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人們對“項羽火燒阿房宮”一事深信不疑。在此基礎(chǔ)上,民間傳說、演義等不斷加工,形成了火燒阿房宮的許多版本。有傳說稱,項羽攻入咸陽后,因自己的愛妾虞姬曾經(jīng)被秦軍俘虜,惱羞成怒,一氣之下將阿房宮及其附屬建筑全部焚燒。也有傳說稱,項羽是因為痛恨秦始皇為了修建阿房宮勞民傷財,入關(guān)后才燒了阿房宮,并讓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把方圓數(shù)百里都燒為灰燼,為百姓出了一口惡氣。 無論出于什么原因,項羽火燒阿房宮還是引起了后人的諸多非議。他讓舉世無雙的宮殿化為廢墟,將無比珍貴的文物毀于一旦,而同時進行的搶掠、屠殺等行為更是為后人所詬病。然而,“火燒阿房宮”實在是對項羽天大的冤枉。近年來,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的探查終于為項羽平反。
考古隊為項羽平反 阿房宮坐落在距今天陜西省西安市西郊約15千米的地方,至今保留了約60萬平方米(夯土地基面積)的遺址。2002年以來,中國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詳細了解了阿房宮前殿的范圍、結(jié)構(gòu),以及阿房宮建筑群的基本輪廓。通過考察,考古隊提出,規(guī)劃修建的阿房宮分為兩大建筑群:一是阿房宮前殿建筑群,即《史記》中記載的可容納萬人的宮殿;二是“上天臺”建筑群,其遺址破壞嚴重。事實上,阿房宮在秦代時并沒有建完,至多只建成了前殿,是個半成品工程。 根據(jù)對現(xiàn)在殘存建筑的研究,專家發(fā)現(xiàn)阿房宮并沒有燒毀的痕跡,而且遺址范圍內(nèi)只發(fā)現(xiàn)了少量的幾塊紅燒土。如果項羽真的火燒阿房宮三個月,那么紅燒土應該遍地都是,此外還應留有大量的草木灰。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湊巧的是,在秦代咸陽宮的遺址中卻發(fā)現(xiàn)了大片的紅燒土遺跡。結(jié)合《史記》中記載的“燒秦宮室”,專家推斷,項羽放火燒的應是咸陽宮,而非阿房宮。而阿房宮幸免于項羽的燒殺搶掠,可能是因為阿房宮并未完全建成,宮殿或建筑殘缺,或只有夯土地基……面對原本就殘破不堪的宮殿,項羽也就不必縱火多此一舉了。 阿房宮實則是“自然而亡”。隨著秦朝的覆滅,建了一半的宮殿也就漸漸荒廢了。到了漢代,阿房宮原址被改稱為“阿城”(因其東、西、北三面有厚厚的宮墻)。由于“阿城”地理位置優(yōu)越,漢皇室將其列入上林苑宮殿建筑的修建范圍。漢代以后,阿房宮遺址因地勢高而多被用來駐軍。宋代以后,它干脆被夷為平地,改做農(nóng)田了。原來,阿房宮自始至終都是一座“想象中的宮殿”,它從未建成,也就從未被毀?!疤煜碌谝粚m”的真實命運竟是如此,不禁令人唏噓。 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將火燒阿房宮的“糊涂賬”記在項羽頭上,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對《史記?項羽本紀》的誤讀。原文寫的是“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卻并未指出燒的是哪座宮室。然而,由于阿房宮的地位與影響力,后人想當然地認為秦宮室就是指阿房宮。事實上,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明確記載了項羽“遂屠咸陽,燒其宮室”,從此處不難看出“其”指代咸陽,項羽燒的是咸陽宮。 第二個原因是唐代詩人杜牧所作《阿房宮賦》的失實記載。作為文學作品,《阿房宮賦》運用了大量的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顯然不適合作為判定歷史真相的依據(jù)。然而,其深遠的影響力卻左右了人們的看法。如果說對《史記》的誤讀令后人初步判斷火燒阿房宮是項羽所為,那么《阿房宮賦》的廣泛流傳則讓項羽永久背負了這一罪名。 最后,項羽的剛愎自用、意氣用事是他被誤解的情感基礎(chǔ)。在率軍征戰(zhàn)的過程中,項羽屠城、活埋、燒殺的事例屢見不鮮,進入咸陽后仍延續(xù)這一行事風格?;馃⒎繉m恰恰符合項羽的性格特征,無怪乎人們冤枉了項羽兩千多年。 |
|
來自: 八十一叟毛偉凡 > 《網(wǎng)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