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疆域 隋唐的和親公主到底有多少人呢?隋朝嫁突厥、吐谷渾和高昌的和親公主6人;唐朝嫁回鶻、契丹、奚、吐谷渾、吐蕃、拔汗那的和親公主20人。 和親的作用顯而易見。緩和民族矛盾,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對于中國來說,只是犧牲一名皇室女子和些許嫁妝,就可以維護邊境多年的安全,何樂不為?如果少數民族首領有異動,和親公主又可以提前洞察,通知國內,簡直就是安插在國外的高級細作。 對少數民族而言,和親公主的嫁妝常常意味著財富和先進文明,比如文成公主的嫁妝包括大量醫(yī)療和科技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這對吐蕃的農業(yè)、紡織業(yè)、醫(yī)療和文化都有巨大推動作用。然而,是否娶了和親公主,少數民族首領就醉臥美人膝,不再進犯中原了呢?其實這完全取決于少數民族首領的人品、性情和軍事力量對比,和親并不是萬靈丹。 文成公主 把親生女兒嫁給蠻夷,是哪個皇帝都不愿意干的事兒,而且嬌生慣養(yǎng)的公主們也未必能勝任和親公主的使命。所以,中原皇帝也有自己的對策,很多時候他們把皇族宗室之女,甚至宮女封為公主后與外族和親,沾點皇室血脈,自己心里也沒那么痛,這樣自然是極好的。所以,隋和唐中葉之前的和親公主都是宗女,而非真公主。唐中葉以后國力衰微,回鶻求真公主和親,希望得到更多的絹帛陪嫁,在絹馬貿易中獲得更好的籌碼。而唐的議價能力變差,只好先后陪上寧國公主、咸安公主和太和公主三位真公主了。 之所以要說和親公主的心理狀態(tài)問題,是因為中原和游牧民族的婚姻制度有很大差異,北方游牧民族普遍奉行的是“收繼婚”制度。 什么是收繼婚呢?《史記.匈奴列傳》:“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被咀龇ㄊ?span style="COLOR: rgb(192,0,0)">讓喪偶的女子嫁給丈夫的兄弟、非親生子或其他男性親屬。 所以說,和親公主的和親工作通常是一生的使命,因為如果她老公死了,還有其他男人等著她繼續(xù)和親,到死為止。比如漢朝的王昭君同學,當年去匈奴與呼韓邪單于和親是她自報奮勇,她在呼韓邪單于的五個妻妾里排名最后,育有一子。呼韓邪單于掛了后,昭君想回國,漢成帝命其“從胡俗”,再嫁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復株累若鞮單于,于是又育二女,最終客死異鄉(xiāng)。隋唐一代也是如此,和親公主在死了一任丈夫之后想回國,大多數情況下中原皇帝都會以“從胡俗”來婉拒。當然寧國公主是個案,后面再詳細說。 王昭君 以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既然少數民族領袖并不缺乏女性伴侶,何必要讓后母繼續(xù)侍奉繼子呢?如果女人已經人老珠黃,兩人還能擦出什么火花呢?恐怕只是空耗費后宮的糧食而已。 據說收繼婚源于對族外婚的約束。人們認為嫁到本氏族的女子不僅屬于夫家,且屬于夫家所在的氏族。若夫死后,其妻嫁往別處就會使本族失去財力和勞動力,收繼婚則可將其約束于本族內,所以收繼婚是一種財產繼承的轉移和變異形式。以這個邏輯,既然女人是一種財產,當然就像房產一樣由兄弟和子嗣繼承,使用和維護,既是權利,也是義務。 和親 那么我中原大國對收繼婚是怎么看呢?收繼婚早在先秦時期便遭人指責,以后各朝常有法規(guī)廢止之,尤其在宋代以后,理學盛行,倫理道德上升到非常嚴苛的程度,貞潔問題都是要人命的大事,收繼婚更不為主流道德觀念所容忍。但是如果因此說隋唐和親公主的主要痛苦在于一女多嫁、不能從一而終,也是不對的。 唐代婦女 隋唐是倫理道德相對寬松的時期。隋唐的經濟文化格局就是縱橫捭闔,開放融合,隋唐的統治者又多少有些少數民族血統,加之彼時民族間交往十分活躍,他們行事上多少也有些少數民族的豪放。 隋文帝楊堅雖然號稱關中漢族名門之后,但北魏時期楊家祖先就已經在武川鎮(zhèn)(今內蒙)戍邊,楊堅的父親身高兩米,可徒手制服野獸,讓人懷疑楊家祖先早已與北方少數民族通婚。而楊堅的老婆獨孤皇后也是少數民族中的鮮卑族,所以隋煬帝楊廣有至少50%的少數民族血統。 獨孤信假想圖 說到獨孤皇后忍不住多說兩句:此女不是一般人,此女一家都不是一般人。獨孤皇后的老爸是被稱為中國古代十大美男之一的西魏名將獨孤信,家里姐妹三個,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唐高祖李淵之父李昞和隋文帝楊堅。所以可以說,三個朝代都有獨孤氏的血脈,獨孤信不愧為史上最牛老丈人。 獨孤皇后最著名的事跡就是她終生堅守一夫一妻制。本來隋朝人一妻多妾很平常,更何況是帝王,但獨孤皇后不知道哪里生出來逆天的精神潔癖,死活都不讓楊堅再娶,楊堅同學居然也就從了。后來的漫長歲月里,老楊估計都在悔恨中度過,有一次實在沒忍住,出軌了一下下,出軌對象分分鐘就被獨孤皇后找人送上黃泉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唐朝統治者的出身也類似。李淵號稱出身隴西漢族名門,但陳寅恪認為其祖父李虎也在武川鎮(zhèn)戍邊,還曾用過胡姓“大野氏”,他們的血統也是與北方游牧民族有融合的。再加上李淵的父親李昞也娶了鮮卑族獨孤氏家的姑娘,李唐繼位者有少數民族血統也是坐實的事情。 李淵 各種因素疊加,結果是隋唐的婚姻觀也比較開放。夫妻感情破裂就可以離婚,可以是女方提出,而不僅限于男方休妻。離婚之后,可以復婚,可以再婚,甚至多次再婚,甚至連公主們都不介意多次嫁人。《新唐書》記載的唐高祖至唐高宗時代有名的公主212人,其中二婚者25人,三婚者2人。從這個角度來說,和超過一個男人依次建立婚姻關系,對隋唐女性來說并不是難以接受的事情。 收繼婚雖不為隋唐所倡導,但在帝王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著名案例。隋煬帝在其父隋文帝死的當天便收繼了其庶母宣華夫人(說“收繼”是比較客氣了,按中原倫理道德的專業(yè)表述是“烝”,與母輩淫亂。隋煬帝的母后獨孤皇后估計要氣得從棺材里爬出來了……)唐太宗收繼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楊氏,唐高宗收繼了父親唐太宗的才人武媚娘……雖然朝臣一般會抨擊這樣的事,但統治者們都頂住壓力,扛過去了。說到底,中原宮廷的偶發(fā)性收繼事件都是源于某統治者對某女子的癡迷,只是剛好此女子是自己父兄之妻,而并非出于對收繼制度的遵從。 隋煬帝,史書稱:“美姿儀,少聰慧”,從圖中已經看不太出來了~ 所以,和親公主的主要痛苦還是在于身在蠻夷之地,語言不通,習俗不同,和野性彪悍的夫君沒什么共同語言;如果自己國家與自己所嫁國家出現了沖突,和親公主難免要在夾縫當中求生存?!度圃姟分小短摮伢A題屏風》便表達了和親公主的處境和心情: 出嫁辭鄉(xiāng)國,由來此別難。 圣恩愁遠道,行路泣相看。 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 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 有的和親公主只侍奉一代少數民族領袖自己就死了,所以收繼婚制度對他們并沒有影響。已知的嫁過兩代少數民族首領的和親公主有隋朝的華容公主和光化公主,唐代的小寧國公主、固安公主、東華公主;嫁過四位少數民族首領的和親公主有隋朝的義成公主和唐代的咸安公主。 隋朝疆域 和親公主當中最彪悍的應該是唐代和親公主之一的寧國公主了。作為唐肅宗的親生女兒,這姑娘在去回鶻和親之前曾經在國內嫁過兩次,都以喪偶告終,以一個克夫黑寡婦的形象去和親,回鶻人居然沒拒絕。果然,嫁過去第二年,寧國公主的老公英武威遠可汗就掛了,寧國公主經過抗爭成功回國,留下跟自己陪嫁過來的小寧國公主嫁給回鶻下一任可汗。這應該是和親公主里回來最快的一個吧,真是人生贏家。 ![]() 回鶻婦女出來打個醬油 最苦的自然是嫁了四個丈夫的義成公主和咸安公主。咸安公主先后嫁給了長壽天親(1年)、忠貞(長壽天親之子)(3個月)、奉誠(忠貞之子)(5年)、懷信(10年)四位回鶻可汗。嫁給祖孫三人,自然很尷尬的事情,好在前幾位都不長命,讓日子沒那么難過,最后咸安公主卒于回鶻。作為一個真公主(唐德宗的親生女兒),做到這個程度,也是鞠躬盡瘁了。有人說在此期間唐聯合回鶻大破吐蕃是咸安公主的功勞,個人認為雖然咸安公主對唐與回鶻的交好有所幫助,但沒有確鑿史料能表明她的影響力。如果說是因為絹馬貿易讓唐和回鶻攜手,倒是實際些。 ![]() 唐朝疆域 相比之下,義成公主絕對是有影響力的人。義成公主在突厥生活近30年,先后嫁給啟民可汗(10年)、始畢可汗(10年)、處羅可汗(2年)、頡利可汗(10年)(后三個都是啟民可汗的兒子)。這樣漫長的時間,被動地平分給不同的男人,對一般女人來說可能是極其痛苦的,但是義成公主完全hold住了局面,一直成為可汗身邊具有話語權的人。 義成公主在東突厥的30年,也是東突厥經歷巨大變遷的30年。599年,為扶植親隋的東突厥啟民可汗,隋文帝將義成公主嫁給啟民可汗,此后啟民可汗臣服于隋,曾兩次迎接隋煬帝到突厥,隋煬帝帶著宇文愷設計的巨型帳篷出訪,一度風光無限。 ![]() 而到了615年始畢可汗當政,他不愿被隋朝牽制,率數十萬騎兵南下,將隋煬帝困在雁門,關鍵時刻是義成公主用計支走始畢可汗的軍隊,救隋煬帝于水火。隋末動蕩,又是義成公主從叛軍中救了隋煬帝的蕭皇后,希望為末世王朝留下最后的尊嚴。 626年,頡利可汗率軍攻至長安城下,與即位剛剛二十天的唐太宗對峙,我們不清楚這里面有沒有義成公主挑唆的成分,作為隋朝的忠實捍衛(wèi)者,她一向都視唐朝為死敵。 630年,唐將李靖打敗東突厥,免頡利可汗、蕭皇后死罪,帶回長安安置,唯獨殺死了義成公主。想來要么是義成公主一心求死,要么是唐朝認為義成公主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對隋不渝的忠心,滾滾負能量唯有一死才能終結。不管是哪種原因,“義成”公主都已名至實歸:大義已成,這是對一個和親公主最好的評價吧。 參考資料: 《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氣賀澤保規(guī)/著 《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李斌城等/著 《新唐書.回鶻傳》 《隋書.卷三十六》 維基百科:中國歷代和親公主列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