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我們看到一件漢服,會心喜它的雍容,飄逸,莊重和美麗。 可一穿到身上,或出去走一圈,就能感覺到一種異樣: 是環(huán)境太過現代化還是自己人不夠漂亮? 為什么穿在身上總有那么點浮躁,花哨,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 總有點觀感上不如和服,韓服的感覺呢? 一件精致的漢服,形制自然重要,可是若沒有合適的面料,和諧的配色,漢服的感官效果與文化韻味便會大打折扣。而我們古人在配色上,是有很高的造詣與完備的系統的。 文章來源漢服吧 我想每個國家,都有著最具代表性的本國傳統顏色,說兩個最為熟知的,中國紅與中國黃。然而很多人不喜歡所謂的傳統顏色,嫌它俗氣,艷麗,鄉(xiāng)村味。對于這一點,我們只能惋惜地嘆一聲:中國傳統文化流失斷層得太厲害了。要知道,我們的傳統色彩遠非只有奪目的紅黃二色。中國古色,原是以婉妙,雅致,鮮妍為特點的。而那些筆墨難以形容的色彩,更是都有著自己獨特而美麗的名字?;液植唤谢液?,叫秋香色,棕黃不叫棕黃,叫琥珀色。青色有雨過天青和鴨蛋青,綠色有紺碧色與松花綠……文化的斷層,使這些美麗的顏色只能在染坊和裁縫店的簿本上找到。 圖譜中的顏色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重點。
張愛玲說過,現代人往往不喜歡古人的配色,紅配綠,綠配藍,看了俗氣。殊不知古人的配色,講究的是“參差的對照”,譬如,寶藍配蘋果綠,松花配大紅,蔥綠配桃紅,只是我們已經忘了從前知道的。這話不假。中國的古色,以中和色居多。原色,高純度色彩是很少在生活中用到的。更不可能出現大紅大綠這樣的搭配。 色彩有三個基本的表現要素,及色相、明度和彩度。
色相說白了就是指色彩的相貌,如:紅、黃、藍等及相互混調的色彩,(紅+黃=橙,藍+紅=紫等)。 明度是指色彩本身的明暗度,低明度色彩是指陰暗的顏色,明度色彩是明亮的顏色。在色相中,黃色明度最高,藍色則最低。 彩度是指色彩的純度,濃度或飽和度,色彩越強則純度越高。我國的傳統顏色里,是以混合色,也就是低純度色彩居多的。
我們都明白配色時需要有對比,不然就不好看。但是很多時間大家都不明白怎么樣對比才是可行。其實我們只要注意避開“灰”“邪”的配色就可以了。 什么叫“灰”,就是對比性太差,沒有精神,顯得灰、臟。那什么叫“邪”呢,就是對比極度的不和諧,有點針眼,讓人很不舒服。
古人在服飾上的配色,究竟有什么特點呢?這里引用一段紅樓片段,管中窺豹一下吧。 在《紅樓夢》服飾色彩描寫上,常被人津津樂道的一段是“黃金鶯巧結梅花絡”。編結工藝品的色彩搭配,在鶯兒口中娓娓道來,使人不禁為作者的配合美學經驗所傾倒: 鶯兒道:“汗巾子是什么顏色?”寶玉道:“大紅的?!柄L兒道:“大紅的須是黑絡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壓得住顏色?!睂氂竦溃骸八苫ㄉ涫裁??”鶯兒道:“松花配桃紅。(見8樓圖最后一行)”寶玉笑道:“這才嬌艷。再要雅淡之中帶些嬌艷?!柄L兒道:“蔥綠柳黃可倒還雅致?!睂氂竦溃骸耙擦T了。也打一條桃紅,再打一條蔥綠?!? 打一條汗巾,引出一段色彩的論述。從紅樓夢這部百科全書里,我們可以窺測到一點古人配色的技巧了吧?那就是,華麗可以,但要求艷而不妖。素凈也行,但最好透點淡雅。奪目刺眼的高純度顏色要避免過多運用,雅致嬌嫩的中間色則是主流。 下面分點說明一下個人總結的漢服的配色技巧: 一、多用中間色,少用高純度色彩。一些過于現代的顏色如粉紅,淡藍,淺紫顏色浮躁,根本壓不住環(huán)境,亦會破壞古典感,可以用同色系比較古典的色彩如桃紅,天青,藕合等色代替。 二、衣和裙最好都只用一種顏色作主色,再施以少許輔色。因為是漢服,所以不論衣裙都盡量避免以白色為主色。一時避諱,而是大面積的白色無法凸顯漢服古樸莊雅的特點。(喜歡白色的筒子可以用霜白,牙色等帶有乳色的白色代替)對于交領,直裾曲裾等有寬大衣緣的漢服,一般情況下衣緣的顏色盡量要素,太艷麗會奪了衣服主色的光彩,造成視覺的不平衡。 三、棉麻等料子與顏色的融合性最好,視覺上干凈,古樸,又難得同時具有歷史文化氣息與市井味。是漢服最好的面料選擇。絲緞質感華麗精美,所以一定要避免純度高或輕浮的色彩(大紅大藍大綠,粉紅粉藍粉綠等),最好的選擇是素雅沉靜,純度又低的顏色如石青,豆綠,松花,緗黃,茶紅等。雪紡和化纖絲綢都是很難配上好顏色的面料,化纖不用多說,看看現在酒店服務員身上泛濫的劣質旗袍就知道毀人效果了。雪紡衣料很多看著也很淡雅,可是跟棉麻,絲緞放在一起立馬就給比下去了,因為顏色再好,終究少了股子沉靜典雅。面料的選擇很重要。所以我個人不太推薦雪紡做漢服面料。當然,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天,或個人偏愛,做幾件雪紡漢服無可厚非。不過切記,雪紡或紗是最忌深藍,深綠,深紫這樣濃艷顏色的。做衣服時要注意。 四、補充個最基本的了,一身衣服的顏色總共加起來不要超過四種(當然,輔色搭配得好,超過四種也可以)。主色輔色要分明。超過四種,或主輔不分,很容易就出現開雜貨鋪的效果。 |
|