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平整理 蔡某,初診:2013年5月7日。咽部有痰,大便干2~3天/次。情緒消沉,喜哭一月。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中醫(yī)診斷:臟躁(痰熱內(nèi)擾)。 治則:理氣降火逐痰。 方藥:溫膽湯合礞石滾痰丸加減。 茯苓10g 姜半夏9g 甘草6g 枳殼10g 竹茹9g 陳皮9g 青礞石15g 制大黃9g 炒黃芩9g 沉香3g 小麥20g 大棗6枚,7劑。 二診:2013年5月16日。咽部痰減,余候均愈。 溫膽湯加菖蒲9g、小麥30g、遠志10g、大棗6枚,7劑。以鞏固治療。 按語:該患者咽部有痰,情緒消沉,大便干為痰熱內(nèi)擾所致。方中半夏燥濕化痰,竹茹清熱化痰;枳實,陳皮增強了理氣化痰之效;唐容川曰:青礞石“必用火硝煅過,性始能發(fā),乃能墜痰”,功專墜痰下氣,為治頑痰之要藥。沉香降逆下氣,加強墜痰之力。大黃能蕩滌實熱,以開痰火下行之路,配伍黃芩,既清上熱之火,又開下行之路,有澄清上源之意。茯苓能健脾利濕,以杜生痰之源;甘麥大棗湯養(yǎng)心安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