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傳心法講到孔子,孔子用一段話講自己心性的修養(yǎng),你們注意哦,心性修養(yǎng)很難,不像佛家、道家講打坐、飛升,沒有這個事。
孔子一輩子做學問,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就曉得立志了??鬃邮莻€孤兒??!生活環(huán)境很可憐的,年輕時很辛苦,父親早逝,家裏很窮,他什麼最苦的差事都幹過。聖人是從苦難中磨鍊出來的,你們諸位太幸福了,每個孩子都是皇帝、都是公主,哪有這麼好的?我小時候都沒有經(jīng)驗過這麼好的生活,我也是自己磨鍊出來的??!同樣的道理,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而立」,到三十歲確定了學問、人生的道德修養(yǎng)是這個樣子,真正站起來。
從十五歲到三十歲,這十五年間,孔子痛苦得不得了,所以他說自己三十而立,這個人生磨練出來的學問,在三十歲確定了?!杆氖换蟆?,三十歲確定做修養(yǎng)的學問、磨練自己,有沒有懷疑?有懷疑,搖擺不定的。自己生活的經(jīng)驗,有時候明明做了好事,卻得了很壞的結果,很受不了;有時候心裏反動,就要發(fā)脾氣了。所以古人有兩句話,「看來世事金能語,說起人情劍欲鳴」,這兩句話怎麼講?看來社會上只有錢會講話,大家只要送錢就好了,拿錢給人家就一切好辦,「看來世事金能語」,要做官拿錢去買。「說到人情劍欲鳴」,講到人的心理啊,刀劍就要拿出來殺人了,世上人心太壞了,會氣死人的。我引用這兩句話是說明孔子三十而立,再加十年用功作人,十年讀書,十年修養(yǎng),「四十而不惑」,才決定要做一個好人,下能做壞人。雖然「三十而立」,但看法還會有搖擺,可見修養(yǎng)之難?。?/span>
節(jié)錄自南懷瑾老師《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上)》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ShiFangChanLin
十方禪林http://www.tdbc.url.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