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維摩詰跟摩訶迦旃延說無以生滅心說實(shí)相法 原文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摩訶迦旃延,佛弟子中解義第一也。)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肇曰:如來言說,未曾有心,故其所說法,未曾有相。迦旃延不諭玄旨,故于入室之后,皆以相說也。何則?如來去常,故說無常,非謂是無常。去樂,故言苦,非謂是苦。去實(shí),故言空,非謂是空。去我,故言無我,非謂是無我。去相,故言寂滅,非謂是寂滅。此五者,可謂無言之教,無相之談。而迦旃延造極不同,聽隨心異。聞無常則取其流動,乃至聞寂滅亦取其滅相。此言同旨異,迦旃延所以致惑也。) 白話解 佛對弟子摩訶迦旃延說:你去探望維摩詰的病,向他問候。 迦旃延回佛的話:世尊!我不夠格去向維摩詰問疾哩! 怎說呢?回想以前,佛為眾比丘簡略講了正法要旨,說有為法、無為法的大意。我隨后敷演佛所說的義理,為眾比丘詳細(xì)解說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和寂滅義。 原文 時(shí),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shí)相法。 (肇曰:心者,何也?惑相所生。行者,何也?造用之名。夫有形必有影,有相必有心。無形故無影,無相故無心。然則,心隨事轉(zhuǎn),行因起用,見法生滅,故心有生滅。悟法無生,則心無生滅。迦旃延聞無常義,謂法有生滅之相,故影響其心同生滅也。夫?qū)嵪嘤纳?妙絕常境,非有心之所知,非辯者之所能言。如何以生滅心行而欲說乎?) 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肇曰:此辯如來略說之本意也。小乘觀法生滅為無常義,大乘以不生不滅為無常義。無常名同而幽致超絕,其道虛微,固非常情之所測。妙得其旨者,凈名其人也。) 五受陰洞達(dá),空無所起,是苦義。 (肇曰:有漏五陰,愛染生死,名受陰也。小乘以受陰起則眾苦生為苦義。大乘通達(dá)受陰內(nèi)外???本自無起,誰生苦者?此真苦義也。) 白話解 這時(shí),維摩詰來對我說:喏,迦旃延,不要以生滅心的活動來講實(shí)相法。 迦旃延,佛說無常,正是為了建立不生不滅的觀點(diǎn),種種法畢竟不生不滅,這是無常的真實(shí)義。 攝受五陰,能洞悉這五受陰本是空無所有,而苦從五受陰生,離五受陰則離苦,這是苦的真實(shí)義。 原文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肇曰:小乘觀法緣起,內(nèi)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空義也。) 于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肇曰:小乘以封我為累,故尊于無我。無我既尊,則于我為二。大乘是非齊旨、二者不殊為無我義也。) 法本不燃,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肇曰:小乘以三界熾燃故滅之,以求無為。夫熾燃既形,故滅名以生。大乘觀法本自不燃,不燃不滅,內(nèi)真寂滅也。) 說是法時(shí),彼諸比丘心得解脫。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白話解 諸法相究竟虛妄無實(shí),從而離諸法相,名為無所有,這是空的真實(shí)義。 若執(zhí)著無我相,執(zhí)于邊見,又成有我了。我與無我,不是二法,這是無我的真實(shí)義。 三界諸法相本來并不熾燃。不起心念,則諸法不生,既然不生,就無熾燃,所以無所滅,這是寂滅的真實(shí)義。 維摩詰說這段法時(shí),在場的比丘心中結(jié)縛都得解脫。 所以我不夠格去向他問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