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他們的話特別多,逢人就能說上半天,我們把這類人稱為“話癆”。通常情況下,“話癆”是一個帶有貶義的詞語,很多人都不愿與它攀上親戚,然而,最近國外的一項研究卻表明,孩子在三歲以前聽到的話越多,接收的詞匯就越多,學(xué)習(xí)能力就越強。
可能不少父母都有深刻的體會:孩子在兩三歲時,幾乎能學(xué)會平常使用的所有詞匯,這樣的能量是非常驚人的。其實,這并不奇怪,幼兒有著極強的模仿能力,尤其是語言方面,能接受大量的信息,可以說,零至三歲是孩子學(xué)習(xí)語言的一個重要階段。當(dāng)然,在這一階段,孩子所學(xué)到的東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來自家里人,稱父母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一點也不過分。既然語言的刺激對孩子的成長如此重要,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發(fā)揮“話癆”的作用呢?
首先,父母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如果父母每天總是重復(fù)那幾句話,孩子不僅學(xué)不到多少東西,而且還會厭煩,所以家長的知識儲備十分重要,即使你以前有些底子,也要不斷學(xué)習(xí),以順應(yīng)時代的需要。據(jù)說,在文化水平不高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能聽到六百個左右的單詞;在普通家庭,孩子每小時能聽到一千個左右的單詞;而在有著專業(yè)知識水平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能聽到兩千個左右的單詞??梢?,父母的文化水平與孩子接收的詞匯量是成正比的,要想帶出聰明的孩子,首先父母得肚子里有“貨”。
其次,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溝通,盡量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許多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常常將孩子丟在一邊,不管不問,任他們“胡作非為”;還有的父母為了省事,干脆將孩子放在電視機前,讓他們一直看動畫片。玩具是不能說話的,動畫片也不能取代父母的只言片語,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能力一般都比較差。因此,不管家長有多忙,都要盡量抽時間陪孩子,并與他們展開輕松愉悅的對話,也可以給孩子唱歌、講故事等。
再次,父母要多向孩子傳遞“正能量”,避免負(fù)面語言給孩子帶來傷害。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闭Z言是一個奇妙的東西,它既可以成為毀人于無形的利器,也可以成為開啟心靈之門的鑰匙。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要多使用帶有褒義或中性的詞語,比如:這朵花真漂亮,寶寶表現(xiàn)得真不錯,我們明天去外婆家做客……值得一提的是,家長不要為教而教,而應(yīng)該因勢利導(dǎo),順其自然。
此外,父母還要學(xué)會循序漸進,切不可急于求成,向孩子灌輸過量的信息。所謂欲速則不達,家長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接受能力,制定合理的“話癆”計劃,讓孩子在充分享受父母之愛的同時,又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來源: 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