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邢臺平鄉(xiāng)縣貿(mào)易街的集市上,一位老人意外摔倒,恰巧路過的平鄉(xiāng)小伙劉建輝毫不猶豫地上前幫忙。老人雖然骨折,但因及時送醫(yī),沒有生命危險。記者輾轉聯(lián)系到這起事件的主人公劉建輝,對幫扶老人這件事情,劉建輝堅定地說:“就算訛我,我也管?!?7月16日長城網(wǎng)) 邢臺小伙子的一句“就算訛我,我也管”讓筆者心中暖意潺潺,很多人說在當今社會敢于扶起是一種超乎尋常的勇氣,但在筆者看來,敢于扶起是出自人性最初的良善。 近些年,伸手扶起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卻幾次成為社會大討論的熱點話題,原因就在于施救者伸出援手之后卻屢屢成為被告,2006年的彭宇案就是其中的典型。而彭宇案后,類似的事件也多次被媒體報道,2009年重慶學生萬鑫在路上扶起摔傷的老太,卻被誣是撞人者,后經(jīng)法庭審理駁回老太的訴訟,還了萬鑫的清白,但是此事在好學生萬鑫心中已經(jīng)留下了揮不去的陰影,也在公眾心中添了道抹不去的“傷痕”。身為助人者,本身的合法權益卻難以保障,頻繁的以怨報德,這讓很多人在遇到相似情況時都選擇敬而遠之。因此,網(wǎng)絡上不少專家開始支招:在救助前大聲向周圍呼救,引起群眾注意,給自己救助留下證人,或是拍下視頻等等。當然專家的話確實是很有實用性的,但是如此謹慎的做法反讓筆者感到凄涼,我們當真要如此小心了么? 6月30日,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武漢退休教師李爹爹被環(huán)衛(wèi)工人撞到,但是事后李爹爹放棄索賠,因為環(huán)衛(wèi)工人像親人一樣照料,當事雙方家人般的相處,讓他們都深深感覺到有些東西比賠償更重要。其實像李爹爹和劉建輝這樣的故事并不鮮見,他們在用行動向我們證明:世上還是好人多,世上溫情總常在。也許今天我們扶了一把別人,沒有得到感謝,但是明天我們跌倒,肯定會有好心人出現(xiàn)。社會道德價值觀不會顛覆,人性的善良也絕不泯滅。 在近期的電視熒屏上,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個穿著紅棉襖的小姑娘笑著唱念:“夢娃醒,太陽笑,中國夢,多美妙。國是家,善作魂,勤為本,儉養(yǎng)德,誠立身,孝當先,和為貴。……”這則鮮明活潑的公益廣告形象生動地向我們傳達了當今社會核心價值觀靈魂。在市場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影響下,社會思潮越來越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趨勢,面對“扶不扶”這樣的社會道德問題時,肯定會有小范圍的自利思想,也正因如此,對于道德觀、價值觀的傳承尤為重要。從指導思想不斷深化,到社會主義榮辱觀傳播,再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中華民族“善作魂”的精神從來沒有丟過,而且在社會發(fā)展的大潮中不斷包容、不斷深化,使得中國夢的精神能夠在一直傳承,一直默默守護一片和諧大家園。 當然,我們在弘揚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同時,也還要通過法治的健全懲惡揚善,通過更多正能量的新聞報道來鼓舞精神。敢于扶起是一顆善良的“心”,這顆“心”需要所有人一同搏動,需要法律和制度一齊用力,不讓這良善的初衷被迫包裹厚厚的“保護殼”,就讓它“肆意”擴張,暖人民心脾,保社會和諧動力不竭。(張楠) |
|
來自: cww34 > 《網(wǎng)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