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李嘉誠在汕頭大學2015屆畢業(yè)典禮上做了一場演講。這位年近90卻仍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強者,將對我們說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同理心。李嘉誠認為同理心有無可量度的威力,它的規(guī)模、它的流通、它的價值,在人心之中是實在、全面和絕對的。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可能覺得這是老生常談,知易行難。對此李嘉誠認為“你不在乎它,才是一個關鍵失誤”。對經濟有所掌握、對環(huán)境保護有所承擔、對人類生活有所貢獻,這是李嘉誠看來成功者應該交出的成績單。這“三重底線”是成功的基本要求,也是未來領袖的基準。李嘉誠將人分為兩類:求存者和求成者。在“求存者”的眼里,一切都是“謎”;而“求成者”,即使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世態(tài)中,依然懂得解碼的方法。他這樣描述求成者:“內心有所追求,對自己的定位明確,他們愿意為改善今天,不斷尋找最佳方案;他們精明,但沒有一大堆主觀的標簽;他們負責任的心態(tài),拒絕接受不認真、僵化,把一切弄復雜的做事方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新時代,求成者有“縱橫合一的真功夫”,他們的思維是非線性的,時刻擁抱新知識、新領域,“看不見的聯(lián)系,是他們創(chuàng)新的樂園?!?/section>從塑料花起家,業(yè)務遍及地產、基建、電訊、超市等領域,而在其耄耋之年,在世人尚不知“社交網絡”之時,以“5分鐘即拍板”的魄力投資當時毫無營收的Facebook,這無疑是李嘉誠作為“求成者”不斷擁抱新事物的最好證明。求成者以這兩點定義自己的一生,“我們要把這種態(tài)度,像編寫智能系統(tǒng)內核一樣,內置在人生當中,不斷升級不斷優(yōu)化,令涌現(xiàn)的機遇、洞見的升華、做人處世節(jié)奏的掌握,匯合運行自如,有效作出最好的判斷”。李嘉誠曾講過一個打動他自己的故事:在印度,一位善心的富孀,臨終遺愿要將她的金錢留給同村的所有貧困孩子,讓他們分批搭乘火車,去見識自己的國家,增長知識之余,更可體會世界的轉變和希望。這個故事正貼合了“仁”的價值觀。這個年邁的求成者還能以這樣與時俱進的觀點激勵新生代,實屬我們的福蔭。李嘉誠不是圣人,但他的每字每句或許能把我們領到自己心中的“圣地”,不管你是剛畢業(yè)走出校門,還是已經在社會摸爬滾打多年。
無限極微刊原創(chuàng)稿件,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