麥、水稻、玉米等的果實。 莢果(legume orpod) 由單雌蕊發(fā)育成的果實。成熟時,果皮裂成兩瓣,如大豆等。 角果(silicle or silique) 由2個心皮聯(lián)合發(fā)育成、具假隔膜且側膜胎座的果實。成熟時,果皮沿腹縫線處開裂,假隔膜留存,如十字花科植物的果實。 堅果(nut) 由復雌蕊的下位子房發(fā)育成的,含1粒種子且果皮堅厚的一種不裂干果。堅果外面常包有殼斗(原來花序的總苞),如板栗、栓皮櫟等。 翅果(samara) 由單雌蕊或復雌蕊的上位子房形成的一種不裂干果。果皮的一部分向外擴延成翼翅,如楓楊(Pterrocarya stenoptera DC.)、榆(Ulmus pumila L.)等的果實。 分果(schizocarp) 由2個或2個以上心皮組成的復雌蕊的子房發(fā)育而成,具2或數(shù)個子室。果實成熟時,子室分離成若干各含1粒種子的分果瓣,仍屬不裂干果。胡蘿卜、芹菜等的分果由2個心皮的下位子房發(fā)育而成,成熟時分離為2個分果瓣,分懸于中央果柄的上端,常稱為雙懸果,雙懸果為傘形科植物的主要特征之一;苘麻等的果實由多個心皮組成,成熟時可分為多個分果瓣。 (二)聚合果 聚合果(aggregate fruit)是指一朵花中的許多離生單雌蕊聚集生于花托,并與花托共同發(fā)育成的果實。每一離生雌蕊各發(fā)育成一個單果(小果),根據(jù)單果的種類可分將其分為聚合瘦果(如草莓等)、聚合核果(如懸鉤子等)、聚合堅果(如蓮等)和聚合蓇葖果(如八角、芍藥)等。 (三)復果 復果(multiple fruit)或聚花果,是由整個花序發(fā)育成的果實。桑椹來源于一個雌花序,各花的子房發(fā)育成一小堅果,包藏于肥厚多汁的花萼內。菠蘿的果實是由許多花聚生在肉質花軸上發(fā)育而成。無花果肉質花軸內陷成球囊狀,囊的內壁上著生許多小堅果。 |
|
來自: 百眼通 > 《01總論-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